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來佳飛
中國民營經濟發展怎么看
——“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分析”理論研討會觀點綜述
本刊記者/來佳飛
民營經濟實際上涉及的是經營形式問題,而不是所有制問題,民營經濟當中可以包含各種不同的所有制
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民建、工商聯界委員聯組會時重申非公有制經濟三個“沒有變”,強調“非公有制經濟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辟出來的一條新路”,進一步肯定了非公有制經濟在推動中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為我國民營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礎,而“親”“清”新型政商關系的構建又一次將民營經濟推上發展的風口。日前,由浙江省民營經濟研究中心、浙江省民營經濟研究會、浙江省現代民營經濟研究院、復旦大學經濟學院聯合舉辦的“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分析”理論研討會在復旦大學舉行,來自全國部分高校及研究機構的30多位專家學者從政治經濟學視角出發對民營經濟的外部環境、內部治理和轉型思路提出真知灼見。
民營經濟如何定義?迄今尚未形成一致的觀點。上海市委黨校經濟管理學部教授黃文忠指出,從約定俗成的觀點看,“民營經濟=私營經濟”,但就市場經濟經營主體看,“非官即民”,也就是說民營經濟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狹義上看,“民營經濟=私營經濟”;從廣義上看,“民營經濟=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合作社經濟+股份合作制經濟+集體經濟+三資企業=非國家經營經濟”。在他看來,凡非國家經營的經濟都應該是民營經濟,即廣義民營經濟的概念。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俞忠英認同廣義的民營經濟定義,并認為我國民營經濟性質應該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人人參與的社會主義性質。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徐桂華認為民營經濟不等同于狹義的私營,“民營經濟實際上涉及的是經營形式問題,而不是所有制問題,民營經濟當中可以包含各種不同的所有制”。徐教授進一步將國有經濟細分為國有國營經濟和國有民營經濟,“國有經濟比方說承包制、股份制等形式有經理人經營,或者有特定的專家組成董事會,總體上也可以稱為國有民營”。
專家們普遍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重要的目的是實現供給側要素生產力的提升,而國有國營是無法與市場經濟共融的,必須發展民營經濟,通過股份制改造,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從而更加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
在過去的30多年里,民營經濟不僅創造了自身發展的奇跡,也為國家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葛楊指出,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釋放活力,對促進經濟增長、優化經濟結構、增加財政收入、擴大就業、繁榮城鄉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也有效推進了我國企業產權制度變遷,直接或間接地推動了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黃文忠教授進一步指出,“民營企業不但創造了價值和使用價值,對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貢獻也是非常大的”。民營鋼鐵企業促進了人均鋼產量的大幅提升,中外合資、合作企業加速了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個體小商販為人民生活提供了便利,民營房產公司幫助解決了住房難……從計劃經濟、短缺經濟的眼光來看,民營經濟發展創造了產品、產值、外匯等,而從更長遠的眼光看,商品供應的充裕有助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價值規律的作用有助于打造平等互利的人際關系,尊重人權、尊重產權,形成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從目前民營經濟發展現狀看,民營經濟還存在著一些問題。葛楊教授指出當前存在的幾大問題:一是非公有制經濟準入門檻還是非常高;二是非公有制經濟產業結構相對來說比較滯后,有一些產業面臨著產能過剩問題;三是人才比較匱乏;四是融資渠道比較單一,創新動力不足;五是自身經營的管制機制制約。如何推動民營經濟的健康發展?首先,要通過改革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擴大市場準入空間,其中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十分關鍵。其次,要破解資金匱乏的瓶頸,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第三,要加大產業調整力度,推動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第四,要加強制度建設,優化運作機制。