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彬,鄧文池
(湖南圖書館,湖南 長沙 410011)
鏡頭背后的新契機
——圖書館地方特色文化專題片拍攝及其應用研究
王 彬,鄧文池
(湖南圖書館,湖南長沙 410011)
多媒體資源的普及和應用,讓我們進入了一個“無處不視頻”的視頻時代,進行地方特色文化專題片拍攝是圖書館對多媒體資源傳播發展新語境的主動回應,是對圖書館社會職能的實質認知的深化,是“圖書館+”觀念進一步走向成熟的表現。從地方特色和史料價值兩個角度闡述圖書館拍攝地方特色專題片的意義,通過分析當前存在的困惑,進行文化與概念的融合,從而建立起基于互聯網的推廣應用體系。
地方特色文化;專題片拍攝;應用研究
伴隨著網絡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資源的普及和應用,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變得更為多元化。從傳統的紙質傳媒到現在的電子傳媒,人們獲得信息不只局限于文字圖片,基于多媒體技術的視頻資源憑借其豐富的信息承載能力以及生動的圖文并茂的表現方式,越來越受到讀者的歡迎。2015年7月23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6月,中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4.61億,較去年年底增加2 823萬人,網絡視頻用戶使用率為69.1%,比去年年底上升了2.3個百分點。其中,手機視頻用戶規模為3.54億,與2014年底相比增長了4 154萬人,增長率為13.3%。網民使用率為59.7%,相比2014年底增長3.5個百分點。手機端視頻用戶占總體的76.8%,比2014年年底提升了4.6個百分點。”[1]由此可見,視頻資源的合理建設及應用研究顯得非常重要。公共圖書館作為重要的信息資源收集機構,如何在自身的館藏資源基礎上結合新技術和新媒體,充分利用視頻資源,積極面對視頻時代所帶來的挑戰,值得圖書館人思考。
1.1視頻時代帶來的新契機
從微電影的拍攝到微信、微博推出微視頻的錄制,從呆板的文字圖片到形象生動的小視頻,種種跡象表明: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無處不視頻”的時代。
保存文獻是圖書館的基本職能,但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文化價值認知的不斷深化,多媒體資源的廣泛運用,圖書館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當紙質文獻不能完全滿足群眾的信息需求時,圖書館應面對社會發展變化所帶來的現實危機,抓住機遇,在廣度和深度上擴展圖書館的職能業務,而“攝制資源視頻專題片是公共圖書館新時期的新業務新探索。”[2]
1.2圖書館拍攝文化專題片的原因探析
圖書館嘗試拍攝地方文化專題片,意味著圖書館開始利用現代新媒體技術對傳統地域文化進行重新建構和闡釋,這也是實現公共文化普及均等化、公平化的重要手段。
圖書館拍攝專題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全國文化共享工程的政策支持。全國文化共享工程自2002年開始以來,一直立求貼合群眾文化需求,注重結合地方特色,打造文化精品,“2015年,文化共享工程數字資源總量將達到530TB”[3]。從2011年到2013年,僅三年的時間,通過國家中心評審并順利通過的地方資源立項就達到297個,其中“電視專題片144項,占立項總數的48.5%”[4],數據顯示,專題片因為其生動形象的表現力,老少皆宜,而占據了地方資源建設的半壁江山。
電視臺制作文化專題片時會有意識地根據其所要表達的意圖,把符合需要的地域文化進行重新切割、排列和組合,以構建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審美意境。但圖書館由于其保護文化和歷史的職責,在拍攝專題片的過程中,往往會根據史實客觀地反映地域文化的本來面貌和特征,鏡頭背后涌現出一種強烈的保護和傳承地方文化的意識,因此更加具備地方特色和史料價值。
2.1角度——地方特色是基礎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因此,圖書館更需要強調重點收藏本地的地方特色資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館藏體系,保存和傳承當地的文化傳統,從而保證我國文化的多樣性。因此,地方特色是圖書館拍攝專題片的基礎。
