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忠良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企業管理創新
徐忠良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實質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企業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紹興市柯橋區作為經濟相對比較發達的地區,借助改革開放“東風”,依托鄉鎮集體企業的發展,率先成為經濟強區(縣)。所屬企業雖然整體實力較強、規模較大、產業集聚度較高,但也普遍存在產業層次不高、創新能力不足等致命缺點和競爭劣勢,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加快推進管理創新顯得更加迫切。
經濟發展有其內在的客觀規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的過程。大企業集團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和實力的標志,回顧柯橋區的經濟發展歷程,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企業管理也經歷了三大跨越:從鄉鎮企業初創時期依靠“四千精神”,到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產權制度改革形成的民營化機制下的家族式管理,直至目前以規范化股份制改造和企業上市為重點的現代企業制度管理。具體表現在:
現代企業管理模式正在形成。不少大企業集團主動摒棄初創時期關鍵管理崗位主要由投資人或家族成員擔任、內部管理主要依靠血緣關系的做法,逐步建立起現代管理方式,特別是一些大企業集團已建立了相對比較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組織結構進一步完善。據統計,到2014年底,全區1223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64家商貿服務企業和305家建筑房地產企業,基本實現了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引進管理人才充實管理層,使企業管理的各項職能得到了健全和強化。管理體系進一步健全。在重視抓好生產管理、質量管理、技術管理、基礎管理的同時,已有近1/3的規模以上企業建立了財務成本、市場營銷、技術研究、人力資源等內部專項管理制度,實現了由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繼而向資本經營型的轉變,初步實現了制度管人、管事、管物的內部管理機制。管理手段進一步強化。據不完全統計,全區有30%以上規模企業實行了戰略管理,其中2014年度銷售規模在前50位的工業企業中,有超過40家以上企業專門制訂了企業發展戰略,有計劃、有步驟地培育、提高和發揮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有28家企業實現了年度預算管理,有22家企業實行了生產、經營、庫存狀況等網上管理。
產權多元化趨勢表現明顯。初步形成了現代企業制度的產權管理機制,產權結構由個人所有或家庭成員所有向企業經營管理層、法人參股或社會公眾共同持有轉變,全區60%以上規模企業實現了經營層參股,部分企業實行了股權激勵機制。一是家族內部實行了股權量化。據調查,全區80%以上規模企業實現了家族內部股權量化,有效減少了家族成員之間的利益沖突。二是持股范圍得到不斷延伸。全區70%以上規模企業突破了家族成員持股范圍向經營管理層拓展,經營管理層持股總額已超過200億元,有30%以上企業實現了技術要素股,有15%以上企業推行了期權股,將企業對員工激勵與產權多元化有機結合起來。三是股權社會化趨勢加快。全區已有15家民營企業實現上市或借殼上市,有37家企業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有5家企業完成了上市輔導期,企業間聯合和重組有所啟動,預計3年內將有20家企業上市,有100家企業完成股份制改造。
一大批管理創新典范值得借鑒推廣。雖然不同規模、不同行業、不同性質企業的管理模式不盡相同,但企業要推進管理創新,必須建立和健全企業創新的動力機制。近年來,不少企業在這方面已創造了許多好的經驗。比如索密克公司“經營人性”管理模式,強化人本管理,充分激發了企業員工的創新精神和奉獻精神,使企業既擁有了人力資源的“黃金儲備”,又產生了人力資源的“激活機制”;寶業集團“戰略產業鏈”管理模式,堅持把拓展戰略產業鏈作為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渠道;精功集團“資產紐帶”管理模式,建立母子公司體系的運行機制,明確歸屬主題和責權分配,理順產權關系,加大資本運作和資產監控力度,既保證母公司對子公司的有效管理,又給予子公司足夠的經營自主權,實現母子公司雙方共贏等等。
