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寧(沈陽建筑大學圖書館,遼寧沈陽110168)
?
數字閱讀驅動下高校圖書館服務模式創新研究
祁寧
(沈陽建筑大學圖書館,遼寧沈陽110168)
[摘要]隨著數字化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媒介的多樣化給人們的閱讀形式和閱讀需求帶來了全面的改變,閱讀開始走向開放、動態、多元的方式。闡述了高校讀者數字閱讀的新形式,分析了數字閱讀對高校圖書館的影響,并結合圖書館2.0理論,提出打造高校第三空間、推出知識發現平臺、改變服務模式與內容、創建智慧圖書館等模式,來促進高校圖書館的服務模式創新,迎接數字閱讀時代的機遇和挑戰。
[關鍵詞]數字閱讀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
[分類號]G258.6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媒介的多樣化改變了人們傳統的閱讀方式,單一閱讀、文字閱讀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數字閱讀、移動閱讀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所偏愛。數字閱讀給人們的閱讀習慣帶來了深刻的改變,人們的閱讀從封閉走向了開放,從靜態變化為動態,從單一化趨于多元化,使人們從閱讀中體驗更多的樂趣,獲得更多的主動。高校圖書館作為文化服務體系中的重要機構,如何在數字閱讀時代開拓空間、創新發展,滿足服務群體的個性化、專業化、多元化的閱讀要求,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隨著數字閱讀在國內的廣泛興起,高校圖書館的讀者在閱讀習慣中呈現許多新的形式,其中包括網絡、手機、閱讀器以及視聽媒介等閱讀形式。
1.1網絡閱讀
數字閱讀主要的方式之一就是網絡閱讀,內容包括網絡文學、網絡新聞、網絡社區、博客、微博。網絡閱讀有賴于互聯網的發展,對高校讀者而言因其無紙張限制、無物理保存空間限制、無技術限制、無時間限制而備受青睞。
1.2手機閱讀
手機閱讀的內容主要包括短信、微信、手機報、手機小說和手機上網。當前移動網絡以多種形式向手機用戶提供各類圖書、新聞、微博、微信等閱讀內容。電信公司和網絡媒體合作,打造各種適用于手機的電子媒體,微博、微信已經成為手機用戶最大的社交平臺。手機上網、手機報、手機小說也因為不受時間、地域限制,因其小巧便攜,具有其他閱讀不可比擬的優勢。
1.3閱讀器閱讀
閱讀器閱讀的內容包括電子書、科技文獻、電子郵件、RSS訂閱等。最受歡迎的閱讀器包括亞馬遜Kindle、蘋果iPad、漢王電紙書、盛大Bambook等。電子閱讀器以其便攜性、移動性、無線性、隨時性的特點成為更多高校讀者的閱讀選擇,除了能夠閱讀電子書和各類科技文獻,還能通過多種RSS軟件工具訪問電子郵箱、QQ空間等實現互動與訂閱功能。此外容量大、功能全、待機長成為其最大優勢。
1.4視聽媒介閱讀
視聽媒介閱讀的內容包括音頻、視頻、播客、IPTV等。互聯網進入Web2.0時代以后,播客、視頻播客等自媒體傳播形式快速發展,由于制作便捷與高效,普通人也可以自行制作音頻和視頻文件,并發布于網絡媒體與他人分享,其內容包括視頻、音頻、圖片、文字甚至電視節目等,將用戶參與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視聽媒體閱讀將文字、圖片、影像、聲音完美結合,同時讀者還可以更加自由地選擇閱讀方式和內容,自主傳播與分享。
2.1高校圖書館讀者入館率下降
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第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14年我國成年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8.0%;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58.1%;各媒介綜合閱讀率為78.6%[1]。調查結果與2013年相比,成年人每天接觸傳統紙質媒介和新興媒介的時長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手機閱讀的接觸時長顯著增長,國民手機閱讀接觸率首次超過50%。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傳播獲取渠道的多樣化、溝通交流方式的多元化,高校讀者的學習方式和內容在不斷地更新變化,并且越來越追求信息的易獲取和無障礙,圖書館紙質資源的傳統服務在此凸顯無力。同時,學生的閱讀興趣發生了一定的改變,其書本閱讀被數字閱讀取代,經典閱讀被休閑閱讀取代,嚴肅閱讀被娛樂閱讀取代,學生的閱讀場所不再鐘情于圖書館,圖書館的入館率呈逐年下降趨勢。
