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獻忠
補短板強優勢,促進浙南浙北協調發展
聶獻忠
在推進形成浙北地區創新引領型經濟發展優勢的同時,加快集聚新優勢推進浙南地區轉型升級,以浙北帶動浙南,實現南北協調發展
浙江不僅存在東西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南北差距。特別是在當前轉型升級和爬坡過坎的階段,以溫州、麗水、臺州等南部縣市為代表的浙南地區,遇到的困難更加突出,傳統的競爭優勢逐步弱化,面臨的交通、投資、創新資源集聚等短板又很明顯。“十三五”時期,浙江要實現更高水平的小康,既要重視解決東西差距問題,也要重視解決南北差距問題。縮小發展差距、推進浙南浙北協調發展,關鍵是加快改革補短板強優勢,提樞紐、引高端、擴試點、增活力,加快制度整合,依托優勢產業、產業資本和互聯網形成全產業鏈合作。
與浙北地區相比,當前浙南面臨的增長滯緩、動力不足、要素缺失和體制僵化等難題明顯。這些短板不僅降低了浙南地區的增長潛力和吸引力,也影響到浙江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建設和基本現代化進程。因此,在推進形成浙北地區創新引領型經濟發展優勢的同時,加快集聚新優勢推進浙南地區轉型升級,在全產業鏈上以浙北帶動浙南,實現南北協調發展,是浙江必須高度重視的目標和任務。
南北差距明顯,影響全省協調發展。浙南浙北差距明顯且有擴大趨勢,主要表現在:增長態勢有高低,浙北杭嘉湖及寧波等地增長強勁,創新優勢領先,而浙南地區相對增長緩慢而實體競爭力偏弱。增長質量有差距,浙北等地新興產業和創新經濟比重較高,企業效益與增長質量較好。增長潛力有大小,浙北地區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增長主力軍,而浙南因受人力資本缺失問題、轉型緩慢受限而新增長潛力相對較小。區域優勢有差異,浙北雖然遭遇人口“老齡化”問題,但高端人才與高端要素聚集程度不斷提升,創新優勢已居全國前列,而浙南還在新舊優勢轉換過程中。發展約束有區別,浙南傳統產業轉型難、去產能化和人才約束突出,而浙北發展難題更多表現為空間制約。
發展差距是表象,結構上的差異是主因。差距的形成既受客觀上資源集聚程度、區位因素(屬長三角和長江經濟帶)、是否接軌國家戰略試驗區、創新要素分布及生態約束等因素影響,還受主觀上觀念、政策、體制、市場化程度、政府行為能力等因素影響。結構低下是主因。溫臺地區傳統產業是優勢,轉型升級進程慢,高端制造和新興產業布局少,服務業也還是以傳統服務業為主,新興服務業比重偏低。市場因素是表象,政府行為是主因。改革開放初期,市場主導力量助推溫州等地高速發展,而當前二次深化改革階段,市場機制已逐步完善,單純依靠市場力量推進高速增長非常有限,政府應發揮更大的主導作用。要素約束成難題。與浙北高端要素不斷聚集相比,浙南地區勞動力與資本要素持續流出、民間投資乏力的同時,溫州等地房地產市場趨勢性調整,地方財政增長放緩,影響政府投資能力,造成地方經濟增長潛力下降。新增長動力滯后。浙北人才紅利漸成規模優勢,創新漸成主要動力,兩創紅利不斷增強,而浙南兩創優勢與規模相對較小。
浙南浙北各具優勢,互補空間巨大。浙南浙北的差異性產業結構、發展路徑和特色優勢,為區域合作和協調發展奠定了基礎。搶抓發展機遇,應選擇各自優勢空間,充分考慮一體化前提下的產業梯度轉移、資本梯度布局,如浙南地區產業冷資本熱而浙北地區產業熱資本熱、浙中地區相對產業熱資本冷,在資本要素上從規范型高端集聚、中端分散到粗放式集聚的空間結構,都凸顯出極大的合作空間和機會,有助于形成差異化布局上的整體梯度優勢。
推進浙南浙北協調發展,關鍵在于提升浙中樞紐功能、大力引高端要素、促改革開放、增發展活力、再創新優勢以及共建合作平臺等。
提樞紐,制定一體化規劃。浙江經濟呈現出浙東浙西與浙南浙北的“X”型空間結構。提升浙中樞紐功能建設和發展水平是平衡浙江南北差距的關鍵。提升浙中“樞紐”建設,不僅要從產業、企業、市場等各個層面,從傳統產業與優勢產業、約束不足等各個角度,從經濟、社會、生態均衡方面加以推動;更要著眼于政治、經濟、社會、技術和文化等實現合作與協調發展,以及一體化發展的聯動思路來進行研究,從體制、機制和路徑等角度探討合作與協調發展的可能性,推進全省一體化規劃。四大都市區中,金義都市區應成為今后的政策傾斜重點,著力將其培育為浙江重要的增長極。