與電視臺制作專題片不同的是,圖書館拍攝專題片更加強調了區域性的特征,其劇本的創作也具有一定的區域化傾向,主要的體現就是有意識突出對這種區域文化的重視和保護,這一方面使拍攝主體在實際操作時能夠游刃有余,另一方面也使得這批文化專題片能更好地保留地域文化特征。
從安徽圖書館的“安徽古建筑”系列專題片到浙江圖書館的“浙江藏書樓”系列專題片,從湖南圖書館的“戲劇名家”系列專題片到南京圖書館的“江蘇紅色記憶”系列專題片,我們可以看到,圖書館在拍攝文化專題片的同時,都表明了對傳統文化的態度,都是選取了獨具當地特色文化價值的資源作為切入點,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的價值內涵,做到“人無我有”的文化創意。
以福建圖書館“閩南文化”系列專題片為例,側重于對福建閩南文化中的一些文化現象進行客觀系統的梳理和記錄,重視地域文化背后所傳達的客觀事實,“分民居、信仰、民俗、韻律、韻味五個篇章展示閩南文化的魅力與精髓。”[5]
2.2責任——史料價值是重要保障
研究歷史是了解社會發展階段的重要途徑。電視臺在制作專題片時,往往會因為經濟效益和對收視率的追求,選取某個歷史的片段,為了情節的跌宕起伏,違背歷史的真實性。圖書館,由于其本身文獻資源豐富的優勢,在拍攝專題片時往往會補充大量的歷史文獻、檔案資料等,注重歷史的科學性和理性,通過影像的方式讓普通民眾真正了解歷史,讓歷史在社會的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讓人們稱為真正歷史記憶的傳承者和守護者。
浙江圖書館歷時三年拍攝的“浙江藏書樓”系列專題片,在拍攝的過程中,“查閱大量日記、譜牒、檔案卷宗、老照片等資料,走訪眾多研究專家,尋覓藏書樓主后人”[6],因具有較強的史料性而得到觀眾的肯定。
2.3紀實——如何確保圖書館地方特色專題片的地方特色和史料價值
2.3.1基于地域屬性和文化認同的角度選取
在地方特色文化視野中,圖書館拍攝專題片角度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1)地域屬性。不同的地域擁有不同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這些正是構成各地之間區域文化不同的關鍵所在。因此專題片將地域文化作為創作對象時,需要對這種地域文化諳熟于心,才能在專題片拍攝的過程中充分展示鮮明獨特的地域特色。(2)價值認同。地域文化的背后是一種對當地歷史的傳承,這種傳承凝聚了當地的一種情感和價值認同,這種對地域文化的歸屬感和價值認同,歸根結底,是一種社會記憶的傳承。因此拍攝專題片不僅僅局限于客觀地表現地域文化特色,而是著眼于地域文化所象征的精神文化內涵,從而形成集體的文化認同感,達到專題片保護和傳承地域文化的目的。
以湖南圖書館的“湖南地方戲劇名家”為例,其內容不僅涉及大家熟悉的湘劇、花鼓戲、祁劇,還把視線落在了被人們遺忘的儺戲、花燈戲等小劇種上,通過挖掘戲劇名家成名背后的故事,展現了藝術家們為湖南地方戲劇發展所做的貢獻。除此之外,專題片還對民間劇團的生存現狀進行關注,在梳理湖南地方戲劇文化發展脈絡的同時展現了民間劇團生存的窘境,其發掘的內容能夠激發世人對小劇種、小劇團的重視。
2.3.2基于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的史實依據
在史料價值的選擇上,圖書館在制作專題片時往往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1)根據文獻資料,客觀還原歷史。圖書館拍攝專題片的目的是讓歷史更加豐富生動,易被大眾接受,因此在拍攝的過程中是以客觀的史實資料來刷新人們對歷史的新認知。在拍攝歷史人物時,充分展示人物性格的完整性,不褒不貶;在拍攝歷史事件時,充分揭示事件的復雜性,還原歷史事件的本來面目;在拍攝歷史文物時,注重細節,給文物背后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給予同樣的重視,充分展現歷史文物背后所隱藏的歷史脈絡。(2)走訪專家,確保專題片學術價值。盡管圖書館的歷史文獻資料已經形成了成熟的體系,但“術業有專攻”,圖書館館員受學科背景的限制,必然會出現對某些領域不熟悉的情況,就需要在前期制作和后期加工的過程中,走訪相關研究專家,充分尊重專家的修改建議,確保專題片的科學性和學術性。
拍攝專題片,是圖書館在新時期所做的一個新探索。圖書館制作了不少經典而獨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專題片,獲得良好評價,但這種評價相當程度上是在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評價體系中完成的。作為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我們也不得不面對一些困惑:
