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通
(天津武清區植保植檢站,天津301700)
破解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的對策
王世通
(天津武清區植保植檢站,天津301700)
農技推廣的難點在于“最后一公里”問題,形成此問題的原因一是農技推廣體系自身服務能力不強,二是農戶對新技術需求不足。要想提升農技推廣服務能力必須保證經費支持,構建以政府公益性農技推廣為主導的多元化農技推廣模式;要想激發農戶技術需求,必須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組織,培養大批高素質專業農民,采取必要措施推進土地整理和擴大經營規模。
農技推廣;難點;最后一公里;破解;對策
行話說,農業科技的落地生根,關鍵在于“最后一公里”。這里的“最后一公里”原意是指完成長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在農技推廣界,它被用來形象地描述農技推廣工作的最后一步,即農業技術從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到農戶田間地頭的歷程,也就是農戶從接觸到采納新技術并轉化成現實生產力的過程。
長期以來,人們把農技成果轉化難歸因于農技推廣體系自身建設不足,認為“線斷,網破,人散”的推廣格局制約了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但事實上,近年來國家十分重視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在經費保障、健全機構、穩定隊伍、增強服務上做了很大努力。目前,全國95%以上縣(市)的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初步完成了改革任務,組織體系已基本恢復;長期工作在基層一線的農技推廣人員有70多萬人,且比較穩定。農技人員完全有能力將最新技術成果進行本地化改造,并及時向轄區內推廣。但現實中,我國每年登記的農業科技成果有3 000多項,推廣應用率不足40%,形成規模的僅有30%,大量的成果堆積在農技人員的檔案里。調查中發現,其主要原因往往不在于基層農技人員的“消極怠工”,而在于農戶不肯接受先進技術。據吉林省某縣的農技員反映,該縣農技推廣站每年都開展許多農技推廣活動,所推廣的技術都是根據當地生產實情量身定制的,但多數農戶僅僅是聽聽而已,實際生產中仍憑傳統經驗進行農業生產,正如該農技員所說“最令人頭疼的就是‘入戶難’”。是否采用一項技術最終決定權在農民自己,所以農技推廣的難點在于如何讓農民接受并運用先進技術。所謂的“線斷”,就斷在從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到農戶田間地頭的“最后一公里”。農技成果可以順利地下達到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手中,但卻入戶難,這就是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的實質。
理論上說,推廣人員拿到農技產品后,要傳遞給農民;農民根據需求進行自主選擇。“最后一公里”問題的存在無非就有兩個原因,一是農技推廣體系服務能力不足,導致技術傳遞效率低下;二是農民對新技術需求不足,進行技術改進的動力不大。
2.1 農技推廣體系服務能力不足
國家重視重塑農技推廣體系,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政府主導型推廣網絡,但其服務能力仍未達到所應有的水平。
人們常用“有錢養兵,無錢打仗”來形容我國農技推廣經費的投入狀況。我國農技推廣經費投入長期不足,且主要用于農技人員的工資,人均推廣業務費僅為所需要的30%~40%。長期投入過少導致農技人員待遇偏低,人才吸引力不足,穩定性差;參加學習培訓的機會較少,不能隨時更新知識,難以完成技術創新工作。過少的業務費限制了農技人員從事推廣活動。調查表明,縣級以下農技人員每年從事技術推廣的時間僅89 d,更多時間是從事非推廣工作。經費短缺還導致基層推廣機構硬件建設落后、推廣方式和手段落后,難以順應農業信息化的發展。
農技推廣體系服務能力不足還在于非政府型農技推廣發展不夠。一項產品是由政府提供還是由私人部門提供取決于產品性質,即屬于公共產品還是私人產品。農業科技具有顯著的公共性、基礎性和社會性,政府部門理應在農技推廣中發揮主導作用,但并不意味著只需要政府來做農技推廣就夠了。農技產品可分為公共產品(如氣象預報、病蟲測報等)、準公共產品(種植技術、施肥施藥方法等,也稱非實體性技術)、私人產品(種子、農藥、化肥等,也稱實體性技術)。農技產品屬性的多元化,要求農技推廣參與主體也是多元化的,企業、社會組織、涉農科研單位等都應參與進來,構建多元化的農技推廣模式。歐美發達國家、以色列、日本等的農技推廣體系,都重視科研單位、公益性社會組織以及企業在農技推廣中的作用,使其與政府農技推廣機構形成優勢互補、相輔相成的多元化農技推廣格局。長期以來,我國重視政府公益性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忽視了其他推廣主體的作用。改革進程中,雖然放開了農資市場,允許市場主體參與農資經營,也不限制農技推廣機構開展“創收”業務,但卻缺乏有效的市場規范和監管,使農資市場亂象叢生,制約了多元化農技推廣體系的構建,也使政府公益性農技推廣“公信力”缺失。近年來,提出農技推廣公益型和經營型相分離的改革新思路,試圖把經營型農技推廣逐步交由社會主體來做,政府部門主要承擔公益性部分。但由于改革處于起步階段,公益型和經營型界限界定不清晰,政府農技推廣機構職能定位不清,出現過度重視經營性“創收”,輕視公益性職能,科研院所、社會組織、企業等主體參與積極性不高等問題。所有這些都限制了農技推廣體系服務能力的提升。
2.2 農民對新技術需求不足
農業科技“入戶難”和農民技術需求弱有很大關系。形成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2.2.1 種養收入比重下降是根本原因
隨著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和進城“農民工”人數增多,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中農業收入所占比重一直下降,非農收入比重快速上升。在農民出售農產品增加的收入中,六成來自于價格上漲,四成來自于出售數量增加。在“保障靠種地,增收靠非農”的收入格局下,首選的是追求更多的非農收入,難以有動力通過改進技術增加種養收入。
2.2.2 超小規模經營、土地細碎化,是農技入戶的天然障礙
理論上說,每一項成果都能帶來增產增效,農戶采納新技術可以增加種養收入。但農村家庭經營現狀是超小規模,戶均耕地一直徘徊在不足0.5 hm2的水平。據測算,戶均達到2~3 hm2經營規模才能實現投入—產出均衡。我國土地細碎化也相當嚴重,這與新技術成果要求的大規模、標準化生產明顯沖突,增加了運用新技術的成本和風險,使新技術帶來的增產增效不僅形不成規模效益,反而不足以彌補“誤工”帶來的其他收入損失。
