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明
新媒體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信息優化機制
張文明
新媒體在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信息時,通過嚴肅性“節目”的制作、娛樂性“節目”的開發以及把關過濾有害信息等方式,從而形成有效的信息優化機制,可以使新媒體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關信息得到優化、傳播環境得到改善,最終提升傳播效果。
新媒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信息優化
對媒體而言,“內容為王”的要求永遠不會過時,新媒體的飛速發展導致媒體傳播渠道日益豐富,“技術發展和媒介環境變化使競爭更加凸顯內容為王的重要性”。[1]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方面來看,新媒體能為傳播者或施教者提供更多的傳播渠道和傳播方式,從而加強對公眾價值觀念的影響。但是從根本上講,最終影響到公眾價值觀的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因此,探索新媒體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信息優化機制,開發和制作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質信息形式,就顯得非常重要。
為研究表述的方便,也為了表達的形象,筆者借用影視媒體常用的一個詞——“節目”,這里的“節目”就是指本文所探討的內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關信息形式,新媒體在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就必須開發制作適合新媒體傳播的各類“節目”。筆者以內容性質的不同將“節目”劃分為兩個大的類別:一類是內容比較嚴肅、包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信息,稱之為“嚴肅性節目”,如黨和政府的好政策、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報道、英雄先進人物的感人事跡等等;另一類是內容輕松娛樂、但也包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信息形式,稱之為“娛樂性節目”,如融合了富強、文明、和諧及誠信之類價值觀念在內的體育賽事、選秀賽事、影視作品等等。
新媒體可傳播的信息非常豐富、甚至于包羅萬象,有很多信息包含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元素,有些本身不包含,但并不妨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除這部分有利或中性的信息外,新媒體傳播的一些信息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能是背道而馳的,這些信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極為不利甚至于有害,對這一部分信息,新媒體必須加以把關和過濾,盡力阻止此類信息的傳播。
嚴肅性“節目”主要指新媒體所傳播的新聞資訊、新聞評論等信息。嚴肅性“節目”對于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新媒體在制作嚴肅性“節目”時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是正確導向原則。嚴肅性“節目”是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個重要信息力量,旗幟鮮明、導向正確是這類信息所必須遵循的一個原則。這類信息必須使人們懂得什么樣的價值觀是黨和國家所倡導的,什么樣的價值觀是黨和國家所反對的。遵循此原則,才能更好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對違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信息和丑惡行徑進行批判和抵制。
二是以理服人原則。嚴肅性“節目”在制作時應該采取以理服人、理性探討的方式。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公眾的整體文化水平逐年提升。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個人思辨、個人主體意識也不斷增強。當代公眾對于價值觀念的認同,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和理性分析。嚴肅性“節目”在制作時必須充分考慮當代公眾的思維特征,所傳播的內容盡量用理性分析的方式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合理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出充分的論證,做到以理服人,讓公眾心悅誠服地接受和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是三貼近原則。新聞宣傳工作要注重“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這個三貼近原則。嚴肅性“節目”的制作也要遵循這一原則,力避內容的假大空。個體價值觀的形成,是個體基于對自身在社會生活中的感性經驗累積基礎上進行理性思考后逐漸形成的。再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也離不開個體的日常生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最終也必須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瑣碎事項得以實現。嚴肅性“節目”如果從生活小事出發,演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與合理性,則更易為公眾所認同和接受。
四是形式多樣原則。好的內容也需要好的傳播形式。新媒體方便、即時和互動等傳播特點深受公眾喜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嚴肅性“節目”要真正地在公眾中進行傳播,開發者還必須在傳播形式上下功夫,開發出適合新媒體傳播的內容形式。當前比較通行的做法是將嚴肅性“節目”做成視頻“節目”、音頻“節目”或者是Flash動漫“節目”,然后放在新媒體上以供公眾下載。這些“節目”的長短必須合適,要適合在各種新媒體的移動終端上播放和觀看,以擴大嚴肅性“節目”的傳播范圍。
“寓教于樂”,指的是娛樂在人的教化中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運用媒介文化這種大眾文化形式有利于使灌輸帶有隱蔽性和趣味性,實現我們一直提倡和追求的‘寓教于樂’,在人們消費令人著迷的媒介文化產品的過程中,產品起著思想灌輸和操縱的作用。”[2]