(1)機制問題——從目前來看,一方面部分高校及市縣級館對專題片拍攝還不夠重視,認為其并不是圖書館的核心業務,另一方面受到資金人員等多方面的限制,也讓部分館有心無力,無法真正參與到專題片的拍攝中。
(2)版權問題——專題片拍攝并不屬于圖書館業務工作的強項,很多館在面對地方特色資源建設的大環境下,將專題片拍攝工作外包給電視或相關的傳媒制作公司,這就造成了專題片素材及成果版權歸屬的問題。
(3)內容問題——圖書館拍攝文化專題片最直接的目的便是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而在實際的傳播過程中,由于文化程度的差異,阻礙了文化紀錄片的應用和推廣,大部分群眾 “教育程度偏低,更喜歡通俗易懂的節目。”[7]因此我們必須思考專題片對普通群眾的適應性問題。
(4)形式問題——圖書館拍攝專題片往往會從紀實的角度考慮,造成內容與形式的分裂,內容翔實客觀而鏡頭語言過于單一,剪輯后的畫面呆板,不夠生動。
(5)平臺問題——目前圖書館拍攝的專題片大多只是依托全國文化共享的平臺進行傳播。而隨著移動運營商對4G網絡的大力推廣,人們不僅僅依靠電腦獲取網絡資源,更多的是通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獲取信息,這就導致了地方文化特色專題片的推廣受到平臺限制。
4.1針對機制問題——政策引導,全局協調
在政策引導方面,全國文化共享工程中心作為地方資源建設開展的指導機構,必須對全局進行把控,改進地方資源建設項目的申報機制。
2011年12月,國家文化部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鼓勵開放合作的數字文化建設新局面,實現互利共贏。在資源建設、技術平臺建設等方面,加強與教育、科研等系統數字圖書館建設項目的合作共建、互聯互通;吸引群眾參與數字資源建設,探索、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數字文化建設”。[8]高校圖書館及市縣級圖書館可充分利用政策支持,發揮地方特色資源的優勢,參與地方資源建設。
在全局協調方面,鼓勵省與省之間的交流,省與市縣級的交流,解決部分專題片成果在本區域出名,但在全國缺乏影響力的問題;加強與地方專家在資源規劃、立項、方案實施、成果驗收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提高高校圖書館及地方研究專家的參與度,建立和完善專題片拍攝的協作制度。2015年湖南地區申報并立項的6個項目,其中3個來自于市縣級地區[9]。
在激勵機制方面,明確專題片評審原則,進一步加強對專題片績效評估,對于成果顯著的專題片給予同等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努力發揮評價體系激勵作用。將獲獎專題片作為文化交流項目,以成果與宣傳并進,探索有利于專題片拍攝進程的新方法,新路子。
4.2針對版權問題——版權主導,多元化模式并存
專題片的成果及其拍攝所產生的素材,都是對文化和歷史的一種記載。專題片所體現的成果會根據后期剪輯者的主觀印象和審美標準產生一定的差異。所以無論是拍攝業務外包還是自主拍攝都必須確保素材及其成果的版權歸屬。
在未來圖書館拍攝專題片的發展中,各館可依據館情,引入多種模式并存的局面:(1)自主拍攝模式。在經費、設備、人員、政策都滿足的情況下,可建立自主拍攝模式。(2)業務外包模式。在各方面條件都不滿足的情況下,可將拍攝業務全部外包。外包拍攝時,需提前跟對方簽訂協議,保證成果及其素材的版權都歸屬圖書館,并可任意剪輯使用。在成片完成之后,需召開專家評審會議進行專業評審,專家審核通過,方能進行傳播。(3)“自主+外包”模式。在設備及人員缺失的情況下,可建立“自主+外包”的雙重模式,即將拍攝任務外包給電視臺或傳媒公司,而劇本的創作由圖書館員獨立完成,確保專題片的文化價值和史料價值。(4)多種模式并存。筆者認為這是未來圖書館拍攝專題片的主要趨勢,通過分析題材,群眾調研,市場考察等多方位的準備工作,將部分專題片進行自主拍攝,部分進行外包,部分進行“自主+外包”等多模式。如湖南圖書館2015年推出的“老家”系列專題片,“湖南抗戰老兵口述錄”系列專題片等,完全由館員獨立承擔所有拍攝及剪輯任務。而“湖南地方戲劇名家”專題片則采取了由館員或專家撰寫劇本,委托金鷹紀實頻道進行拍攝,而湖南地下黨人系列專題片則完全外包給傳媒公司,并定時組織專家進行驗收和做相應的后期調整。
4.3針對內容問題——健全用戶反饋機制,適應群眾文化需求
在文化專題片的傳播過程中,對傳播效果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是影像所傳達的內容與觀眾之間的互動。因此我們最需要關注的是圖書館專題片通過影像這種視覺化方式所展露出的地域文化的內在精神內涵是否能與觀眾形成良性的互動。
