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海燕
依托產業扶貧建立低收入農戶增收長效機制
聞海燕
盡管浙江已全面消除“4600元以下”絕對貧困現象,但是低收入農戶增收的基礎仍不牢固。亟需建立內源性增收機制,依托產業發展帶動低收入人口脫貧致富
2015年中共浙江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宣布:經過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逐戶視察核查,全省21萬戶家庭人均收入在4600元以下的低收入農戶(43萬人),2015年人均收入全部超過4600元,“4600以下”絕對貧困現象全面消除,浙江成為全國第一個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省份,實現了“不把絕對貧困帶入‘十三五’”的目標。但是,低收入農戶增收仍然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為此,《中共浙江省委關于補短板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創新方式、整合資源、精準幫扶,確保低收入農戶收入增長快于農民收入平均增幅,確保絕對貧困現象不出現反復,低收入農戶人均純收入2017年比2012年翻一番、2020年超過1.5萬元。
盡管浙江已全面消除“4600元以下”絕對貧困現象,但是這些低收入農戶增收的基礎仍不牢固,抗風險能力弱,增收仍面臨很多制約因素。
低收入農戶獲取和組合要素的能力低。低收入農戶要素稟賦薄弱,資本、技術和勞動力要素普遍匱乏,限制了農戶的自身發展和資本積累。一是受教育程度偏低、家庭勞動力缺乏導致就業能力低。從浙江省統計局調查樣本看,2015年底低收入農戶從業勞動力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口占42.7%;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42.6%,高中和中專文化程度人口占11.2%;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僅占3.5%。偏低的文化程度導致大多數低收入農戶綜合素質較差,只能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工資水平普遍不高,從業的穩定性差。老弱病殘人口占低收入人口的78%,有近三成的從業人員屬非勞動力年齡人口,勞動力稀缺。桐廬縣納入扶貧信息系統數據庫中的低收入農戶1.53萬戶,有70%左右是老弱病殘。二是自身積累不足,因缺少生產資金致貧。由于自身積累少、可供抵押資產少、還款能力差等原因,低收入農戶難以獲得私人借款或金融機構貸款。三是資產較少導致財產性收入少。2015年,全省低收入農戶財產性收入人均85元,增幅與上年持平,金額占純收入比重不足1.0%。缺乏技術和資本,導致低收入農戶各種資源積累受到嚴重限制,自身發展能力不足。
尚未建立可持續的內源產業帶動型增收機制。為促進低收入農戶增收,浙江因地制宜精準扶貧,探索了各種扶貧路徑。在產業扶貧、電商扶貧、旅游扶貧、搬遷扶貧、科技扶貧、教育扶貧、金融扶貧等各方面進行探索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從收入結構看,2015年浙江低收入農戶人均純收入為8765元,工資性收入3649元,家庭經營純收入1976元,轉移性收入3055元。其中,外出務工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合計6704元,占76.5%。這兩項收入成為2015年低收入農戶的主要收入來源和重要增收點。其中,轉移性收入增長較快,比2014年增長35.1%,對農戶純收入增長的貢獻達到52.4%,貢獻程度居四大類收入首位。這說明,相關扶貧政策主導下的扶貧效果較為顯著,同時也意味著當前低收入農戶收入仍然沒有擺脫過于依賴轉移收入和外源收入的局面,而內源產業帶動型收入相對較低。
