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吉縣國土資源局
安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獲全省一等獎
□ 安吉縣國土資源局
浙江省2016年度土地利用規劃優秀成果揭曉,安吉縣喜獲佳績,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榮獲一等獎。浙江省2016年度土地利用規劃優秀成果獎申報、評審工作結束,此次評選出的優秀成果獎獲獎項目共計40項,其中一等獎9項,二等獎11項,三等獎20項。
據悉,安吉于2013年7月就積極響應上級要求率先啟動了土地規劃調整完善試點工作,并成為浙江省首個獲批的縣級土地規劃調整完善項目。該縣規劃調整完善成果曾多次在浙江省國土資源廳培訓會上作為樣本展示,并曾獲得時任黃旭明副省長、陳鐵雄廳長的重要批示,還在國土資源報等相關報刊上進行過專題報道。同時作為省級試點項目之一,該項目的獲批,為浙江省全面推進規劃調整完善工作積累了豐富經驗,也為其他縣區開展規劃調整完善工作提供了示范借鑒。
從“保障型規劃”向“保護型規劃”轉變。從以往的優先保障發展的規劃模式積極向優先保護資源、保護生態的規劃模式轉變,實現社會經濟生態協調發展。本次規劃調整完善首次劃定了生態保護紅線21361公頃、基本農田保護紅線30687公頃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示范區8672公頃,劃定后使得禁止建設區比重由原規劃的19%提高至52%,6度以下基本農田比重由原規劃的75%提高至77%,建設占用耕地比重也由原規劃的65%下降至51%,并嚴格執行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突出了保護優先。
從“擴張型規劃”向“管控型規劃”轉變。從以往“攤大餅式”城鎮空間布局規劃模式向組團式集聚型布局規劃模式轉變,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地資源利用的集聚效應。本次規劃調整完善優化了城鄉擴展邊界,優化后使得擴展邊界規模由36399公頃縮減至13388公頃,強化用地空間管制,倒逼存量“挖潛增效”,積極引導城鄉建設向一主三副八大特色鄉鎮46個中心村集聚,產業發展向以經濟開發區、教科文新區、靈峰度假區等為組團的中部綜合產業發展帶和以天子湖、梅溪板塊為組團的北部省際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帶集聚。
從“兩規銜接”向“多規融合”轉變。從以往著重土地規劃與城鄉規劃“兩規銜接”的規劃模式向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土地規劃、城鄉規劃、產業規劃、林地保護規劃、環境功能區劃等“多規融合”的規劃模式轉變,確保國土開發空間格局科學性。本次規劃調整完善通過充分銜接各部門相關規劃,運用空間信息分析平臺,統一基礎數據、統一戰略目標、統一空間布局,充分發揮各規劃的指導作用,努力探索構建了協作、均衡、穩定、和諧和共贏的國土開發空間格局。
從“指標控制”向“空間管制”轉變。從以往用新增建設用地指標控制允許建設區規模和布局向以擴展邊界控制新增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和布局轉變,增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的協調度。本次規劃調整完善淡化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強化用地空間管控,通過嚴格劃定城鄉擴展邊界,有效控制城鄉建設用地無序擴展;嚴格劃定生態紅線,有效控制建設破壞生態,影響生態安全;嚴格劃定永久基本農田,有效控制建設非法占用基本農田,影響糧食安全。
從“增量規劃”向“存量規劃”轉變。從以往重視增量指標、外延擴張的規劃模式向倒逼盤活存量、內涵挖潛的規劃模式轉變,促進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本次規劃調整完善按照“優化布局、管住總量、控制增量、盤活存量、集約高效”的原則,通過從新增建設用地“節流減量”、存量建設用地“挖潛增效”、批而未供土地“減量加速”、城鎮低效用地“再次開發”等方面全面提升節約集約用地水平,并積極探索構建了增量撬動存量新機制,切實實現規劃從“增量供地向存量要地”的轉變。
先行先試,探索規劃新模式。安吉縣作為本次規劃調整完善的先行者,按照“大穩定、小調整”的原則,積極探索“四個堅持”的規劃路徑,踐行規劃理念的“三個轉變”,在缺乏技術規程和規劃控制指標不明朗的情況下,立足實際,先后完成了生態保護、耕地保護和節約集約用地等五項專題研究,經過不斷摸索最終找準了保護生態、保護資源又保障發展的切入點、結合點及平衡點,并在此基礎上科學劃定了“三條紅線”。規劃通過淡化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強化用地空間管控,對城鄉擴展邊界內的規劃新增建設用地實施“動態”管理,為全省建立規劃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年度調節機制做出了有效探索。
技術多元,實現空間新融合。本次規劃調整完善充分運用“多規融合”“反規劃”等方法和理念,通過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土地規劃、城鄉規劃、產業發展規劃、林地保護規劃、環境功能區劃等進行科學融合,有效地探索出了“一張藍圖干到底”的安吉多規融合模式,并在優先劃定全縣“生態線”“生存線”和綜合考慮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基礎上劃定了“保障線”。規劃通過深度協調保護生態、保護資源和保障發展三者之間的關系,首次構建了以“四橫四縱一環十八聯”為交通骨架,以“U環五軸多區生態和一心四帶耕地”為保護網絡,內嵌“一主三副兩帶七園”為建設用地布局的土地利用空間新格局。
內容創新,引領規劃新境界。本次規劃調整完善將生態保護和耕地保護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一方面,優先將龍王山等自然保護區,西苕溪源頭等水源保護區,天荒坪風景名勝區,生態公益林以及地質災害高易發區等劃為生態保護用地,分類、分等級嚴格管控;另一方面,堅持耕地數量與質量并重,實施耕地和水田占補雙平衡,確保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并將高標準基本農田、糧食功能區、標準農田等范圍內集中連片的優質耕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示范區,并將其全部納入禁止建設區,實行永久保護;同時按照“分區引導、分類挖潛、節約集約”的原則,積極探索構建了“新增集約示范區-增減掛鉤挖潛區-存量內部挖潛區”三區聯動新機制,切實實現規劃從增量供地向存量要地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