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地黨委、政府在運用新媒體手段,改進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方面進行了探索,但還存在工作方法陳舊、隊伍素質不高、效能質態不強、交流互動不暢等問題。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水平,須正視政府與公眾在新媒體應用中的平臺錯位,把握公眾話語行為特征,嫁接互聯網思維,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活力與動力。
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現狀與挑戰
思想行為網絡化。新媒體的使用已成為公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調查顯示,56.4%的調查對象新媒體使用頻繁,57%每天使用新媒體時間超過2小時。同時,公眾對采用新媒體參與政治活動保有較高熱情。據調查,82.6%的受訪者認為網絡媒體是了解黨政方針政策的好工具,73.1%偏好使用網絡媒體了解黨委、政府工作信息。
工作方法陳舊。研究發現大部分單位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還是采用上黨課、開會讀報、傳達文件等傳統手段,使用新媒體形式進行相關工作業務不熟,造成群眾滿意度不高。據調查,僅4.9%的調查對象對利用網絡等新媒體,開展網絡問政、政務公開表示非常滿意;55.8%調查對象認為黨委、政府政務微信、微博的圖片與語言不貼近群眾。
效能質態不強。研究顯示,黨委、政府部門在利用新媒體進行宣傳時的效果并不明顯。數據顯示,僅27%的被訪者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非常了解,17.3%的人對主流輿論思想引導的實際作用持非常滿意態度。而50.3%的問卷回復認為當地政府網站、政府微博、公眾號信息更新不及時。近17.5%對當前社會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非常不滿意。
互動交流不暢。據調查,大部分市民對黨委政府的方針、政策表示較高的關注度和參與度。問卷結果表明,45.5%的受訪者認為新媒體出現后已更熱烈地參與到市委、市政府重要政策話題討論變。53.7%的被訪者表示愿意加入政府網站會員、成為政府微博粉絲、訂閱相關公眾號。但市民參與的渠道載體形式單一,思想政治工作互動程度不強。如有超過53.1%的被訪問者表示對參加政府組織的聽證會等各項公共事務宣傳發布活動參與并不積極。
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與應對
轉型融合,搶占主流思想傳播陣地,引導社會輿論。一是媒體融合,搶占輿論主陣地,拓展信息傳播空間和載體。據調查,傳統媒體在傳遞信息、引導思潮的主體地位、信任度仍然較高。對此,建議宣傳部門應將宣傳管理力量向網絡延伸,推動黨報黨刊、通訊社、電臺電視臺等數字化、網絡化、移動化轉型步伐,依托傳統媒體資源優勢,建設一批融思想性、知識性于一體的新媒體。二是注重內容,提升社會關注度,堅持黨的主張和人民心聲的統一,及時發出權威聲音。應遵循新媒體傳播特點和受眾互動規律,將價值觀引領和尊重差異、展示個性有機結合,針對新媒體網民心理行為習慣,打造意識形態傳播的多元化新平臺,做到以正確信念引導分散性、片面性、不自覺的公眾輿論。三是主動出擊,打通思想梗阻點。針對社會需求推出有思想、有黏度、有溫度的宣傳內容,同時避免“泛娛樂化”傾向,堅持思想為本,教育先行,用正面宣傳消解網絡中的雜音與噪音,使網絡空間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和弘揚的陣地。