2.2.3 農戶組織化程度低
參加專業合作社的農戶占總農戶比例小,絕大部分農戶沒有被組織起來。農戶經營規模小,勢單力薄,既限制了農戶技術需求的釋放也制約了農技推廣的效率。國外發展經驗表明,農民合作組織如以色列的基布茲(Kibbutz)和莫沙夫(Moshav)、日本的農協等,是農技推廣高效運作的關鍵所在,農技推廣人員只需將技術交給農民合作組織,就可保證順利推廣,既簡化了程序也大幅提升了效率。
2.2.4 農民“老齡化、女性化”
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農村二三產業和城市轉移,留在農村務農的多是無力外出的老人和婦女,他們接受新知識、新技能的能力較差,限制了新成果在農村的推廣運用。
從成因上看,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提升我國農技推廣體系自身服務能力和激發農戶對農業技術的需求。對于前者要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構建以政府農技推廣為主導的多元化農技推廣模式;對于后者要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組織,培養大批高素質專業農民。此外,還應采取必要措施推進土地整理和擴大經營規模。
3.1 提升農技推廣體系服務能力
直接面對農民的是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因此要著力加強基層農技推廣的服務能力。首先,要改善工作條件,保障工作經費,創新運行機制,健全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政府公共部門在農技推廣中的主導作用。其次,科學界定農技推廣公益型和經營型的覆蓋范圍,加快把經營性職能分離出去,引導涉農企業、社會組織等參與進來。第三,要引導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成為農技推廣的重要力量,鼓勵他們深入基層從事農技推廣服務。此外,還要改進服務手段,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手機等現代信息技術,為各方參與農技推廣提供便利。
充足的經費是做好農技推廣的前提。20世紀80年代,以色列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了96%,其成功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經費保障。如政府每年拿出農業產值的3%(發達國家平均為2%,我國為0.6%)用作農業科研經費,其中15%~20%專門用于農技推廣(我國目前不足10%)。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對農技推廣的經費投入,但離其發揮正常作用所需的經費還有不少差距。經費的增加不是一蹴而就的,當務之急是拓展經費來源,積極引導社會主體參與農技推廣工作。這方面日本和我國臺灣省的一些經驗可以借鑒。日本農技推廣經費的很大部分是農業協同組合(農協)綜合農戶入會費用、農業產供銷中的收入提成、企業投資和社會捐贈等款項共同支付的。有資料顯示,農協的推廣業務是賠錢的,其虧損額一部分來自于政府補貼,主要部分則來自于農協在農村金融業務上的盈利。我國臺灣省農技推廣的執行主體是農會,農會的推廣經費一般45%是政府資助,30%~40%是農會業務盈余提取,其余部分來自于推廣事業收入和募集收入。充分體現了“取之于農,用之于農”的原則。
3.2 激發農戶技術需求
3.2.1 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組織
農民合作組織在引導農戶采納先進技術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組織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必然選擇。我國發展的是農民專業合作社,雖然目前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迅速,但仍處于起步階段,參與的農戶比例較低。因此,還應積極引導和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從農技推廣的角度來說,要充分發揮農民合作社組織應用先進技術、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作用,讓農民合作組織成為連接農戶和農技推廣人員的橋梁紐帶。
3.2.2 培養大批高素質專業農民
高素質專業農民是農技推廣成功的關鍵所在。受教育程度和專業技術水平決定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水平的高低,也決定了對技術的需求程度。所以,必須培養大批高素質專業農民,這也是國外現代農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國外為確保農民的高素質,采取了許多值得借鑒的做法,如歐美國家的資格考核制度,以色列專門成立了國際農業培訓中心,日本建立了完善的農民職業教育體系,我國臺灣省也制定了專門針對農民的“終身學習計劃”。當前,我國針對農民的農業技能教育和培訓較為薄弱,有必要大力發展農民職業教育,培養一大批懂得現代經營模式的農民。應在各地區廣泛開設“田間大學”、“農民大學”等鄉土培訓機構,積極探索這類培訓機構的發展模式。此外,還應支持高校畢業生和各類優秀人才投身現代農業建設,鼓勵外出務工農民帶技術、帶資金回鄉創業。
3.2.3 擴大農戶經營規模,解決土地細碎問題超小規模和土地細碎是限制科技入戶的重要因素,有必要采取措施擴大農戶經營規模和推動土地整理。在保證家庭經營為基本形式的前提下,應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鼓勵和引導農戶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近年來,國家開展了大規模的田間工程建設,其中不少涉及細碎小塊土地的集中連片。但這多是和涉農企業的規模經營有關,并未實質上觸碰農戶土地細碎問題。當前,有必要加快此問題的研究和探索,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開展積極有效的實踐。
1002-0659(2016)06-0043-04
S-1
A
2016-09-14
王世通(1987-),男,本科,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專題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