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艷 袁逸(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江蘇常州213164)
?
國內高校圖書館社會化開放服務模式比較研究
袁艷袁逸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江蘇常州213164)
[摘要]簡述了高校圖書館社會化開放服務的研究現狀,分析了國內高校圖書館社會化開放服務的主流模式,討論了高校圖書館社會化開放服務模式的未來選擇及其關鍵問題,以期為高校圖書館順利、高效開展社會化開放服務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社會化開放服務模式比較研究
[分類號]G258.6
高校圖書館在高校內扮演著信息服務中心的角色,不僅擁有大量的信息資源,而且擁有高水平的專業隊伍,同時配置了比較先進的設備,這些為其社會化開放服務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高校圖書館正朝著現代化的方向不斷邁進,其服務對象及內容呈現出日益擴大的趨勢,提供社會化開放服務已然成為高校圖書館的重要工作之一。新時期的高校圖書館應堅持教育職能、信息職能、文化休閑職能并舉,傳播文化,凝聚人氣,以人為本,放眼大眾化發展;立足校園,輻射社會,向廣大市民提供平民化、人性化服務,成為全社會的學習中心,不斷創新服務形式,走特色化發展之路[1]。
“圖書館社會化服務”的觀點由17世紀德國著名圖書館學家G·諾德提出,他指出圖書館應向社會開放,為那些有意愿和有需要的讀者提供相關服務。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后,基于用戶這一中心的圖書館公眾服務模式成了業界的研究熱點之一。
1.1國外研究現狀
“不設圍墻的大學”是很多西方國家一貫主張的教育模式[2]。現階段,以美國為代表的一些發達國家的大學圖書館,不僅為在校師生提供服務,與此同時還扮演著公共圖書館的角色,提供社會化開放服務。讓普通民眾有更多機會享受高校圖書館所帶來的福利,從而實現對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有效補充。在美國,絕大多數高校圖書館都向社會開放,市民僅需提供相應的身份證件便可簡單、快捷地辦理有關手續,然后進入館內獲取相關資源。目前,日本80%以上的高校圖書館已經向社會開放。在提供社會化開放服務的過程中,幾乎全部高校都遵循優先本校師生這一原則。
1.2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基于高校圖書館社會化開放服務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然而當時的人們對該問題缺乏足夠的關注,相關研究絕大部分停留在理論研究層面,卻沒有真正地、深層次地應用于實踐[3]。最近幾年,在國內高校運作體制不斷創新的推動下,高校特別是部分地方高校和當地社會之間的交往日漸頻繁和深入,互動性得以明顯加強。很多高校圖書館立足于自身的實際情況,在滿足本校教學和科研需要的前提下,盡可能地提供社會化開放服務。如寧波大學園區圖書館全年365天向市民開放,每天開放13個小時,是目前國內開放服務時間最長的圖書館;日均接待讀者3500余人次,全年接待讀者約達130萬人次,是國內人氣最旺的高校圖書館之一[1]。上海同濟大學圖書館積極尋求和當地公共圖書館之間的合作,以合作方式向社會提供服務。然而,相關數據顯示,不管是比較發達的東部地區,又或者是相對落后的西部地區,國內高校圖書館的社會化開放服務程度均相對偏低,遠遠無法和一些發達國家相提并論。
1.3研究現狀評述
查閱相關研究文獻能夠發現,國內外業界學者有著不同的研究側重點。國外更加強調實踐,主張理論、實踐的有機結合,正因如此,對理論的發掘和應用進入了較高層次。國內側重于理論研究,受諸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尚無法將理論真正、全面地應用于實踐。國內在研究高校圖書館社會化開放服務的過程中,大多構建相應的模型,并針對其可行性進行研究,目標比較明確、清晰。國外擁有比較理想的研究條件,基于理論整體性層面進行研究,更傾向于構建和研究以實踐為基礎的模型,能夠獲得更為客觀的結論,也為后期研究成果的應用和推廣奠定了堅實基礎。
高校圖書館在提供社會化開放服務的過程中,應采用適宜的模式,這不僅關系著服務質量和效率,同時還關系著服務成本。目前,國內高校圖書館在開展社會化開放服務的過程中主要采用三大主流模式,分別是自主自建模式、業務外包模式以及共建共享模式。下面基于上述主流模式予以進一步探討。
2.1自主自建模式
