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國土資源廳調控與監測處 宋迎新
激發新動力 引領新常態加快推進國土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浙江省國土資源廳調控與監測處 宋迎新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礎上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也是黨的又一次重大理論創新。要認真學習,深刻理解,全面把握,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上來,結合工作實際,用心用力,扎扎實實地推進國土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1.深刻領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豐富內涵
相對于需求側的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具備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其中,土地要素顯然舉足輕重。從結構性看,包括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要素投入結構和增長動力結構等。在要素投入結構中,浙江省土地利用結構性矛盾突出,土地粗放利用和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產業用地供應不能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等問題凸顯。必須要從供給側、生產端入手,針對結構性問題進行體制機制創新,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
2.準確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要求
明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標,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把握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推進產能過剩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落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抓好“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進一步加大全面深化改革力度。
3.充分認識推進國土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意義
國土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破解資源環境約束,實現耕地保護目標的必然選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無論是技術創新、制度創新還是產業創新,首先都必須立足于區域資源環境稟賦狀況。由于土地資源的稀缺性,增加剛性投入必然會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礙,已構成擴大供給的瓶頸約束。經濟增長和城市發展不可能像過去那樣通過大規模消耗土地特別是耕地資源來實現高速增長。通過國土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進一步創新完善耕地保護和土地資源利用新模式,通過控制總量、優化增量、主動減量、盤活存量、用好流量、提高質量,拓展建設用地內涵空間,可以從源頭上減少對平原優質耕地的占用,釋放增長空間、提升有效供給能力。國土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破解供給結構失衡,實現土地精準配置的關鍵舉措。與需求側管理主要是用來調總量,而不是用來調結構有較大的不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必須落到結構改革上,通過資源要素有效配置和供需有效匹配,促進產業結構、空間布局等系列結構性問題化解。通過國土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及規劃管控制度,強化空間統籌和結構優化,加大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年度指標安排和供地計劃精準配置力度,從而優化城鄉用地空間結構和利用結構,不斷增強土地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國土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破解利用方式粗放,實現土地集約利用的主要途徑。放松管制、釋放活力、讓市場機制發揮決定性作用,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通過國土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解土地市場供應主體單一,供給方式壟斷,土地供應制度不利于無效供給去除、有效供給進入難題,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進一步推廣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試點經驗,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切實破解長期以來資源錯配、劣配、違法配、低效配的問題。國土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破解制度供給不足,實現治理能力提升的內在要求。制度供給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內容,而簡政放權是制度供給的關鍵。通過國土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完善制度供給,打破農村土地管理等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體制障礙,建立基于法律規范的長效體制機制,推動供給體系和供給結構的改善。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形成引領經濟新常態的國土資源體制機制和利用發展方式,任務相當繁重。既要堅持整體推進,統籌協調,更要突出重點突破,以點帶面。要緊扣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攻堅克難,善作善成,向改革關鍵環節精準發力,從改革重點領域深處著力。
1.抓住“三個關鍵環節”
立足穩增長,著力于土地政策力度和節奏的正確把握。從供給側入手,變需求驅動為供給引導,建立完善以土地供給引導和約束需求的調控機制,并將結構性改革引入土地調控,形成“調控+改革”的土地政策組合拳。要結合宏觀經濟走勢,圍繞擴大有效投資,靈活和審慎地把握好土地政策力度與節奏,科學合理安排土地利用計劃,減少新增用地計劃,增加存量用地指標,逐步穩定土地供應總量,不斷提升資源有效供給能力。
立足調結構,著力于土地供應重點和投向的合理引導。從結構性入手,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切實改進規劃管控和計劃管理機制,建立完善有扶有控、有保有壓的供地政策,進一步強化空間統籌和結構優化,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積極探索和推進 “多規合一”試點,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加快形成海洋經濟區、四大都市區、生態功能區為基本架構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堅持“精準配置、突出重點、保障民生、節約集約”原則,制定和落實好差別化計劃管理政策,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協調發展。
立足促集約,著力于土地利用質量和效益的全面提高。從體制機制入手,綜合經濟、法律、行政、技術等手段,進一步完善以規劃與標準控制為前提、政策約束與激勵為導向、監管與評價考核為保障、有償使用與市場配置為基礎的土地節約集約利用長效機制。必須正確把握“三去一降一補”任務要求,創新土地政策逐項加以落實,有效解決供給側存在的結構性問題,要多動存量盤活腦筋,挖掘存量用地的潛力,拓展建設用地內涵空間;少做增量擴張文章,實施新增建設用地精準投向,大力提高單位土地產出率,加快轉變土地利用方式,實現以更小的資源消耗實現更高層次、更優質量的經濟增長。
2.聚焦“四大重點領域”
以結構優化為重點,突出“規劃管控”精準配置重塑新格局。更加注重規劃計劃引導管控,推進土地利用結構和空間布局優化,切實增強土地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使土地要素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要完善土地利用規劃管控機制,嚴控生態空間底線,促進空間布局優化;落實年度計劃管理精準配置,推進用地計劃指標配置的精準化、差別化、減量化和項目化;積極支持新產業新業態用地;深化“坡地村鎮”建設用地試點,完善低丘緩坡“規劃調整、計劃單列、征轉分離、點狀供地、垂直開發”開發利用新機制;改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推行“先復墾、后掛鉤”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模式,建立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市場化配置機制。
以存量盤活為重點,圍繞“集約優先”提質增效激發新潛能。結合“三去一降一補”任務,加大存量低效利用和空閑土地盤活力度,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全面提高土地要素供給質量和效率。要深入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引導土地用途兼容復合利用,拓展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的廣度和深度;加大批而未用、閑置土地處置力度;進一步規范土地收購儲備;推動土地二級市場培育發展;進一步加強土地市場風險防范。
以制度供給為重點,堅持“改革引領”釋放紅利注入新活力。進一步建立完善以耕地保護和節約集約用地為目標,以用途管制、土地征收、有償使用為核心的土地管理制度體系,統籌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促進城鄉土地要素合理流動。要進一步創新完善耕地保護機制,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及示范區,全面實施耕地保護補償機制,進一步通過 “節流、開源、統籌”等多措并舉落實耕地占補平衡,積極探索沿海灘涂墾造耕地區域動態調整機制;規范征地拆遷及信息公開;深化土地市場化配置機制,進一步推進土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全面實行工業用地彈性年期出讓,完善“先租后讓”“租讓結合”等多種工業用地供應方式;全面推廣海寧要素市場化配置試點經驗,深入推進嘉興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推行差別化城鎮土地使用稅政策,形成工業用地市場項目準入、資源配置、績效評估等經驗示范;統籌協調推進農村土地制度三項試點;加快推進不動產統一登記進程。
以體制創新為重點,力促“簡政放權”優化服務催生新動能。堅持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把國土資源各項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積極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激勵創新的制度環境,為國土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完善法律法規政策體系;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落實“互聯網+”政務服務,提高行政效能;探索用途轉用制度改革;加快綜合監管機制建設,實現“天上看、網上管、地上查”全方位精細化管理,推動土地資源全程監管和高效配置,提高國土資源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