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旭(湖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教授)
萬長智(湖南省戒毒管理局)
陳 卓(湖南省新開鋪強制隔離戒毒所)
?
強制隔離戒毒與戒毒康復、社區戒毒和社區康復的對接機制研究
羅 旭(湖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教授)
萬長智(湖南省戒毒管理局)
陳 卓(湖南省新開鋪強制隔離戒毒所)
《禁毒法》和《戒毒條例》明確了強制隔離戒毒、戒毒康復、社區戒毒、社區康復的適用條件和實施程序,但對強制隔離戒毒與戒毒康復、社區戒毒、社區康復等戒毒措施之間的對接沒有作出明確規定。為了將立法精神和法律制度轉化為戒毒實踐中的行為規則,形成更具現實意義的戒毒工作體系,降低司法成本,提升戒治效果,近年來湖南省司法行政系統以“大戒毒大矯治”的視野,在法律法規的框架下探索建立和完善強制隔離戒毒與戒毒康復、社區戒毒和社區康復等戒毒措施之間的對接機制,形成鏈條式、綜合性、社會化的戒毒工作體系,確保戒毒人員不脫管、不脫治,增強了教育矯治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有力地提升了戒治實效。
(一)強制隔離戒毒與戒毒康復的流轉對接
一是探索社會適應性訓練。國務院《戒毒條例》第三十條規定“根據戒毒治療的不同階段和強制隔離戒毒人員的表現,實行逐步適應社會的分級管理”,《司法行政機關強制隔離戒毒工作規定》(司法部127號部令)第五十一條規定,強制隔離戒毒人員“可以到戒毒康復場所進行康復體驗”。因此,可以依托戒毒康復場所打造強制隔離戒毒人員社會適應性訓練基地,對剩余期限在6個月以內,戒治效果好、家庭監管能力強,綜合診斷評估分在80分以上,達到成熟管理級的強制隔離戒毒人員,由個人提出申請,經批準后可以到戒毒康復場所進行社會適應性訓練,采取遞進式放假、請假等形式讓強制隔離戒毒人員逐步接觸社會生活,鞏固戒毒康復效果,增強融入社會的能力。在社會適應性訓練期間,如果戒毒人員違反社會適應性訓練管理規定,可以取消其參加社會適應性訓練的資格,將其退回原強制隔離戒毒所。通過開展社會適應性訓練,可以充分發揮戒毒康復“中途島”和“緩沖帶”的作用,為戒毒人員回歸社會提供心理預備期和適應緩沖期。二是探索強戒人員加快流轉試點。對吸食合成毒品第一次被強制隔離戒毒,且戒毒意愿較強、家庭監管能力較強的戒毒人員,在強戒執行期滿1年后進行診斷評估,綜合診斷評估分達到83分以上的,可以提前解除強制隔離戒毒,集中到戒毒康復場所進行1~3個月的回歸前康復訓練,開展系統的健康生活方式教育、戒毒意志強化訓練、高危環境應對訓練,幫助戒毒人員提高自主拒毒能力和社會生存能力。在完成集中康復訓練以后,由戒毒康復場所開具轉介通知書,將戒毒人員轉介到戶籍所在地社區戒毒康復指導站,由指導站接收管理,采取定期報到、定期尿檢和集中教育等形式開展跟蹤管理。
(二)強制隔離戒毒與社區戒毒、社區康復的多向對接
一是在強制隔離戒毒所的回歸適應區建立模擬社區。強制隔離戒毒所應該在強戒人員出所前三個月集中開展社會認知教育、人生規劃教育、就業創業教育和家庭情感輔導,幫助戒毒人員改善自我認知,提升適應社會的能力;開設專門的社區戒毒、社區康復課程,幫助戒毒人員了解社區戒毒、社區康復的政策法規和工作內容,提高主動接受社會監管的意識,為回歸社會做準備。二是接收違反社區戒毒康復協議的戒毒人員。對嚴重違反社區戒毒(康復)協議的戒毒人員,經警告訓誡無效,由社區戒毒康復指導站向當地公安機關提出強制隔離戒毒的建議,由公安機關下達強戒決定,將其送當地強制隔離戒毒所執行。三是加強戒毒回歸人員的后續照管。強制隔離戒毒所應建立強戒解除預告知和解除報到制度,在強戒人員解除強制隔離戒毒前7天,按照就近原則,將擬解除強戒人員的信息資料移交其居住地的社區戒毒康復指導站。在解除強戒時由強戒所開具報到單,戒毒人員持報到單到社區戒毒康復指導站報到,簽訂康復協議,由強戒所和指導站共同開展后續照管,確保戒毒人員解除強制隔離戒毒以后不失控不脫管,以提升后續照管的效果。四是推動強戒與社區康復無縫隙流轉。為了加強對戒毒回歸人員的管控,應對從強戒所解除強制隔離戒毒之后的戒毒人員,由社區戒毒康復指導站建議戒毒人員所在地的公安機關下達社區康復決定書,將其納入社區康復管理范疇,為加強戒毒人員的社會管控提供強制保障。
(三)戒毒康復與社區戒毒、社區康復的多元對接