2002年,國家教育部頒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修訂)》,其中第21條規定“有條件的高等學校圖書館應盡可能向社會讀者和社區讀者開放”。隨后,自主自建模式很快便成了國內高校圖書館開展社會化開放服務的主流模式之一。
國內很多高校紛紛嘗試通過自主自建的方式提供社會化開放服務,如圖書館信息搜索平臺的構建[4],該平臺是用戶取得所需信息資源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其使用門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用戶信息獲取的效果。相較在校師生而言,社會用戶對高校圖書館缺乏足夠了解,因而對信息搜索平臺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所以,高校圖書館應以自身知識庫為對象進行深化組合,最大程度地降低其使用門檻,構建一個高效的信息檢索平臺,從而為社會用戶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在自主自建信息搜索平臺的工作中,很多高校圖書館嘗試開發特色鮮明的專題性信息產品。以互聯網等為媒介,進行廣泛搜索以獲得相關信息資源,并對其予以相應的加工、分類和應用,得到不同類型的信息產品,從而更好地滿足廣大社會用戶的現實需要。
2.2業務外包模式
現階段,國內一些高校圖書館已經開始嘗試業務外包模式(如圖1所示),且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如廣州大學圖書館和當地市政府達成了合作意向,承攬了包括《廣州政府服務簡報》在內的多項業務,為市民提供優質的政務信息咨詢服務平臺,為政府及相關單位提供重要的政務信息咨詢[5]。又如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積極尋求同企業之間的合作,與網絡公司一起為知名藥廠設計網頁,借助本館擁有的專業優勢為藥廠源源不斷地收集和整理相關的醫學信息資源,獲得了比較理想的服務效果。
為有效利用金沙江深水航道,云南港航投資公司與長江航務管理局配合,共同推進溪洛渡至水富高等級航道建設等水運基礎設施工程。溪洛渡至水富高等級航道建設工程,位于金沙江下游河段,涉及四川、云南兩省。航道下游起自向家壩壩址,上游止于溪洛渡壩址,全長約156公里,按三級航道標準建設,設計采用1000噸級標準貨船。工程主要對6道險灘進行整治,并建設養航站及航道綜合基地、錨泊地等工程。目前,工程累計完成投資3580余萬元,占總投資的8.66%。
對于企事業單位而言,通常無法構建專屬的信息資源庫。很多高校圖書館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點,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為其提供各項專題服務,通過業務外包模式不斷開放自己,創造更為理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積極推出學科館員服務,深化和院系專家之間的交流,并與有需要的企事業單位達成合作意向,實現對產、學、研的有機融合,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在業務外包模式中,高校圖書館的專業化以及規模化優勢得到了充分展現,在為社會用戶提供高效服務的同時,也增加了自身的經濟來源。

圖1 面向企業用戶的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服務平臺架構
2.3共建共享模式
2005年發表的《圖書館合作與信息資源共享武漢宣言》中指出:大學圖書館之間、大學圖書館與其他各類型圖書館之間要合作共享。意味著共建共享模式已然獲得認同,并成為主流趨勢之一。
高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在信息資源方面具有一定的互補性,再加上用戶需求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因而高校圖書館在提供社會化開放服務時可采用共建共享的模式。如南京江寧圖書館和以東南大學圖書館為代表的15家高校圖書館就信息資源問題確立了共建共享的合作關系[6]。這一舉措充分利用了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各自具有的信息資源優勢,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的實際利用率,與此同時,還有助于公共圖書館信息資源供給職能的發揮,這對于推動社會主義精神建設事業具有相當積極的現實意義。
2.4三種主流模式的比較分析
2.4.1自主自建模式的優勢和不足