來自外部扶持的集聚性和持續性不足。多年來浙江省委、省政府制定了百鄉扶貧攻堅計劃、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低收入農戶奔小康工程等一系列促進低收入農戶增收的政策措施。黨的十八大以來,浙江省委、省政府把扶貧開發納入“四個全面”總體布局,堅持黨政主導,戰略推進,實施低收入農戶收入倍增計劃(2013—2017年)等一系列專項扶貧行動,持續加大了資金、土地等要素投入,形成各方合力推進扶貧開發的工作格局。但是就具體部門而言,由于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按照各自部門思路制定扶貧政策,缺乏協作,難以發揮整體效應。此外,由于尚未建立起政府推動、市場引導的資源整合型扶貧機制,很多扶貧主體扶貧項目難以持續。很多針對低收入農戶增收的幫扶項目大多是臨時性、突擊性的幫扶措施,短期效應強,還沒有形成可持續的長效機制。

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低收入農戶增收。建德航頭鎮大力扶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支持中低收入農戶創業,以吸納社員、技術培訓、就業帶動等幫扶形式,解決了一些低收入農戶只有勞動力但不懂市場、沒有資金、缺乏技術的問題,使脫貧致富與產業發展相結合,使低收入農戶通過技術支持、資金支持提高自身致富能力,有效化解低收入農戶單戶生產的市場風險,已取得良好效果。今后,應針對低收入農戶的比較優勢,探索多種形式的專業合作社扶貧模式;探索以土地承包經營權作價參股、以小額貸款作為資本參股等多種形式參與經營農業專業合作社,使低收入農戶獲得長期穩定的參股分紅收入。對帶動貧困戶就業的相關農業合作社,建議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提供專項扶持獎勵資金,確保其可持續發展。
創新金融扶持模式。低收入農戶創業,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資金問題。低收入農戶由于其自身資本積累不足及可供抵押物缺乏,加之獲取外源要素的能力低,所受到的金融排斥程度較大。因此要通過創新金融扶持模式,提高其“造血”能力。一是建立并不斷完善扶貧小額貸款政策,出臺貸款貼息政策,支持低收入農戶創業。建德航頭鎮出臺了《航頭鎮支持低收入農戶創業致富貸款貼息管理辦法》,低收入農戶貸款用于擴大種植規模或結構調整、引進新品種、發展畜牧水產養殖以及對農產品的簡單加工、包裝、儲運等項目,可以享受每月3厘貼息,貼息期限一般與農戶貸款期限一致,但最長不超過2年。雖然財政貼息的力度不大,但是打消了低收入農戶怕貸款的顧慮,激發了低收入農戶創業增收的積極性。二是對貸款對象、貸款額度、貸款期限作出適當調整。對低收入農戶單戶貸款額度由1萬元提高到2萬-3萬元。可將貸款對象由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擴大到村內的中低收入農戶。二是鼓勵農業專業合作社內部成立創業資金互助金,專門為本村有勞動能力和參與合作社發展意愿但資金實力不足的低收入農戶提供互助金,互助金年利率可低于當地農村信用社的貸款利率。通過互助金幫扶低收入農戶發展產業實現脫貧致富。
結合產業發展對低收入農戶進行精準培訓,提高就業能力。文化水平低、無一技之長是擋住低收入農戶增收的關鍵門檻。因此結合當地產業特點及農戶特點實施精準培訓是關鍵。一是結合農村電商產業發展特點,通過免費培訓,使部分低收入農戶掌握農村電子商務技術,再輔之以扶貧貼息、小額信貸、網店裝修、物流保障等各方面的政策優惠,使低收入農戶可以開網店。龍游縣全縣已有328名低收入農戶通過培訓開設網店。二是結合發展民宿經濟,鼓勵低收入農戶免費參加民宿經營服務管理、農家大廚等培訓,通過鎮、村、經營戶三級聯動,為其提供就業崗位,讓一部分低收入農戶獲得穩定的工資性收入。三是結合來料加工業務對低收入農戶進行免費培訓。來料加工就業門檻低、從業要求少、增收見效快,是實現低收入農民增收的一條捷徑。應堅持“需要什么培訓什么”的原則,以低收入農戶中“零就業”家庭為重點,通過組織來料加工技能培訓,著力解決從業人員“缺技能”難題。同時促進來料加工經紀人與低收入農戶結對幫扶,把幫扶的重點放在培訓加工技能上,切實增強低收入群體的“造血”功能。
作者單位: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