第五,要采取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建議省市一級特別是市級以下的國有企業可以通過私有化改革擴大民營經濟的介入。浙江財經學院教授謝作詩從民營企業勞務成本壓力大著手,指出目前《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對于最低工資和五險一金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民營企業發展,認為市場化是效率和公平最好的手段,是保護資本、保護勞動者最有效的方式。上海市社科院經濟所副所長沈開艷指出,目前民營經濟發展依然沒有形成一個好的政治經濟學環境,民營經濟發展面臨著自身大體量與體制機制容納空間不足的矛盾以及資本安全性差、壟斷性行業壁壘難以消除等問題,亟需制度創新。
作為民營企業家的代表,杭州國瀚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汪勇對金融行業中民營資本發展提出了相應的對策。第一,健全為民營資本服務的金融組織體系。放開民營資本參與金融業的自由度,增強民營資本在金融行業的決策度,使民營資本更好地陽光化、普惠化,引導民營資本到國家鼓勵的行業和區域。第二,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只有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才能真正滿足不同主體及融資者中長期的投融資需求。第三,建立民營資本企業信用體系,消除因所有制成分造成貸款利率差異的扭曲局面。第四,創新金融產品及服務,為民營資本發展提供政府支持。比如設立小微企業信用保證基金、創新小微企業融資擔保機制,切實減輕民營資本融資成本。第五,拓展中間業務及種類,推出靈活、多樣化的結算工具。第六,做大證券市場及債券市場。
民營經濟如何突圍?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伍柏麟指出,民營經濟發展根本的動力在于民營企業家的創新發展。如果說創新就是創造性的破壞,那么企業家就是一個創造性破壞的創新者。創新雖然是企業家的本能,但也不可能只是天才的閃爍,它需要有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等環境,需要有利于創新發展的經濟制度等客觀條件,也需要有主觀條件,即企業家的能力與企業家精神。
探討民營經濟的勞資關系是民營經濟政治經濟學的重要范疇,也是本次座談會一個重要議題。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所長孟捷就民營經濟和農民工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論述。他將農民工定位為半無產階級,第一個因素是農民工擁有土地等資本,但也出賣勞動力,本身是生產資料,因此中國農民家庭的收入也剛好分成兩個部分,一是家庭經營性收入,另一個是工資性收入,目前的比例大概正好是50%對50%。第二個因素是我國的農民工勞動力再生產主要發生在農村,勞動與勞動力再生產在空間上分割,而且半無產階級的農民工在城里就業得不到法律上的保障。由此,農民工制度便出現兩大優勢,一是農民工便宜,因為他家里還有土地,他的勞動力再生產主要在農村,因此他的工資成本不需要覆蓋他的勞動力再生產。二是農民工靈活,因為他下崗失業后可以返回農村,不會造成大的危機。孟捷并不認同中等收入陷阱這樣的提法,認為應該叫做半無產階級化現象,半無產階級化使得我國經濟較小依靠內需,而較多依靠外需。在農民工制度下,民工荒并不是真的沒有剩余的農村勞動力可轉移,據他估計,在2010年左右農村還有1個億左右的農民,而是在現有農民工低工資水平下,農民選擇留守農村。唯一的解決辦法在于提高農民工工資,使農民工的平均工資和城鎮職工的工資水平看齊,這就需要中國企業大幅提高自身附加值,通過長期創新向高附加值產業轉型。上海社科院部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陶友之也認為勞資矛盾依然是社會的軸心問題,民營企業要著力改變現有城鎮居民工資和農民工薪酬上的差別制度。
如何構建和諧共贏的勞資關系?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克忠指出,2014年中國私營經濟已經達到820萬家,企業主1700萬人,雇工2億多人,已經構成了中國最重要和最龐大的勞資關系,處理好非公有制企業勞資關系有利于充分發揮雇工和企業主的積極性,促進經濟發展、就業充分、社會安定。目前非公有制企業勞資關系趨于改善,和諧、合作、共贏的機制正廣泛被建立,但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如勞動者報酬偏低、各種群體性維權事件層出不窮等。從政治經濟學角度看,非公有制企業勞資關系具有資本主義企業勞資關系的一般性質,但受到我國公有制經濟制度的影響產生變異,突出表現在非公有制企業勞資關系是一種剝削受到限制的雇傭勞動關系,在這里對抗消失了,但由于仍存在剝削,潛在對抗因素依然存在,勞資收入差距從擴大到逐步縮小,先富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是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非公有制企業勞資關系是具有重要共同利益的雇傭勞動關系,兩者的共同利益成為勞資雙方合作共贏的現實經濟基礎和政治基礎;非公有制企業勞資關系兩端即雇工和企業主將成長為兩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友好同盟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