李永根
蘇州市著力打造醫養融合服務模式
李永根
近年來,蘇州市以老年人需求為導向,著力優化養老服務供給,通過政策引導、資源互補、部門合力、多方參與,探索形成了符合蘇州實際、體現“住、養、醫、護、康”五位一體的醫養融合養老服務模式。
一、政策引領,依法推進醫養融合服務全面發展。近年來,蘇州市頒布實施了《居家養老服務條例》《關于加快發展醫養融合養老服務實施意見》《蘇州市老年人生活能力評估實施細則》 《蘇州市護理院建設標準》《蘇州市護理院服務與管理規范》等系列文件,從做強院護、做實家護、做優專護等多方著手、多措并舉,已形成較為完備的政策支持框架,有效推動了醫養融合的快速發展。同時,為統籌全市醫養融合養老服務設施科學布局,指導護理型養老機構建設,在分析全市老年人口分布、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數量的基礎上,結合《蘇州市醫療衛生設施布局專項規劃》,編制出臺《蘇州市養老服務設施布局專項規劃》。規劃要求按照相鄰就近的原則,依托現有醫療資源,設置養老機構和居家養老服務組織,實現養老資源與醫療服務的優勢互補;按照有利于醫療服務和養老服務雙向轉介機制,根據現有養老機構的醫療需求,設置醫療機構,實現養老資源與醫療服務的無縫對接。通過分區分級規劃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設施,科學設定近期、中期、遠期護理院、護理站、家庭病床發展目標,對今后蘇州各類護理型機構建設的地理位置、規模大小、配套標準、用地布局等方面給予明確,有力地促進了全市醫養融合設施建設進入有序發展軌道。與此同時,聯合人社等相關部門做好醫保政策和醫養融合的有效銜接。目前,每張床位每天可通過醫保報銷80~100元。
二、整合資源,積極探索醫養融合服務創新路徑。蘇州市在推進醫養融合工作中,主要采取以下三種模式:一是“護理院照料”模式。 早在2004年,蘇州就開展護理院建設的探索,已形成衛生執業登記、民政驗收納入養老機構管理、人社醫保定點等制度。全市建有89家護理院,護理型床位達到3.2萬張,占全市養老機構床位總數的50.1%。通過配備健全的醫務科室、全面的診療項目,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護理、康復促進、大病康復、臨終關懷等全方位的養老服務。二是“醫療機構參與”模式。鼓勵養老院通過托管、承包給醫療機構的方式,為入住老人提供養老、康復、護理服務。如高新區獅山敬老院由蘇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經營管理;工業園區婁葑敬老院由婁葑醫院指派專業的運營團隊進行醫院化管理,從而實現醫養融合。鼓勵醫療資源配置較充裕的醫療機構,增加養老元素,通過區域調整、功能改造,開設醫養并重、以養促醫的老年康復護理區。如昆山市錦溪鎮醫院專門拿出150張床位開辦老年康復護理服務;相城中醫院開設養老護理院,為老年患者提供養老、醫療、護理等綜合服務。三是“全科醫生支撐”模式。為居家老人提供醫療服務是醫養融合的重中之重。目前,蘇州市已逐步建立以社區全科醫生為核心,衛生服務站、日間照料中心護理站為依托,家庭為單位,為轄區60歲以上老年人開展免費體檢、建立健康檔案、開設家庭病床等多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同時,鼓勵家庭醫生與患有高血壓、糖尿病以及行動不便的高齡、獨居等特殊老年人開展簽約服務,為居家老人提供便利、連續、綜合、個性化的醫療、護理和健康管理等上門服務。
三、加大投入,不斷提高醫養融合服務質量。蘇州市集聚合力、多方聯動、多輪驅動加快醫養融合發展。各級財政每年按老年人口數每人260元預算養老服務事業經費;各級福彩公益金留存部分不少于50%用于發展養老事業;市設立首期5000萬的養老服務業發展引導基金(目前,引導基金已全部用于養老與健康產業,正在申請二期資金額度),增強醫養融合養老服務組織的投融資能力。通過建設補貼、運行補貼、特崗補貼、護理補貼、醫保定點、養老床位綜合責任保險制度的建立,來推動社會力量參與醫養融合的發展,為不同階段老人提供全周期、梯度式長期照護養老服務。為規范護理院的發展,聯合多個部門,注重對護理院考核和日常監管,檢查醫護人員配備、執業資質、服務標準、服務質量、醫保資金使用和老年人滿意度等情況,并將結果向社會公布,接受社會監督,根據檢查結果進行分級定位,兌現政策。同時,為合理配置養老服務資源,科學確定老年人服務需求類型、照料護理等級、享受政府養老服務補貼資格等,蘇州市還全面開展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評估。
(作者系江蘇省蘇州市民政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