一是委托收治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戒毒康復場所要以社區戒毒康復指導站為平臺,擴大戒毒人員的收治范圍,積極為地方政府分憂。目前,湖南省司法行政系統在全省14個市州共建立了28個社區戒毒康復指導站,對于需要脫毒治療的社區戒毒人員或自愿戒毒人員,由社區戒毒康復指導站轉介到戒毒康復場所,實施免費脫毒治療。同時,戒毒康復場所要與鄉鎮(街道)社區戒毒康復工作站簽訂委托管理協議,采取委托管理的方式,接收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開展專業的戒毒康復治療。二是加強對回歸社會戒毒康復人員的跟蹤照管。戒毒康復場所要依托各社區戒毒康復指導站開展跟蹤幫教,對自愿戒毒人員、戒毒康復人員、社會適應性訓練人員進行后續照管,定期派工作人員到指導站開展跟蹤回訪。要聯合戒毒人員家屬成立家屬促進會,設立藥物維持治療點,對戒毒人員實施藥物替代療法,建立后續照管QQ群、微信公共平臺,開通熱線電話,督促戒毒人員定期報到、定期尿檢,開展心理輔導和集中教育,有力擴大非駐所人員的管控規模,提高照管能力。三是為社區戒毒、社區康復提供專業指導和技術支持。戒毒康復場所要發揮技術優勢和經驗優勢,定期派專業力量到指導站協助開展心理咨詢工作、戒治典型巡回演講活動,指導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開展康復訓練;要建立對指導站的動態考核,通過舉辦戒毒康復業務培訓班等形式,為社區戒毒、社區康復提供有力支持。
湖南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統以“大戒毒大矯治”體系建設為指導,積極推動戒毒措施大對接,通過28個社區戒毒康復指導站,指導協助地方管理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1048人,后續照管戒毒回歸人員832人,實際控管率達到70%,戒毒操守率保持在90%以上,有力地減少了毒品對社會的危害。社區戒毒康復指導站所在地的涉毒案件發案率平均下降了近20%,為維護當地的社會和諧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
(一)場所秩序進一步穩定
通過社會適應性訓練和加快流轉試點等途徑,可以縮短強制隔離戒毒的執行期限,為戒毒人員早日回歸社會打通多種渠道,提高戒毒人員遵規守紀意識,激發戒毒人員參與戒毒矯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良好的正向激勵作用,有力地促進強制隔離戒毒場所的安全穩定。自推動社會適應性訓練和出所流轉試點工作以來,湖南省強制隔離戒毒場所管理秩序進一步保持穩定,戒毒人員的違紀率一直維持在較低水平。
(二)管控能力不斷提高
通過戒毒措施對接的探索,湖南省司法行政系統形成了強制隔離戒毒、戒毒康復、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之間的內循環。強制隔離戒毒人員可以到戒毒康復所開展社會適應性訓練,可以在解除強戒以后進入戒毒康復場所就業、生活,回歸社會以后納入社區康復管理。通過實施后續管理幫教措施,能大大減少戒毒人員脫管失控的現象,實現了戒毒人員無間隙流轉管理,使《禁毒法》對戒毒人員保持連續管控的制度設計在實際工作中得到應用和實踐。
(三)戒毒效果顯著提升
通過戒毒措施之間的多向互動,能推動強制隔離戒毒、戒毒康復、社區戒毒、社區康復的有機對接,改變了各種戒毒措施各自運行的執行模式,推動各種戒毒措施整合成拳,充分發揮戒毒工作體系的整體效能,確保了戒治措施的針對性和戒毒康復效果的連續性,為探索新的戒毒管理模式提供了范本。
(一)基層民警的共識度不高
勞教制度廢止以后,特別是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強禁毒工作的意見》(中發[2014]6號)背景下、在毒品問題治理大格局中,司法行政系統從整體層面來說,如何以適應職能轉型為契機,采取一系列舉措為探索建立和完善強制隔離戒毒與戒毒康復、社區戒毒和社區康復等戒毒措施之間的對接機制奠定思想基礎和理論基礎,已經形成共識。但是如何推動基層民警充分認識當前毒情形勢的嚴峻性,如何通過加強政策宣講推動其思想統一、加強形勢教育提高其主動意識、加強業務培訓提升其履職能力,從而發揮人才、技術和資源優勢,切實擔負起形成鏈條式、綜合性、社會化的戒毒工作體系的重任,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大局發揮作用,依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可操作的制度規定缺乏