高校圖書館是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類信息資源收集、歸納以及傳播的中心。高校圖書館擁有較明顯的人才和技術優勢,能夠及時、高效地收集網絡信息資源和校內科研成果等資料,為廣大社會用戶提供不同類型的信息咨詢服務,以熱點問題為對象,進行相關資料收集和整理,從而使社會化開放服務更具針對性和高效性。這為高校圖書館自主自建地開展社會化開放服務奠定了堅實基礎。然而高校自身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在構建專屬信息搜索平臺的過程中可能會存在各種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它的應用范圍和效果。
高校圖書館可憑借自身的資源和人才優勢,向那些有需求的用戶提供所謂的業務外包服務。該模式能夠節約運行成本,還能夠大幅提高信息質量和服務效率。大多數高校圖書館以企業為服務對象。通常情況下,信息獲取是企業短板,當企業、高校圖書館聯手之后,往往能夠實現雙贏的局面。高校圖書館介入企業某些產品的研發,全面且深入地了解企業的信息資源需求,然后借助自身擁有的信息資源優勢,為企業提供有用信息,從而加速科研成果到實際產品之間的轉化。如此一來,既滿足了企業的信息資源需求,還增加了高校圖書館的經濟收入,為其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業務外包模式中,高校圖書館主要以企業為服務對象,服務針對性較強,再加上收取較高的服務費用,普通的個人用戶往往被拒之門外,在應用范圍上表現出一定的局限性。
2.4.3共建共享模式的優勢和不足
通過共建共享模式的運用,既可實現對機構及設備的精簡,還可實現對運行成本的節約,因而能夠大幅減輕參與雙方的資金壓力。能夠明顯改善信息資源重置現象,在提升參與雙方信息資源實際利用率的同時,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公共圖書館存在的信息資源儲備不足的問題,滿足社會用戶日益增長的信息資源需求,展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和應用潛力。就事業發展視角來看,可以為高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之間的頻繁溝通提供便利,在相關業務上集思廣益,從而促進彼此的發展;有助于人才培養工作的高效開展;有助于相關成果的共享;有助于體現高校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所具有的社會價值,對于推動圖書館事業的整體發展具有相當積極的現實意義。然而共建共享模式涉及多個單位的協調問題,這給其順利實施提出了較高要求,需要解決準確定位功能、明確權利義務、健全運行機制、摒棄傳統封閉思想等問題。
同自主自建以及業務外包模式相比,共建共享模式展現出了更為理想的優勢:①資金來源更加廣泛;②組織建構擁有更強的針對性;③人員管理上更具靈活性等。正由于上述優勢的存在,共建共享模式成為高校圖書館提供社會化開放服務的主流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共建共享模式目前仍舊屬于一種上位屬概念,其主要包括四大模式,分別是“圖書館+政府”模式、“圖書館+單位”模式、“圖書館+社區”模式、圖書館聯盟模式[7]。在實踐應用中選用哪種模式,應結合高校圖書館區域狀況、信息資源儲備以及人員結構特點等信息進行綜合考量,堅持量身打造的原則,杜絕千篇一律的做法。值得一提的是,不管采用何種模式,均需要先行解決下述問題。
3.1準確定位功能
由社會學理論可知,所謂功能定位指的是,某一社會組織應當肩負的職能以及應當發揮的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各種類型的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這為高校圖書館開展社會化開放服務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在此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在提供社會化開放服務的過程中不管選用何種模式,其服務對象除包括普通市民之外,還應該將服務重心向企業方面傾斜;其服務內容不僅要包括一般的文獻借閱,還需要大力開發和提供諸如信息集成、開發以及參考咨詢之類的服務。在信息集成方面,其主要提供諸如政務資訊、行業報告以及經貿信息之類的服務;在信息開發方面,其主要立足于企業實際需求提供諸如信息收集和分析、科技查新以及行業調研之類的服務;在參考咨詢方面,其重心體現在運用信息跟蹤和分析之類的方法為目標用戶提供針對性的信息服務。
3.2明確權利和義務