2.2高校圖書館利用率下降
在“無處不網絡,一切皆互聯”的信息時代,開放的網絡環境使得信息傳播更加快捷、利用更為便利。高校讀者通過網絡能夠獲取更多豐富、開放的信息資源,在學術研究與閱讀中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信息資源獲取渠道的多樣化使得圖書館的資源利用率下降。
2.3高校圖書館服務方式落后
2008年9月國家數字圖書館正式開館接待讀者,開設了多種“不到館服務”方式,通過國家圖書館手機服務平臺,讀者可以隨時了解到國圖動態、書刊推薦、資源檢索等內容[2]。上海圖書館于2009年2月27日正式推出“口袋里的圖書館”,允許讀者借閱數字移動閱讀器[3]。清華大學圖書館2007年推出第一個移動服務——流通通知短信服務。2011年以后清華大學全面開展移動數字圖書館服務,支持學術資源檢索和全文閱讀、館藏書目查詢和預約、培訓講座通知等功能的移動服務[4]。北京大學圖書館2011年發布了基于WAP2.0的移動圖書館平臺,實現了基于各類手持終端設備對各類數據庫資源進行統一檢索和全文閱讀的真正意義上的移動圖書館[5]。
數字閱讀擺脫了地理和物理限制,能夠無限地擴大圖書館的服務范圍。當前重視數字閱讀的公共圖書館走在了前面,而除了實力雄厚的清華、北大等“985”高校,大多數高校圖書館對新技術新模式的投入經費有限、人員和技術有限,閱讀服務形式多停留在傳統方式上,已經不能滿足讀者多元化的閱讀要求。但數字閱讀要成為高校圖書館的主流閱讀服務形式還需要一定時間。
圖書館2.0理論中,國外研究人員Ken Chad等提出圖書館2.0四原則,即“圖書館無處不在、圖書館無障礙、圖書館邀請用戶參與、圖書館利用最新技術”[6]。這四原則恰好符合高校圖書館在數字閱讀時代開展服務創新的理念與需求。
3.1圖書館無處不在——打造高校第三空間
圖書館是思想和信息的傳播空間,是科研和學術的交流空間,是科研人員和師生的知識共享空間,總而言之可以稱為是高校讀者學習和生活的第三空間。這個第三空間我們暫時稱為“高校第三空間”,其特征應是自由、寬松和便利,其功能是聚集資源和人氣,其設計越合理,服務越多樣化、個性化,圖書館的活力就越突出。
在數字閱讀時代,高校讀者以屏幕閱讀、移動閱讀為主,對圖書館的場所依賴程度已空前降低。面對這種情況高校圖書館應及時調整發展戰略,提升圖書館的有限網絡和無線網絡服務能力,在館內為讀者創造更好的數字閱讀條件,增強讀者來館的吸引力,在館外消除數字資源的外部利用瓶頸,提高圖書館數字資源的利用率。
3.2圖書館無障礙——推出知識發現平臺
知識自由和信息無障礙是圖書館服務的永恒追求。高校圖書館的服務群體主要是科研人員和師生,他們在閱讀中相對于形式和載體更加專注于內容,只要是與研究主題相關都是閱讀的對象,他們需要的是一種自由的、無障礙的知識環境,是圖書館能提供給讀者的一個整合的、一站式的知識發現平臺[7]。這個知識平臺如果與數字閱讀相結合,在形式和載體上更為多樣化,讀者就可以使用任何終端設備及時和便捷地訪問閱讀,其中個性化的定制服務會使圖書館的使用變得方便無比。
比如北大圖書館推出的“發現服務”(discovery service)系統,聶華副館長稱之為“library’s Google”。這個知識發現平臺,是將所有不同載體、不同文種、不同文獻,其廣泛分散和分布的學術性信息資源整合在一個元數據倉儲中,讀者可以通過客戶端進行檢索,其結果可精確定位。這個系統提高了讀者檢索效率和精確度,豐富了讀者的可獲取資源范圍,并提升了讀者獲得學術性資源的體驗。
3.3圖書館邀請用戶參與——改變服務模式與內容
全媒體數字閱讀時代,圖書館的服務形式和內容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高校圖書館不再局限于學習中心,而是邀請用戶參與組織各類學習和交流活動。圖書館不再是單向的信息提供者,讀者也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服務方式從傳統模式向多元化、多媒體的知識共享空間模式轉化,很多過去被認為是非核心的業務逐漸脫穎而出[8]。
高校圖書館可以利用一切可能的宣傳渠道,邀請讀者參與圖書館的各項業務與工作,提升讀者的參與意識。形成一個圖書館搭建舞臺、讀者充當主角的新服務模式。比如在圖書館資源采購中更多地聽取讀者的意見,圖書館與讀者共同開發和引進館藏資源。在圖書館空間利用上邀請讀者參與設計,圖書館與讀者共同挖掘和提升場所價值。在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中邀請讀者參與體驗、圖書館與讀者共同體驗和推進數字閱讀進度。在圖書館資源利用上邀請讀者交流互動,圖書館與讀者共同分享和完善文獻資源保障體制。