《戒毒條例》關于“實行逐步適應社會的分級管理”和司法部127號部令中強戒人員“可以到戒毒康復場所進行康復體驗”的規定為戒毒措施的對接提供了法理依據,但采取何種形式、如何開展“分級管理”和“康復體驗”沒有出臺明確的規定。戒毒人員要實現真正的再社會化,必須開展真實社會條件下的適應性訓練,但由于沒有制度可依,推動真實社會條件下的適應性訓練面臨巨大的執法風險。因此,湖南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統探索社會適應性訓練也僅限于強戒所內的回歸適應區和戒毒康復所內,強戒人員只能在解除強戒以后才能歸為指導站管理,使管理的約束力大打折扣。
(三)戒毒康復場所建設滯后
湖南省司法行政系統僅有白泥湖康復所一家戒毒康復場所,收治床位為300張。隨著戒毒康復所的社會影響不斷擴大,強戒人員社會適應訓練、加快流轉試點和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委托收治等戒毒措施對接的深入推進,白泥湖戒毒康復所收治數量不斷增加,床位長期處于滿員狀態。2015年湖南登記在冊的吸毒人員超過27萬,戒毒康復的社會需求與日俱增,白泥湖戒毒康復所現有設施條件遠不能滿足大規模收治的需要。
(四)社區戒毒、社區康復體制不完善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大多數地方的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基本流于形式,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作為戒毒措施對接的前置端口和后置端口幾乎沒有發揮作用,造成社區戒毒、強制隔離戒毒和社區康復兩頭小中間大,難以實現完整順暢的對接。
(五)司法行政系統獨木難支
目前,司法行政系統挖掘內部資源,利用自身優勢,積極探索戒毒措施對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戒毒措施大流轉、大對接,還需要地方政府和公安、司法行政、民政、社會保障等多部門以及社會團體的協調配合,在戒毒人員的聯合管控、教育矯治、社會幫扶等方面形成合力。
(一)加強戒毒康復場所建設
應加強戒毒康復場所的建設,對運行狀況良好、成效顯著的戒毒康復場所予以重點扶持。目前湖南省白泥湖戒毒康復所正在進行提質擴容建設,對現有的場所設施進行整體改造。建議主管部門加大在政策、資金上的扶持力度,按照實際需求擴大收治規模,增加警力配備,加強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推動戒毒康復工作快速發展。
(二)加大與強戒場所綜合性矯治的對接應用
戒毒措施對接不僅是戒毒人員管理上的對接,也是各類戒毒矯治方法的對接。一方面要通過戒毒措施對接將戒毒場所的教育矯治工作向社會延伸,向家庭滲透,幫助和指導戒毒人員開展心理咨詢和戒毒康復訓練,促使戒毒人員堅定戒毒信心,鞏固戒治效果。另一方面,要將戒毒措施對接作為推進戒毒人員綜合性矯治的重要途徑,通過強制隔離戒毒與戒毒康復、社區戒毒和社區康復的流轉對接,推動戒毒方法技術的應用和融合,從而提高強制隔離戒毒效果。因此,建議司法部制定出臺《對強制隔離戒毒人員開展社會適應性訓練的指導性意見》,對部分戒毒康復效果較好、有戒毒意愿、具備家庭監管條件的強戒人員到戒毒康復場所、就業安置基地或居住地所在社區開展社會適應性訓練,充分發揮管理、教育、心理、勞動等多種方法手段的作用,切實提高戒毒人員回歸社會、保持操守的能力。
(三)進一步強化司法行政系統指導和協助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工作職能
建議司法部出臺《司法行政系統指導和協助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工作的指導性意見》,明確各級司法行政部門指導和協助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工作的職責和任務,充分發揮地方司法局和基層司法所的力量,加強與強制隔離戒毒所、戒毒康復所的密切聯系,聯合開展戒毒人員的接茬幫教和后續照管工作,推動各項戒毒措施對接流轉,形成司法行政系統戒毒工作一盤棋。
(責任編輯 張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