當然,娛樂化不能等同于媚俗化、低俗化甚至于惡俗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開發出大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性“節目”,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合在這些內容當中,讓公眾在娛樂中獲得知識、陶冶情操、提升道德,從而使公眾更好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發娛樂性“節目”,也必須遵循一些原則。
一是娛樂教化有機融合的原則。娛樂性“節目”首先必須保持其娛樂“節目”的本性,才能保持其吸引力。對大眾來說,吸引他們欣賞的還是此類“節目”的娛樂色彩而非內涵的價值觀念,因此首先必須保持和突出其固有的娛樂色彩。在開發娛樂性“節目”時,一方面不能為了娛樂而娛樂,但另一方面也不能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和教化,生硬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關內容放置其中,而是要在盡量突出“節目”娛樂色彩的基礎上,結合“節目”內容的特點將與其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巧妙地植入其中,這種植入要力求自然,最好能夠實現二者的有機融合。
二是形式豐富原則。新媒體可開發和制作的娛樂性“節目”應注重形式豐富的原則,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關理念融入多種“節目”形態之中,從而更容易為大眾所欣賞和接受。影視作品、體育賽事、投票選秀等娛樂性“節目”是較好的選擇。
影視劇是公眾接觸機會較多的娛樂性“節目”之一。放松和調節心情是他們觀看影視劇的初衷,思考影視劇所包含的深層次的價值理念并不是他們的目的,相反,過分強調價值觀的影視劇反而容易引起公眾的反感。因此,如何打造具有吸引力并包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視劇“節目”就成了重點。近些年來在影視界也出現了不少娛樂性強,但又包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佳作,如《亮劍》、《一個也不能少》、《老炮兒》等優秀的影視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些要素在其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體育賽事是公眾關注度很高的“節目”形式之一,體育賽事類“節目”本身就包含了愛國、敬業、奮斗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些內容。新媒體可以針對新媒體技術特點開發一些內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節目”,免費供公眾下載傳播,從而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傳播。
時下,各種投票性選秀類賽事在新媒體上層出不窮。如“最美警察”、“最美教師”、“十佳公民”、“紅歌大賽”等投票性選秀“節目”不時地在網絡等新媒體上出現。這類“節目”帶有娛樂的性質,但是其本身就包含了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的元素。其評選過程需要公眾的普遍參與,在一輪一輪的投票過程中,商人獲得了經濟利益、選手獲得了聲譽和利益,公眾在投票過程中也獲得了娛樂的快感,并接受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浸染和洗禮。
傳播學者庫爾特·盧因很早就提出了“把關人”又稱“守門人”的概念。他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書中指出,在群體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管道。[3]20世紀50年代,這一概念被傳播學者懷特應用于傳播學研究,他提出了傳播學上著名的“把關”過程模式,這個過程模式的核心觀點是:新聞媒體的信息傳播活動并不是“有聞必錄”的,而是對眾多的信息進行取舍選擇和加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傳播媒介形成一道關口,通過這個關口傳達給受眾的新聞或信息只是少數。[4]盡管“把關”過程模式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但是媒體可以通過把關,對傳播的信息加以監控和掌握,這一點對于我們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可以借鑒的。
新媒體的發展,信息傳播渠道豐富,傳播的信息量也日益海量化。對新媒體上的內容進行監管,這是政府相關監管部門的重要職責,但是面對新媒體的海量信息,政府的監管部門也顯得力不從心。對新媒體傳播的內容而言,新媒體本身就應該擔負起必要的監控職責,以起到新媒體自我把關過濾的作用。
一是增強新媒體的社會責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是新聞專業主義中的核心要義,也是媒體的立身之本。但是新媒體尤其是其中的商業性新媒體,為了生存或追求利益更大化,可能在經濟利潤的刺激之下將社會責任意識拋之腦后。新媒體應該意識到自己肩負的巨大社會責任,并且能夠在社會責任與經濟利潤發生沖突時自覺地以社會責任為重。這就需要強化新媒體從業人員的新聞專業主義教育和職業倫理道德教育,使他們提高職業道德素養,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政府監管部門也可以從管理和制度層面加強對新媒體的監管,以剛性的制度從外部逼迫新媒體增強社會責任感。
二是不良信息自動過濾。新媒體為受眾提供了一個自由表達意見的平臺。然而這個平臺有時也會出現各種不良信息。作為平臺提供者,新媒體有義務對自身傳播的內容進行審查和甄別,做好把關和過濾工作。當前新媒體比較通行的做法是采用專門的信息過濾軟件,通過設定一些關鍵詞將相關不良信息加以屏蔽。
三是強化受眾監控和把關。新媒體過濾軟件的過濾效果也有不盡人意之處。一些信息傳播者將內容中的敏感字詞用拼音、諧音、空格、其他符號代替等方法就可以輕易地躲過相關軟件的監控。而且現有的信息過濾軟件在圖片、視頻和相關鏈接的監控上也顯得尤為力不從心,因此新媒體如果只使用信息過濾軟件,還不能有效地完成監控不良信息的重任,發動新媒體的受眾,以抵御不良信息的傳播就顯得極其必要。新媒體可以在醒目位置設置不良信息的舉報平臺,即時對網民舉報的不良信息和不良鏈接進行處理,確保新媒體信息傳播的安全。
[1]張海潮,白芳芹,潘超.劇領天下(中外電視劇產業發展報告2012-2013)[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3:182.
[2]王萍.傳播與生活:中國當代社會手機文化研究[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192.
[3]豐純高.新聞理論基礎[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190-191.
[4]許靜.傳播學概論[M].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127-128.
責任編輯:李 彥
D64
A
1673-5706(2016)06-0099-03
2015年度深圳創新思想庫課題“新媒體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機制與效果研究”(SXK1511)階段性成果。
2016-06-14
張文明,深圳市委黨校哲學與文史教研部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