3.4圖書館利用最新技術——創建智慧圖書館
數字時代高校圖書館要在讀者的知識空間占有一席之地,必須強化自己在知識組織與服務方面的核心競爭力。有研究者借用Web3.0的概念,將新一代智能化服務稱為“圖書館3.0”,如果說“圖書館1.0”提供的是信息資源,“圖書館2.0”突出的是以用戶為中心,那么“圖書館3.0”強調的則是引導。圖書館利用最新技術,使讀者在館員的引導下,體驗和應用更為人性化、智能化和個性化的信息服務。
高校圖書館要擺脫傳統桎梏,在服務創新的道路上實現突破,就必須以更加開放的姿態積極與各方合作,通過技術與服務的融合,為讀者營造一個和諧的知識生態環境,將網絡延伸到建筑環境、人文環境、資源環境等全方位的管理對象和服務對象上,創建能夠達到人與人對話、人與物對話、物與物對話的智慧圖書館[9]。
新加坡國家圖書館館長嚴立初提出:“圖書館是一種服務;圖書館是合作伙伴;圖書館是一種門戶;圖書館是一個社會均衡器;圖書館是記憶庫;圖書館是一種體驗;圖書館是一個網絡。”[10]圖書館應善于變革并不斷創新,敢于引進新技術嘗試新成果,來提高自己的服務能力和水準。實踐證明,圖書館只有堅持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才能在未來發展中贏得更為廣闊的空間。高校圖書館的服務群體是社會中堅力量的一部分,更應該在文化服務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為讀者在知識儲備、知識交流和知識創新中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光明網.第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公布[EB/OL].(2015- 04- 21)[2015- 04- 26].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5- 04/21/nw.D110000gmrb_20150421_2- 09. htm?div=-1.
[2]新浪財經.國家圖書館開啟數字閱讀新時代[EB/OL]. (2009- 04- 23)[2014- 04- 28].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80910/01242417172.shtml.
[3]上海圖書館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口袋里的圖書館——上圖推出數字移動閱讀器外借服務[EB/OL].(2009-03- 02)[2014- 04- 28].http://www.library.sh.cn/news/list. asp?id=5123.
[4]清華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移動圖書館[EB/OL].(2013-09-12)[2014-05-02].http://lib.tsinghua.edu.cn/m/.
[5]北京大學新聞網.引領信息服務新風尚:北大主打數字化時代“新式圖書館”[EB/OL].(2011-04-11)[2014-05-02]. http://pkunews.pku.edu.cn/xwzh/2011-04/11/content_1971 69.htm.
[6]Ken Chad and Paul Miller. Do libraries matter? The rise of Library2.0:A white paper(11,2005)[2014-05-04].http://www.capita- libraries.co.uk/downloads/white_papers/DoLi?brariesMatter.pdf.
[7]劉煒.數字閱讀那些事[J].圖書館建設,2013(5):95-98.
[8]吳建中.轉型與超越——無所不在的圖書館[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2:68-76.
[9]董曉霞,等.智慧圖書館的定義、設計以與實現[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11(2):76-80.
[10]張曉林.超越圖書館:尋求變革方向——第77屆國際圖聯大會觀感[J].圖書情報工作,2011(21):5-10.
祁寧女,1975年生。碩士,館員。研究方向:數字圖書館實現技術。
·服務經緯·
收稿日期:(2015-10-12;責編:姚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