采用共建共享模式時,必然涉及雙方甚至多方主體。為盡量規避由于利益分配而導致的矛盾和糾紛,在實踐操作中,有必要對參與各方的權利和義務進行明確規定。主要涉及兩大問題:問題一,在共建共享模式中,高校圖書館屬于參與主體之一,享有接受和利用其他主體投資、開發以及發布產品信息、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那一類信息產品依法予以占有、應用以及取得有關收益等權利;承擔依法使用其他參與主體投資以及提供滿足合同要求的信息產品以及服務、嚴格遵守以網絡自律為代表的一系列義務。問題二,在共建共享模式中,除高校圖書館之外的其他參與主體應遵守合同約定,應為高校圖書館提供資金、設備以及其他辦公條件,及時且準確地向高校圖書館發出相應的信息產品需求信息,同時還需要對信息產品的加工過程及結果進行監督與評估;對高校圖書館擁有的普通信息資源以及專門制作的信息產品享有優先使用權。
3.3健全運行機制
通常來說,所有類型的圖書館社會化開放服務模式均涉及四大機制,分別是組織決策機制、信息研發機制、利益平衡機制和績效評價機制。所謂組織決策機制指的是,基于信息用戶的具體需求,及時且有效地制定配套的戰略規劃,并付諸實踐。所謂信息研發機制指的是,對相關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歸納,最終向服務對象提供完整的、有用的信息產品。所謂利益平衡機制指的是,借助以法律規制為代表的一系列措施,明確不同主體具有的權利和應當承擔的義務,從而為服務模式的長期進行奠定堅實基礎。所謂績效評價機制指的是,關注服務對象對某種服務模式實踐過程以及結果的一系列價值判斷,并將總結得到的結果及時、真實、準確地提供給組織決策機制,對實施方案進行及時、有效的修正,從而保障組織決策機制可以正常發揮作用。
3.4摒棄傳統封閉思想
高校圖書館要做好讀者服務工作就應摒棄傳統的封閉式辦館思想,樹立社會服務意識。首先,學校和圖書館管理者要全面認識高校圖書館開展社會化服務的重要意義,為高校圖書館面向社會開展服務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思想動力;其次,高校圖書館需要主動深入社會各界去宣傳和推銷自己,通過優質服務贏得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提高知名度與美譽度。相對于傳統服務,高校圖書館社會化服務畢竟是一項新業務,必然會有各種困難,所以應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高校圖書館應積極改變過去僅為本校師生提供信息資源服務的做法,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所擁有的信息資源優勢,通過社會化開放服務模式的制定和實施,在滿足自身教學和科研需要的基礎上,為社會各界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服務。高校圖書館只有堅持開拓創新,緊緊圍繞社會需求來建立健全自身的信息資源服務機制,才能為社會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同時推動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1]朱振岳,莊癸紅.寧波大學園區圖書館免費向公眾開放的啟示[EB/OL].(2010-04-22)[2015-08-09].http://www.jyb. cn/book/rdss/201004/t20100422_355001.html.
[2]張必蘭,馮友勝.基于專題合作的高校圖書館社會化服務模式研究與實踐——以重慶工商大學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學研究,2010(6):75-77.
[3]許軍林.高校圖書館社會化服務模式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0(23):64-68.
[4]宮平,郭帥.高校圖書館社會化服務模式探索[J].圖書情報工作,2014(19):74-78.
[5]高韜.北京地方高校圖書館社會化服務模式構想[J].新世紀圖書館,2014(9):64-68.
[6]朱碧仙.基于用戶需求的高校圖書館社會化服務模式探討[J].圖書館研究,2013(4):96-98.
[7]王曉玲.高校圖書館社會化服務模式探究[J].蘭臺世界,2015(17):127-128.
袁艷女,1975年生。碩士,館員。研究方向:信息咨詢與管理。
袁逸女,1979年生。本科學歷,助理館員。研究方向:讀者服務。
收稿日期:(2015-09-07;責編:王天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