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楊
國際博物館的《深圳宣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綜述
葉楊
2016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在深圳成功舉辦。論壇重申了《2015年建議書》的內涵,發布了《深圳宣言》,對博物館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思路。在國際層面、國家層面、深圳層面分別提供了一些指導性建議。深圳的文博事業得到了諸多關注。一是用心打造,拓寬博物館的內涵;二是進一步加強博物館的學術研究力度;三是充分將科技創新帶入博物館建設。
《深圳宣言》;博物館;論壇;成果
作為落實2015年通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保護與加強博物館與收藏及其多樣性和社會作用的建議書》(以下簡稱《2015年建議書》)的具體舉措,2016年11月10-1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在深圳成功舉辦。國家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開幕式宣讀賀信并發表主旨演講。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出席論壇開幕式。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廣東省省長朱小丹,深圳市委書記馬興瑞,國家文物局長劉玉珠,深圳市市長許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博科娃、文化助理總干事班德林分別致辭。國際博物館協會等國際組織重要官員,世界多國文化部長,來自44個國家和地區及中國各地的博物館負責人、專家,共200余人參加了本次論壇。
論壇圍繞探討發揮博物館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與跨文化對話的作用,分為四場主題:新興博物館的創新形態和挑戰,戰亂與和平時期的文化遺產保護,博物館的責任以及從業人員的道德與技術標準,博物館、收藏品及文化資產方面的公共政策發展。論壇為期三天,全球博物館專家圍繞四大會議主題展開了充分的交流和討論,分享經驗,為博物館事業發展提出寶貴意見。以此為基礎,在論壇閉幕式上正式發布了《關于博物館和藏品的深圳宣言》(以下簡稱《深圳宣言》)。
通過本次論壇,博物館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得到進一步強調,全球博物館在未來的發展方向上達成了共識。同時,以本次論壇為基礎,成功搭建起一個國際性的博物館交流平臺,為進一步加強不同國家和地區博物館之間的對話合作,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思路,對深圳的文博事業的進一步提升發展也將發揮積極的作用。
(一)政府對博物館發展更加重視
本次論壇充分體現了我國政府對博物館事業和文化遺產的高度重視,將博物館事業上升為國家戰略。習近平歷來重視文物和博物館事業的發展,多次考察調研并做出批示。此次論壇開幕,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對博物館的功能給予了高度評價,他指出,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在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中國各類博物館不僅是中國歷史的保存者和記錄者,也是當代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見證者和參與者。習近平還強調,希望出席本次論壇的嘉賓們集思廣益、凝聚共識,讓世界各國博物館的豐富館藏都活起來,為共同保護文化多樣性、增進各國人民相互了解、促進人類文明進步做出貢獻。
中國、巴西、埃及、泰國、敘利亞、馬里等多國政府文化部門代表參加了本次論壇并作發言,這體現了在政府層面對博物館發展的日益重視,對于推動《2015年建議書》的落實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發表《深圳宣言》
本次論壇將來自全球主要博物館及相關部門、組織的意見和建議成功凝聚成為共識,發布了《深圳宣言》。面對博物館事業遇到的全新挑戰和機遇,各國將有望攜手應對,讓文物和文化遺產能夠得到進一步保護,博物館的公共職能得到更大力度的發揮。
《深圳宣言》從四個角度:博物館及其藏品和運營模式的多樣化,在戰爭與沖突時代博物館在保護遺產方面的作用,博物館的責任——關于博物館、專業人士以及社區參與的道德標準、職業標準和技術標”,開展更廣泛的國內和國際合作,提綱挈領地對全球博物館從業者及相關政府部門、組織和個人發出號召。宣言細分為24條,對于解決全球博物館事業當下遇到的重要問題,如博物館的社會角色調整、文物保護危機、社會教育分歧、道德標準及法律缺失等,提供了較為全面的建議和思路。《深圳宣言》在多個角度均強調了國際合作的重要性,提出應“抓住一切機會開展合作項目,以便促進知識和經驗的共享與傳播”。
《深圳宣言》的內容與此次高級別論壇的討論主題相契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助理總干事班德林介紹,“我們將每位專家的獨到見解和討論的成果都歸納總結到了《深圳宣言》中。同時,《深圳宣言》也強調了國際博物館協會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祝愿《深圳宣言》開啟全球博物館共同發展的全新篇章”。國家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閉幕式上表示,此次論壇的舉辦以及《深圳宣言》的形成,標志著中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合作又邁上了新的臺階。