面對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趨勢,特別是“互聯網+”和信息化技術的推進,許多企業特別是歷經30多年改革開放后發展起來的鄉鎮企業,總體上仍然存在“重生產輕管理”現象,在決策、經營、管理等環節還普遍存在“重人管輕制度”等問題。主要表現在:
管理創新意識總體還不夠強。一些企業特別是通過鄉鎮企業改制發展起來的企業,其日常經營和管理仍沿用“老一套”方法。據調查,目前全區前10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董事長(總經理),有近60%仍然是企業初創時由主管部門或鎮(街道)黨委、政府任命的廠長、經理,這部分企業經營者最大特點是經驗比較豐富,企業生產經營求穩、求實,但最大的弱點是經營管理能力總體不高,憑經驗管理,缺乏創新意識。
企業內部管理機制有待規范。一些企業雖然形式上實行了公司式的管理,設置了董事會、監事會等管理機構,但實際履行情況卻不容樂觀,企業董事長既是決策者,又是執行者,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管理效率。同時由于企業內部治理結構和管理體制不規范,企業對一些高層次管理人才往往“引得進、用不好、難留住”。更有個別企業由于長期延用家族制管理模式,造成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出現大量管理“漏洞”,形成了實質意義上比“國有還國有”的民營企業,最后成為“窮廟富和尚”,一旦遇到宏觀經濟不景氣就成為風險企業、倒閉企業。
現代管理方法手段還不夠多。企業內部資源的合理配置或是資源的投入得不到應有的回報,一些大企業集團仍將管理的概念停留在“產、供、銷”,很少從資本運作、品牌營銷、人才培養、股權激勵等方面綜合聯動推進。特別是對市場定位、客戶群和供銷渠道的分析和研究不夠;管理手段仍以獎罰管理為主,缺少人本管理意識和戰略性研究;對投資項目往往以經營者個人決策為主,很少聘請有相應資質的科研機構、中介機構或有關專家進行咨詢或參與評估、論證等等。
管理創新說到底是企業根據生產經營的客觀要求、科技發展的變化對傳統管理模式、管理方法進行的改革、改進和改造,是一個不斷提升、漸進發展的過程。柯橋區企業管理創新模式既代表著今后企業發展方向,更代表作為經濟發達地區提升企業轉型發展、加快推進供給側改革的必由之路。推動企業管理創新,主體是企業,政府作為引導者,應著重從以下四方面著手共同推進企業管理創新:
順應趨勢,及時調整企業管理創新。當前企業管理正經歷著一個新的變革:企業由追求利潤最大化轉向追求整體價值最大化;金字塔式的權力型組織結構轉向扁平化組織結構、團隊式的管理運作模式;傳統的物力、財力競爭轉向企業對市場瓜分能力的競爭;依靠嚴格、完備的規章制度轉向以共同的意向來集聚企業的向心力;網絡信息技術應用由單一的信息處理轉向組織的信息分享、共同合作、工作流程改造、虛擬性活動等等。對此,企業特別是大企業集團要在全球化的競爭中取得主動,必須提高對管理創新重要性的認識,注重學習和研究國內外管理的新思維和趨勢,與時俱進地把理順管理體制、提高管理效率放在突出位置,切實提高管理創新意識。
開拓進取,精準把握企業管理創新。大力倡導企業管理觀念創新,提高管理專業知識和能力,使管理創新有一個良好的理念基礎。積極推進企業管理機制創新,通過建立激發創新意識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其他激勵制度,形成一種激勵性管理氛圍。積極推進企業治理結構完善,形成決策機構、執行機構和監督機構相互協調、相互制約的管理機制,提高企業決策的科學化水平。積極推進企業管理技術創新,把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和質量,實現對人、財、物、需求等方面信息的全方位管理。
因企制宜,積極落實企業管理創新。企業管理說到底是一種企業行為,是一種在特定時期、特定條件下企業的生產經營模式。管理創新最重要就是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對一些企業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可以參考,但不要生搬硬套,一味追求規范化、理想化的管理模式。要敢于創新,通過實施管理創新化解要素制約,進一步形成管理機制優勢。要抓住時機,如果到企業不能生存了才實施管理創新,雖然創新的動力是最強的,但付出的代價也是最大的,收到的效果也不會很明顯。
加強引導,鼓勵推介企業管理創新。要培育創新精神,通過樹立企業管理創新典型等形式,加大對企業管理創新行為的宣傳力度,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氛圍。要加強總結推介,對企業已取得的成功經驗,政府要切實加以總結、宣傳和引導,充分發揮典型的引導作用。要進行服務引導,通過專題研討、理論輔導和經驗交流等形式,不斷充實企業經營者管理知識,進一步提高經營管理的理論水平,以適應現代企業管理的需要。
作者單位:紹興市柯橋區旅游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