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曙銳 陳超
從比較優勢看嘉興制造業轉型升級
顧曙銳 陳超
改革開放以來,嘉興制造業發展整體水平明顯提升。但隨著發展階段的推進,產業發展的比較優勢逐步改變??v向比較,勞動力等傳統比較優勢不斷弱化,效率、集聚、創新等逐步成為新的比較優勢;橫向比較,紡織、家具、化工等傳統產業在省內具有較明顯的比較優勢,但與杭州、寧波等發達地市相比,產業層次總體偏低,產業效益效率總體偏低的格局尚未根本轉變。隨著經濟運行步入速度換擋、結構轉型、動力轉換的新常態,嘉興制造業面臨的主客觀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轉型升級壓力日益凸現。
從嘉興目前的工業化進程看,在較長一段時期內制造業仍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有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單位4942家,占全部工業企業單位數的98.7%,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820億元、增加值1233.5億元、利稅總額515.6億元、利潤總額303.3億元,分別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91.4%、87.3%、82.3%、80.9%。縱觀2005—2014年十年間,隨著發展方式、發展動力、發展趨勢等轉變,嘉興制造業發展的傳統優勢不斷削弱,效率、集聚、創新等逐步成為新的比較優勢。
產業結構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型。近年來,嘉興市在加快紡織、服裝、皮革等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的同時,積極發展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產業結構持續調整優化。2014年,紡織服裝、皮革皮毛及制成品、制鞋等三大傳統產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的比重分別為12.5%、8.1%和5%,占比較2005年分別下降約2.7個、1.8個和3.4個百分點,是10年間占比下降幅度最大的三個行業?;瘜W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的比重分別為8.7%、6.1%和5.6%,占比較2005年分別上升約4.3個、3.2個和3.3個百分點,是10年間占比提升幅度最大的三個行業,反映出制造業正在朝著有利于結構調整的方向積極轉型。但總體看,傳統產業在制造業中的主導地位尚未根本改變。
產業主體由個私經濟為主向規?;?、多元化發展轉變。隨著產權制度改革和企業組織結構調整,企業分化和重組步伐加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大、中、小型企業數量分別由2005年的15個、344個、4138個轉變為2014年的80個、523個、4111個,工業總產值占總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14.1∶35.3∶50.6轉變為2014年的24.2∶26.9∶48.9。同時,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投資環境的改善,所有制結構不斷完善,國有企業、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營企業、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工業總產值分別占總量的4.6%、12.9%、11.8%、38.8%、12%和19.6%,形成了以民營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競相發展的格局。但從更微觀層面看,企業仍處于規模化的漸進過程中,龍頭企業數量還不夠多、帶動引領作用還不夠強。
產業組織形態由特色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化。經過長期的孕育發展,嘉興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集群。近年來,隨著園區平臺的加快建設、工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傳統塊狀經濟逐步呈現由“兩頭在外”到“專業市場與特色產業互動”再向完整產業鏈延伸的發展趨勢,并興起了平湖光機電、南湖電子信息等新的產業集群。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培育形成26個具有一定比較優勢和區域特色的產業集群,實現銷售收入4027億元。但集群內企業大多仍處于產業鏈中低端,核心競爭力不強,要成功轉型為高技術含量、高品牌價值、高附加值的現代產業集群任務艱巨。
產業增長動力由傳統要素支撐向創新驅動轉換。在市場導向、政府宏觀調控和成本上漲倒逼的多重作用下,企業創新轉型意識不斷增強。2014年,嘉興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研發經費支出85.2億元,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105.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5%和12.8%,快于主營業務收入增速3.8個和4.1個百分點。但研發投入強度整體依然偏低,從業人員素質不高、高端人才缺乏也成為企業創新的主要制約。
產業發展趨勢由制造業單兵突進向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轉移。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運用,產業內部之間、產業與產業之間的融合發展特征越來越明顯,一些企業以此為契機,不斷創新組織管理、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推動制造業“服務化”,取得了積極成效。2014年,嘉興市“兩化”融合指數、信息經濟發展指數均居全省第三位。全市實現網絡零售額678.9億元,位居全省第三,較上年增長37.4%。但與制造業轉型升級密切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制約了制造業優化升級和增長效率的提升。
市場競爭力。分析制造業內向競爭力,主要以制造業各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全國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來衡量。2014年,嘉興市規模以上制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591.5億元,制造業產品市場占有率為0.7%,相比省內發達地市尚有一定差距,分別低于杭州、寧波、紹興0.5、0.6和0.25個百分點,較溫州、湖州、金華、臺州分別高出0.25、0.29、0.25和0.32個百分點,在8個地市中排名第四位。從制造業的外向競爭力看,2014年,嘉興市規模以上制造業出口交貨值1491.27億元,占全國的比重為1.26%,占全省的比重為12.5%,制造業外向競爭力明顯好于內向競爭力,僅次于杭州市、寧波市。