虛功實做,創造高效輿論服務體系,平衡利益訴求。一是公共信息優化服務。積極推行智慧政府門戶網站建設,擴大政府類網站的知名度,把更多政府正面、權威、優質信息傳遞給網民。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網站功能進行優化,為社會提供有精準智能服務,彌補用戶需求和服務供給間的差距,保障民眾合理利益訴求,化解負向社會情緒。二是互動傳播跨媒體。發揮不同平臺的作用,建立一核多元良性、互動合作輿論治理模式,在內容、渠道、受眾、效果上實現跨媒體優勢互補,達到主流價值和思想輿論傳播效益最大化。對門戶網站等公眾關注率低的平臺,建議剖析公眾需求變化,強化服務功能,按照社會化媒體的發展要求及時做出調整,通過引入專業運營團隊或與大型商業網站合作,提高政府網絡平臺的吸引力和公信力。三是社會化協同治理。樹立市場取向,建立體制內外各類新媒體資源的對話和交流機制,構建社會化合作模式平臺。樹立網絡統戰思維,注重挖掘、培養、聯合新媒體意見領袖,鼓勵公務員、理論專家進入新媒體輿論陣地,壯大意見友人隊伍,形成團結統一的輿論場。
互聯互通,暢通社情民意表達渠道,增強政治認同。一是完善信息發布機制。進一步優化網站平臺、開設官方微博、設立網絡新聞發言人等,及時、透明、客觀地發布各種政務信息。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互動功能,化解不同的意見和輿論,保障公民的知情權。二是拓展民意傳遞載體。在繼續完善傳統民意表達渠道的基礎上,不斷暢通網絡溝通渠道,解決數字化鴻溝等問題,通過在各級黨政網站及大型門戶新聞網站中開設互動信箱、討論區等,適時舉辦問計于民、網絡評議等活動,建立民眾輿情收集制度、網絡意見征集制度,對正在或即將實施的重大方針政策充分聽取社會評議,謀求共識。三是暢通溝通交流渠道,增強廣大公眾參政、議政的能力,及時回應和解決民眾關心現實問題。要注重網絡心理工作的重要性,通過建立網絡心理中心等平臺載體,加強網民互動溝通交流和心理咨詢,有效調控非常態社會思潮。
整合數據,建立輿情研判應對機制,消解思想誤區。一是建立全過程預警。樹立風險管理的理念,建立健全新媒體環境下行政風險評估機制,從源頭上減少輿情炒作。建議加強網絡事件應急預案建設,實行分級分類管制,使重大突發事件處置法制化、規范化。同時建議設立民眾思想輿論預警機制,持續追蹤公眾情緒波動,做到防患于未然。二是使用大數據研判。如通過新媒體技術平臺,分析用戶地理位置、熱點列表、傳播路徑等,推送給未知社會群體可能感興趣的思想輿論資訊,培養公眾在移動互聯網終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思想輿論信息和閱讀的習慣,在潛移默化中強化主流輿論和價值觀的引導教育。三是進行動態性調控。建議形成快速響應機制,整合相關行政資源,聯合社會團體、意見領袖、各新媒體終端組織等建立跨機構信息處理機制。在輿情監測、數據研判的基礎上,確保在第一時間及時了解事態發展情況,多渠道、多角度、多側面掌握公眾的思想反應,分析輿情熱點敏感問題,找出問題,對癥下藥。
機制保障,推進運行過程效能治理,規范政治參與。一是完善新媒體治理體制。走出政府單一發力的格局,建立多元合作、多方配合的新媒體治理平臺,探索思想輿論內容管控和行政治理協調統一的組織模式,整合多部門職能,形成統一、權威、協調、高效的管理機制。在主體行為治理中強調自律,樹立治理政府的理念,改變過去那種對社會訴求敷衍、對負面言論簡單封堵等行為,實現思想治理與社會治理雙贏。二是建立綜合防控體系。加快構建適應移動互聯環境下輿論傳播的法律規章、管理模式,建立公安、通信管理等部門共同參與的互聯網治安綜合防控體系,加大預防和打擊網絡違法犯罪力度,營造積極向上的新媒體思想輿論環境。同時促進行業管理自治、政策規范約束、公眾道德自律相互融合,變少數網管為社會共管。三是培育政治參與理性。著力培育積極公民,引導公民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形成正確的政治思維和行為模式,在嚴格規范自己網絡行為的同時,積極有序地參與公共政治生活,營造積極科學的政治參與模式,言之有責的輿論氛圍和行為準則。
〔本文系中共揚州市委宣傳部王輝森主持的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工作挑戰與應對研究”成果〕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供稿)
責任編輯:錢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