不論是一個評論平臺,還是一個簡單的郵箱鏈接,關鍵是專題片的傳播必須提供觀眾的反饋機制,使得觀眾可以將觀感及細微的錯誤及時反饋給拍攝團隊。在專題片拍攝的前期,可通過問卷調查、論壇討論、微博話題、朋友圈點贊等各種方式,建立起多種路徑和模式的群眾文化需求反饋機制,獲取群眾的直觀意見,明確群眾的需求內涵。在專題片后期傳播的過程中,首先,參照國內視頻網站的評論模式,在專題片的播放頁面開設評論頁面,觀眾可及時提交自己的觀影感受與心得,進一步了解群眾的文化需求。其次,對專題片的點播率進行及時的統計,捕捉到群眾對專題片題材的喜愛程度。最后,根據專題片的實時傳播進度,通過類似“觀影會”的活動,組織群眾觀看此類專題片,并進行討論,充分了解群眾的觀影感受。
4.4針對形式問題——文化與概念融合,內容與形的并進
在互聯網傳播的背景下,圖書館拍攝的地方文化專題片都在面臨內容與形式的雙重挑戰。比如,是向內容上傾斜,繼續以文化內容為制作導向;還是往形式走,通過影片的形式來占領更多的播放渠道,獲得群眾的認可,這是圖書館在拍攝專題片所面臨的最大矛盾。
專題片的成功跟劇本的創作及鏡頭的運用有著必然的關系,一部好的紀錄片不僅僅是內容的翔實,還要多種視覺元素的注入。在人員方面,圖書館可在學科館員的背景下招攬具備傳媒專業背景的制作人員,確保專題片形式上的專業與創新;在拍攝方面,除了注重題材的文化價值與史料價值以外,還要注重專題片的結構方式和敘事方式。內容是專題片的本質,而形式可以體現深化內容,形式效果的強化可以更加地吸引觀眾的眼球,達到與觀眾互動的目的;在后期剪輯方面,注重細節元素的運用,“細節,在專題片中揭示了事物的本質特征,可以體現、深化主題思想”[10]通過對細節的表現,能夠讓專題片的畫面、聲音、解說詞都變得更有魅力。
在學習交流方面,可邀請傳媒行業的專家,對制作團隊進行相關的培訓,更新拍攝理念,完善拍攝手段。
4.5針對平臺問題——通過移動終端平臺的自媒體進行網絡傳播
隨著我國互聯網、移動網絡的高速發展,智能終端的廣泛運用,人們獲取視頻的方式也變得更加多樣化,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等,人們可以不受時空和地域的限制獲取甚至拍攝視頻資源。“跨平臺、多終端的視頻傳播正在成為視頻行業的常態”,這些眾多的視頻終端,給以地方特色文化專題片為代表的民間影像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展示平臺和廣泛的群眾基礎。
因此,專題片的播放平臺不僅僅只局限于網站平臺。以手機移動終端為主的自媒體工具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下發展迅速,“自媒體的腳步越來越近,未來將會是一個自媒體的時代,各種有能力產生內容的人,會通過各種渠道產生有用有趣的內容,在未來一兩年內,很多最重要的信息,都會是先在自媒體中發布。”[11]柴靜的《穹頂之下》短短幾天內就通過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進行了成千上萬的轉載。目前,國內很多圖書館都同時開通了微博、微信平臺,但對專題片的相關推薦卻少之又少。因此將專題片的相關信息與鏈接,結合一定時期熱點和時事背景,通過微信、微博等公眾平臺發送給關注群體,是拓展專題片平臺播放系統的重要手段。如湖南圖書館在2015年中秋節之際,將自主拍攝的湖南古民居古建筑系列專題片,以“老家”專題的形式,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向群眾進行推廣,取得良好的反響。
綜上所述,圖書館在拍攝制作地方特色文化專題片的理念上對地方文化價值內涵的訴求變得積極和理性,記錄歷史的責任意識進一步強化,加上圖書館拍攝制作文化專題片形態的學術性和紀實性,決定了其對地方特色文化的負載和傳承,相比其他專題片,更具文化歷史的深度、厚度和廣度。我們有理由相信:圖書館通過拍攝地方特色專題片整合、傳播地域特色文化,能夠不斷地吸收新技術新媒體的元素,在互聯網的思維模式下調整傳播理念,跨界拓展核心業務,使自身煥發出絢麗的光彩。
[1]第 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 [2015-07-23].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 jbg/201507/t20150722_52624.htm.
[2]李浩.公共圖書館攝制專題片資源的實踐——以南京圖書館為例[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5(7):32-35
