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芹,李衛華
(安徽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
哲學視角下的“四個全面”
李方芹,李衛華
(安徽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摘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由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關系著中國未來發展全局的治國新理念,具有全面性、實踐性和長期性等哲學特征。“四個全面”戰略思想在邏輯結構上將目標與措施統籌兼顧,屬于社會意識范疇,具有積極的一面。研究其哲學內涵及特征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理論體系,從而更科學地指導實踐。著重以體系結構論和全面論結合重點論為邏輯依據來分析如何以哲學的整體性思維方法研究“四個全面”戰略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字]四個全面;哲學視角;哲學特征;整體性
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第一次被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以來,學術界對“四個全面”戰略思想已經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解讀和研究。學術界對“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基本內涵主要是從兩個角度進行論述:“第一,從把握‘全面'的角度,研究者們認為,把握‘四個全面'的內涵,關鍵是要理解每一個‘全面'的意蘊。第二,從關注目標的角度,從這個角度看,‘四個全面'的基本內涵與其目標是緊密聯系的”[1]。通過將“四個全面”戰略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相關原理相結合,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把握“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哲學內涵:
第一,可以按其內在邏輯結構來認識“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哲學內涵。“四個全面”戰略思想是由一個目標與三個措施有機構成的理論體系。一個目標是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其他三個“全面”都是圍繞“實現目標”這個中心而提出的戰略措施。制定了目標,確定了相應的措施,那么如何實現目標,這就需要我們黨既要看到有沒有全面改革,又要看到改革的力度是否達到要求;既要看到依法治國的全面性,又要看到依法治國的實效性;既要看到從嚴治黨的全面性,又要看到如何從嚴治黨以及從嚴治黨有沒有實際成果。
第二,從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來把握“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哲學內涵。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要受到社會意識的影響。“四個全面”戰略思想屬于社會意識范疇。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的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實際成果,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經濟發展方式的低產出、低效率等問題,空氣、水流、土壤等污染問題,貧富兩極分化不斷加劇的問題,文化道德亂象以及腐敗問題等等。而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指導思想和辦法總是相伴而生的,“四個全面”戰略思想就是以問題為導向而形成的新思維、新方法,是在中國發展出現矛盾的現實中總結出的經驗。
第三,從價值層面上來把握“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哲學內涵。一方面,“四個全面”戰略思想具有精神動力的積極的一面:首先,“四個全面”戰略思想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的信心,同時也讓我國人民深刻體會黨和國家的戰略智慧和領導力量,從而更加堅定地信任黨、支持黨,更加積極地為國家發展做出貢獻。其次,實現中國夢,必須要以“四個全面”戰略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確立科學的指導思想是實現中國夢的首要選擇。
“四個全面”戰略思想是繼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之后由以習近平為核心的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開創的為解決中國現存難題,適應中國發展的新的指導思想,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新思想。我們說,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特性,能夠更好地理解、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能夠不斷應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從而解決各國在發展中面臨的難題,為各國的發展指明正確方向。“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全面性
馬克思主義認為,全面性是指想問題、辦事情方方面面都要考慮到,與片面性是對立的概念。這里,“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全面性主要體現在“四個全面”戰略思想中的每一個“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全面”是指,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生活最大限度地達到小康水平,而不是單獨的幾個地區實現小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我國小康社會的建設,必須覆蓋中國最為廣泛的百姓群體,涵蓋中國社會的各個發展領域”[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就是要在堅持黨的領導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將依法治國方針貫徹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建設中來。”[3]即全面依法治國指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管理和建設都必須要依照法律行事。全面深化改革是指要改革阻礙發展的經濟體制,使經濟均衡可持續發展;改革政治體制,使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改革文化體制,使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改革社會體制,使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建成和諧社會;改革生態文明體制,建設美麗家園;以及改革國防和軍隊建設,健全現代化建設體制等全部領域。全面從嚴治黨是指要從各個方面管黨治黨,對每一個黨員都要嚴格要求,特別是對貪污腐敗分子,更是要嚴抓嚴打。
(二)實踐性
馬克思主義指出,理論源于實踐。“四個全面”戰略思想,是由習近平總書記在總結國家發展的具體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的新的指導思想。可見,實踐性是其最基本的特性,而這種實踐性就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是以社會實踐活動為基礎而提出。“四個全面”戰略思想是以社會發展中遇到的問題為導向而提出的治國新理念、新思路。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四個全面'戰略思想是從我國發展現實需要中得出來的,是從人民群眾的熱切期待中得出來的,是為解決我國面對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4]。第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出的目的就是為適應中國的發展實踐而提供的理論指導。這里所述的理論指導作用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主要表現在“四個全面”戰略思想不僅對中國正面臨的難題提供理論指導,而且對中國未來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具有預見性的指導作用。