引高端,強大產業資本優勢。浙南要改變資本與人才外流趨勢,除必須加快轉型發展外,關鍵在于借助產業資本,借助外來高端要素資源,加大力度引進高端人才,培養提升本土人才,尤其是要加大力度引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議溫臺、麗水等地以優惠政策環境,引入北京、上海和杭州等地科技型研發機構設立分院、研發中心,增強以人才等高端要素自由流動為中心的區域合作。同時,大力引入生態、文化與管理人才,發展特色經濟與優勢產業,并加大培育力度,實現本地“土豪”向“土企業家”以及“現代企業家”的轉變。
廣試點,擴大制度層面突破。歷史經驗表明,浙南地區缺乏資源開發與利用優勢,實現快速發展的關鍵在于微觀領域的制度創新。當前的轉型是如此,未來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更是如此。溫臺和麗水等地應把進一步改革開放立于首要位置,溫州應在金融制度上不斷拓展創新空間,臺州應爭取自貿區并在關稅制度創新方面積極作為,麗水等地則應在生態人居協同發展的制度創新層面大展身手。以制度創新為基礎的改革和開放,才能釋放持續性的新增紅利,才能為浙南地區發展帶來并形成新的動力。
增活力,增強政府投資管理能力。當前,浙南各地市在實體經濟發展面臨困境環境下,應“一張一弛”,既要看到供給側改革下的壓力,更要看到巨大的政策與市場機遇。在“去庫存”不斷降低企業負債規模和能力的同時,還要“加杠桿”適當擴大政府和家庭負債規模及其消費能力。當前,為加強對龐大傳統企業轉型改革的支持力度,建議政府負債率可每年逐步增加,可提升20個百分點,并對浙南地區傾斜,加大PPP和債務資本化力度,適度擴大政府負債規模。
強優勢,兩創助推現代化新經濟。當前工業化的大發展潮流逐步進入尾聲,現代化新經濟將日益成為提升浙江競爭力的關鍵。而臺州、溫州等地以往具有的因受教育程度低、敢闖蕩和抱團的慣性思維、獨特的文化優勢和血緣關系信用融資制度等傳統優勢,在當前市場化和法治化程度不斷提升環境下正不斷喪失優勢,亟需形成聚集新的特色優勢。特別是要依托產業現代化、資本現代化和中產階層社會現代化動力組合,加快推進傳統優勢向現代化技術、文化和生態等優勢轉型。
在對策上,應加快一體化系統改革、堅持產業梯度規劃、提升聚集開放水平、重視南北平臺合作以及協同創新創業空間培育。
以一體化為目標,推進浙南浙北均衡發展。強化制度與政策層面上的整合,形成發展合力。一是加快制度層面整合,設立符合浙江未來發展特點和需要的多領域的大部門制。如建議以省協作辦為核心并整合各地市協作辦,提升設立“浙江一體化發展委員會”;建議在環保局基礎上提升設立“浙江生態發展委員會”;二要在稅收與土地等政策上支持鼓勵地方探索改革,鼓勵浙北地區企業積極參與溫州金融試驗區、麗水生態試驗區、臺州海洋經濟試驗區的發展;三是建議加大生態補償力度、加大浙東對浙西、浙北對浙南的轉移支付力度。對符合生態要求的對口支援或產業轉移企業加大獎勵力度;對自愿到浙西、浙南地區就業的教育醫療等高端公共服務人才以及從事生態、健康、文化等高附加值投資的人才實施政策傾斜并給予職稱等特殊化政策。
以鄉村現代化為抓手,加快城鄉協調發展。不僅要縮小浙南浙北的城市差距,更要縮小鄉村差距。南北鄉村發展均衡,有助于彌補消除社會壓力,更有利于浙江協調發展。首先,積極以資金與政策支持浙南尤其是山區交通加快現代化。以政策支持加快推進浙南浙西地區的花園式鄉村建設;其次要全面以社保改革為保障,在戶籍改革基礎上,加快推進浙江省內鄉村居民自由流動;另外還要對浙南和浙西地區傳統產業關停并轉等轉型模式實施獎勵傾斜,對居民醫療教育實施額外補貼,對服務業投資實施獎勵政策。
以產業資本為手段,推進浙南浙北全產業鏈合作。鼓勵共建合作平臺。重點推進浙南浙北園區合作,推進杭州等地海創園、未來科技城異地復制,推進浙北科技園區到浙南設立分園。一是積極鼓勵支持設立基金,鼓勵產業并購。以金融支持推進傳統產業去庫存,依托互聯網全面提升所有產業,降低南北差距。通過價值鏈分解,鼓勵浙北產業引領與原創在浙南并購實體,形成全產業鏈合作。二是積極推進高新區轉型。浙北高新區應把目標更多專注于爆發性創新產業,著眼于全球創新創業資源。要面向更多行業與人群,尤其是全球性創新人脈和高端要素資源的鏈接。三是協同共建“眾創空間”與“眾創平臺”。浙北地區應著力提升新產業引領形成號召力和影響力,吸引全球創新資源。結合浙南產業基礎優勢以及具備創新創業生態基礎的高新區,共建產業兩創平臺。
作者單位: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