[3]全國文化共享工程介紹.[EB/OL].[2015-07-23].http:// www.ndcnc.gov.cn/gongcheng/jieshao/201212/t20121212_4 95375.htm.
[4]王曉燕,楊向明.近年來文化共享工程地方資源建設項目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4(22):64-67.
[5]閩南文化電視專題片展播——獻禮“首屆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節”.[EB/OL].[2010-02-22].http://www.qzlib.com.cn/ News/WHDT/ShowInfo.aspId=1514.
[6]浙江網絡圖書館影視頻道開通 《浙江藏書樓》(DVD)專題片首發.[EB/OL].[2012-03-01].http://www.zjwh.gov.cn/ dtxx/zjwh/2012-03-01/120299.htm.
[7]王陸軍.公共圖書館視頻資源的開發[J].新世紀圖書館,2011(5):40-42.
[8]關于進一步加強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EB/OL]. [2013-09-25].http://www.ndcnc.gov.cn/gongcheng/zhengce/ 201309/t20130925_766149.htm.
[9]湖南省地方資源建設6項目獲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評審立項[J].圖書館,2015(7):60.
[10]王蕊.淺析文化類電視專題片的創作特點[J].大眾文藝,2011(23):209.
[11]張雪媛,都平平,李素美.自媒體網絡圖書館資源服務推廣實踐[J].圖書館學研究,2015(4):20-26.
(編發:王域鋮)
New Opportunities Behind the Camera:Shooting and Its Application Library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Feature Films
WANG Bin,DENG Wen-chi
(Library of Hunan,Changsha 410011,China)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resources let us enter into a"ubiquitous video"video era.Lo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feature film is an active response for the library to the spread of multimedia resources to develop new context,the essence of cognitive deepening social functions,the"Library+"concept further towards maturity.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ical value from the local library to shoot two angles meaning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feature films,throug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confusion exists,and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fusion,in order to establish Internet-based application system.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feature film shooting;application
G251.5
G251.5
A
2095-5197(2016)03-0053-05
王彬(1986-),男,館員,碩士,研究方向:地方特色資源建設及推廣;鄧文池(1986-),男,館員,博士,研究方向:圖書館制度管理與圖書館事業。
2016-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