(三)長期性
馬克思主義強調,一切事物都是作為過程而存在。“四個全面”也是作為過程而存在的,從鄧小平第一次提出“小康社會”的概念到“一個全面”的提出以及從“一個全面”發展到今天的“四個全面”,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新一代領導集體在不斷地遇到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地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從而不斷地認識事物發展的規律而形成的新理論體系。其次,“四個全面”作為指導實踐的思想,在指導中國夢這個目標實現的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例如,首先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然后實現中國夢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且“四個全面”作為戰略指導思想,它所蘊含的哲學方法論對未來社會發展也將發揮著長期的指導作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任何新的思想、新的理論的產生,都要經過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
綜上所述,準確理解和掌握“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哲學內涵及其理論特征,對于深刻領會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對于深刻把握中國共產黨人治國理政的新思想,對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好更快地發展,對于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勝利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四個全面”戰略思想是一個科學、完整的理論體系。“而任何一門科學的理論體系都具有內容的全面性、邏輯的嚴整性、結構的系統性、反映現實的深刻性的本質特征。”[5]“四個全面”戰略思想是科學的嚴整的理論體系。筆者在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嚴整性的基礎上,著重以體系結構論和全面論結合重點論為邏輯依據來分析如何以整體性思維方法研究“四個全面”戰略思想。
首先是體系結構論,所謂的體系結構論是指以研究理論體系的內在邏輯結構為分析視角進而構建研究框架的一種研究思路。“四個全面”戰略思想將目標與措施統籌兼顧。第一個“全面”是現實目標,其他三個“全面”是戰略舉措。習近平在江蘇調研時說過,每一個“全面”之間并不是簡單的并列關系。中國人民大學的秦宣教授曾做過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把中國比作一列正在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發的列車,那么全面深化改革就是發動機,全面依法治國就是穩壓器,全面從嚴治黨就是火車頭[6]。由此可見,每一個“全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構成“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內容。我們必須要把“四個全面”作為一個整體來解讀、研究,只有這樣才能深刻領會“四個全面”的科學內涵,才能深刻把握“四個全面”的頂層設計理念,也只有這樣才能對“兩個一百年”目標的實現更加自信,更加有底氣。
其次是全面論與重點論結合。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必須將全面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應用于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在把握事物全局性的同時抓住重點。可以這樣理解:首先確立一個要實現的目標作為標準,然后提供實現目標的方案、措施。那么對于方案、措施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就是全面論,而樹立要實現的目標就是重點論。那么怎樣在全面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的基礎上整體把握四個全面戰略思想呢?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把握:
第一,突出“四個全面”的重點。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重點,習近平在中阿合作論壇會開幕式上深刻指出:“目前中國已經進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實現這個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7]。由此也可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緊迫感和重要性。
第二,全面剖析三個戰略措施。如我們在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這個措施時,既要考慮到全面深化改革包括哪些方面的改革,又要考慮到怎樣來改革等問題。
第三,適度地將全面與重點結合。例如我們在解決效率與公平問題時,既要考慮到如何做大“蛋糕”,解決效率這個重點問題,同時又要考慮到如何分好“蛋糕”的問題。又如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推行市場經濟體制,我們既要有讓市場經濟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重要性意識,同時又要考慮到如何更好地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的問題。簡言之,我們必須要以整體性眼光看待、認識“四個全面”戰略思想,必須要將全面與重點有機結合、統籌兼顧起來。
綜上所述,只有全面論和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才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方法,或者說,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才能從整體上深刻把握“四個全面”戰略思想,從而發揮其理論指導實踐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文劍.當前“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研究綜述[J].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15,(5):12-16.
[2]徐曉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哲學意蘊[J].學術交流,2015,(4):7-8.
[3]祝小茗,王敬澤.習近平依法治國思想芻議[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15,(1):13-17.
[4]習近平.習近平在江蘇調研時強調:主動把握和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推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N].人民日報,2014-12-15.
[5]梅榮政.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科學體系的幾點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1):37-42.
[6]秦宣.“四個全面”:形成發展、科學內涵和戰略意義[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6):4-8.
[7]習近平.2014年6月5日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6-06.
[中圖分類號]D6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6566(2016)03-0066-03
[收稿日期]2016-03-01
[作者簡介]李方芹(1988—),女,安徽蚌埠人,安徽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李衛華(1962—),男,安徽蚌埠人,安徽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研究方向為創新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