(三)建立中外博物館合作交流平臺
本次論壇將全世界博物館人的目光聚焦到中國,為中國悠久燦爛的文明以及博物館的未來發展打開了一個通向世界的大門,建立起國內外博物館溝通、合作的平臺。
論壇上,國內外博物館負責人和專家不僅在會議中展開研討、分享經驗,還把握機會深入溝通交流,為推進未來的深入合作“鋪路搭橋”。英國大英博物館、俄羅斯莫斯科城博物館、巴西圣保羅全球當代藝術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重要博物館的負責人均明確提到了增強各國博物館之間的交流合作的必要性。深圳市市長許勤在講話中也表示,要進一步加強與各國博物館的溝通交流,“著力在場館運營、藏品展示、學術研究等方面開展全方位的合作”。深圳博物館借助本次論壇,與30多家國外知名博物館及文化機構進行了洽談,并與巴西未來博物館簽署了合作協議。越南婦女博物館等多家外國博物館也對與深圳博物館的合作產生了濃厚興趣。這是深圳博物館在深化國際交流合作方面邁出的新的重要一步。
(一)國際層面
本次論壇重申了《2015年建議書》的內涵,發布了《深圳宣言》,對國際博物館的發展提出了指導性建議,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以人為本,提升文化普惠程度。通過博物館,可以看到一個國家的靈魂、一個地區的文化力量和人文精神。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博物館的社會地位不斷提升,在人們的心目中作用越來越重要,博物館事業在本質上就是面向廣大民眾的事業。
從2010年起,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分別為“博物館致力于社會和諧”、“博物館與記憶”、“處于變革世界中的博物館:新挑戰、新啟示”、“博物館(記憶+創造力)=社會變革”、“博物館藏品架起溝通的橋梁”、“博物館致力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博物館與文化景觀”。從中也可以看出世界博物館發展的鮮明時代特點,即是在當下社會極速變革中,對人類社會問題的普遍關注。
本屆論壇四場共八個研討主題中,有五個主題集中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新興博物館:創意的途徑”、“國家博物館的復興”、“和平年代、沖突或自然災害情況下的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博物館的道德標準”、“深入社區”。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發言中表示,“博物館不僅從最初的收藏保護發展為開放展示,而且逐步從‘以藏品為中心’向‘以人為中心’轉變,建立起更加融入社會的發展理念”。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指出,“守正”和“開新”是博物館兩種重要的價值理念,“博物館不是與世隔絕的,館里所有工作人員都是積極入世、有著現實關懷的人”。
二是進一步增強各國博物館人才和業務交流,共同發展。此次論壇的主要目之一是促進世界各國的博物館間加強合作,加強博物館在保護文化遺產方面扮演的至關重要的作用和能力建設。八個研討主題中,“文化財產非法交易:記錄、登記和鑒定的重要性”、“面向更為廣闊的國家和國際間博物館合作”突出強調了在新時代下打破國家和地區界限,廣泛交流合作互利互惠對于各國各地區博物館發展的重要性。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名譽館長艾米麗·拉弗蒂在論壇開幕式上表示,希望國際文化交流對博物館發揮文化傳承作用起到積極作用。英國大英博物館古埃及和蘇丹部主任尼爾·斯賓塞建議中國博物館加強和歐美等發達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的聯系,從而更有建設性地發揮博物館職能。單霽翔也認為,在全球化的時代,增加國內外博物館界從業人員之間交流的頻率,提升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共享資源、觀點和戰略,必要且具有重要意義。
本次論壇在中國深圳舉辦,也意味著中國主動向世界發出聲音,推動全球博物館行業有目標地前行。劉延東副總理在論壇上提出了四點倡議:各國政府應為博物館有效保存、研究、教育和傳播文化遺產提供有力支持;各國政府應鼓勵博物館進一步提升開放服務水平,更好地發揮社會作用;各國政府應鼓勵博物館科技創新,促進科技成果在博物館的轉化利用;加強政府間合作,健全促進陳列展覽、文物保護、人員培訓等合作保障機制。這充分體現了我國政府對于博物館向以人為本方向發展、增強國際交流合作給予的重要鼓勵和支持。
(二)國家層面
當前,我國是世界上博物館事業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博物館發展勢頭非常迅猛,建設熱潮持續高漲,數量和質量都迅速提高。截至2015年,全國博物館總數已達4692座,每年新成立博物館200家左右。近年來,我國在建立博物館惠民政策、實施免費開放、推進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支持不同類型博物館百花齊放、推動博物館全球對話合作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已形成門類眾多、特色化專業化博物館成為發展主流、覆蓋全國大中小城市并逐步向農村拓展、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兼顧的蓬勃發展態勢。對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博科娃指出,過去幾年,中國是全球博物館發展最多的國家,“中國的博物館已經是促進城市發展、社會包容和城市空間質量的重要平臺,這個對于世界來說都是鼓舞人心的進展”。但我國博物館也存在著國際化水平不高、發展不平衡、研究水準有待提升和“千館一面”等問題。