盈利能力??傮w看,嘉興制造業主營業務利潤率較低,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利潤率為8.3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4個百分點。分行業看,主營業務利潤率排在前五位的依次為醫藥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汽車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及非金屬礦物制品業,主營業務利潤率分別為28.8%、21.35%、15.43%、13.65%和13.44%;農副食品加工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木材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等均低于面上平均水平。
生產效率。全員勞動生產率是綜合反映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由于數據獲得有限,此處以全部工業企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作為替代。2014年,嘉興市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約9.9萬元/人,僅相當于全省的87%,是杭州、寧波的40%和65%。從工業增加值率看,2014年,嘉興規上工業增加值率約18.93%,與杭州、金華、臺州、溫州等地相比尚有差距,在8個地市中排名第5位。其中,制造業增加值率約18.1%。
創新能力。創新是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也是衡量產業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從創新的投入來看,2014年,嘉興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為2.64%,高出全省0.38個百分點,在8個地市中位居第二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86.73億元,居全省第四位。從創新產出來看,2014年,嘉興市百億元GDP專利授權量為520.7件,工業新產品產值率37.2,在8個地市中分別位居第四位和第一位。
專業化程度。地區產業結構的專業化程度可以用區位商來衡量,即一個地區某個行業產值在工業總產值中的占比與全省該行業產值在全省工業總產值中的占比之間的比值。一般來講,區位商大于1.0,表明該行業專業化程度比較高,在整個地區中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小于1.0,則該產業專業化水平低于全省同行業的水平,競爭力較弱。在制造業主要行業中,嘉興市有15個行業的區位商大于1,在全省具有比較優勢。其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化學纖維制造業、家具制造業的區位商分別達2.25%、2.16%和 2.04%,在8個地市中均居第二位。
總的來講,嘉興制造業優勢比較明顯,市場份額、創新能力、專業化程度較具優勢,但生產效益尚未完全體現,結構層次有待提升。
“十三五”時期,嘉興在工業立市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制造業強市,其關鍵還是要立足自身實際,在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的同時,培育壯大新的比較優勢,加快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
注重產業發展戰略的科學設計。通過技術改造、機器換人、商業模式創新等途徑,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步伐,延長具有比較優勢傳統產業的生命周期。加大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醫藥制造等新興產業的培育力度,注重產業鏈延伸整合,逐步壯大形成新的比較優勢產業,成為嘉興未來經濟發展的新支撐。同時,在戰略的實施中注重政府調控與市場機制的有機結合,要更多運用政府性產業引導基金等市場力量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間接扶持產業和企業發展。
注重大中小型企業的協同發展。扶持培育一批龍頭企業,鼓勵其制定全球化經營策略,提高企業在全球范圍內的資源配置和運作能力。努力挖掘培育一批主業突出、技術與產品優勢明顯、細分行業競爭力較強的行業“隱形冠軍”,鼓勵其做大做強。結合“十大”產業鏈提升,進一步推動大中小型企業互動配合、協同發展,從而形成富有競爭力、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
注重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驅動。繼續引導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建設技術中心、研發中心、重點實驗室等;鼓勵企業間、企業和高校院所間共建創新聯盟,合力推動技術研發與轉化,或通過購買技術成果,提高技術集成、引進消化吸收與應用能力。鼓勵商業模式創新,對沒有重大技術突破但通過商業模式變革取得較好業績的企業給予政策扶持。
注重專業技術人才的引進培養。著力引進一批海內外領軍型的高層次人才,進一步創新人才使用、流通、激勵和服務機制,以支撐產業持續創新和結構優化升級。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培育一批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為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高素質的人才隊伍。
注重順應產業深度融合的發展趨勢。深入推進“兩化融合”,加快信息基礎設施規劃布局,加強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研究運用,推動制造業生產過程的智能化和生產產品的智能化,打造制造業新的競爭優勢。大力發展現代物流、科技信息、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鼓勵發展會計、法律、資產評估、工程咨詢等各類中介機構,為制造業高端化發展提供配套支持。
作者單位:顧曙銳,嘉興市統計局;陳超,嘉興市發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