結合我國博物館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劉延東提出了我國到2020年的博物館發展計劃,我國的現代博物館體系將進一步完善,藏品資源更加豐富,服務功能更加彰顯,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作用得到增強。到2020年,我國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人群覆蓋率將從目前29萬人擁有1座博物館發展到25萬人擁有1座博物館。要實現這個目標,具體舉措體現在四個方面:加強法律保障,完善博物館事業頂層設計;優化布局,形成類型齊全、多元多樣的博物館體系;提高保護利用水平,營造豐富多彩的博物館文化;堅持為民惠民,推進博物館公共服務均等化。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指出,創新運用新技術,加大文化產品開發力度,提供差異化優質有償服務,有利于博物館文化更深入、更廣泛、更持久的傳播,同時又增強了博物館自我造血功能,減少了對財政單一補貼機制的依賴,實現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
論壇期間,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國內12個主要文博單位和文化組織的14位館長、專家發表了主題演講,分享管理經驗和建議。未來的中國博物館,需要在深化國際交流,推動個性化發展,增強公眾互動,積極利用新科技,提升研究水平,拓展博物館內涵等方面進行重點發展,并落實到具體工作實踐中,在滿足我國人民文化需求、建設文化強國、展示文化自信方面承擔更大的歷史使命。
(三)深圳層面
本次高級別論壇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匯集全球主要國家博物館負責人和專家,并得到中國國家及省、市層面的高度重視和支持,是近年來一次難得的、頂級的文化盛事。
論壇具有高度的國際性、專業性、共識性,成功發布了《深圳宣言》,有助于深圳文化形象的塑造和國際地位提升,有助于深圳建成具有強大競爭力、有文化、有品位的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深圳市委書記馬興瑞表示:“深圳將以本次論壇為契機,不斷提升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和競爭力,打造既有‘中國味’、又有‘世界范’、凸顯‘特區魂’的國際文化創意先鋒城市,勇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的實踐者和示范市。”
如今,深圳的文博事業得到了社會各階層的關注,國有博物館保持健康發展,非國有博物館的發展也駛入了“快車道”。考慮到深圳市的古代文物藏品資源相對有限,為了把深圳的博物館建設成有品位、有質量,兼具觀眾吸引力和業界影響力的城市文化地標,我們需要汲取先進經驗,敞開思路,抓住新時代的博物館發展方向。
一是用心打造,拓寬博物館的內涵。要揚長避短,在做好傳統的歷史文物收藏、研究、展示等工作的同時,重點向公眾所關心的社會發展和當代重大問題等方面展開,包括城市和區域發展、社會現象、社會和環境問題、自然科學、民俗文化等。這樣,博物館能夠實現數量與質量共同提升,也能擺脫“千館一面”的問題,凸顯深圳豐富多彩的地方特色和充滿生機的文化活力。
二是進一步加強博物館的學術研究力度。以館藏為基礎,充分挖掘其價值,將館藏資源“活化”;以人才為動力,成立研究團隊,建立學術支撐體系。博物館通過聯合學校和專業研究機構,開展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可以促進相關學科的發展。這樣,深圳的博物館影響力將不只局限在文博界,而是具有更深層次的意義,對推動社會進步和人類知識體系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是充分將科技創新融入博物館建設。創新是未來博物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根本保障。作為“創新之都”的深圳年輕而富有活力,科學技術和創新水平較高,深圳的博物館可以便利地選用科技前沿的技術和創意,打造精彩紛呈賞心悅目的參觀條件,為觀眾提供更新穎更便利的體驗方式。德國帕加馬博物館古西亞地區分館館長馬庫斯·希爾格特就表示“深圳這座城市很開放,相信能引領數字化轉型層面的國際潮流”。
以深圳博物館為例,該館正處于前所未遇的發展期。未來幾年的核心工作之一是快速推進場館建設,包括改造古代藝術館和葉挺東江抗日游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新建深圳自然博物館、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博物館、咸頭嶺遺址公園和博物館。未來,深圳博物館將突破傳統的歷史文物博物館的拘束,建成集歷史、民俗、自然、古代藝術、當代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產于一身,體系更加完備,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型總分館制博物館群。深圳博物館在發展建設過程中,將充分體現開放交流、注重公眾參與的特色。在環境勘查、場館設計、展覽策劃等方面,征詢業界專家的意見,充分考慮觀眾的需求,力求做到“以人為本”。在專業建設規劃中,注重科研需求,如大力推動動物標本、文物保護和社會科學等方面的課題研究,場館建設規劃充足的科研用房,滿足高標準的科研需求;運用新興科技手段,不斷提高各個分館的智慧化博物館水平。
深圳的博物館正處在蒸蒸日上的良好發展態勢,一幅波瀾壯闊的文博畫卷正徐徐展開。只要我們抓住機遇,從本次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中博采眾長,并努力付諸實踐,相信深圳“博物館之城”的輪廓必將更加清晰。
責任編輯:鐘曉媚
G269.1
A
1673-5706(2016)06-0076-04
2016-11-13
葉楊,深圳博物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