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斯彬 周世鋒 張旭亮
產業平臺空間重構:從整合走向融合
蘇斯彬 周世鋒 張旭亮
通過合理的空間集聚,促進產業的集群化發展和土地的集約化利用,推進國土空間和諧、高效、可持續的開發,構筑高質量發展平臺
產業平臺是為促進產業發展為目標而創立的特殊區位環境,是區域經濟發展、產業調整升級的重要空間聚集形式,但在實際發展中各類產業平臺普遍存在產業結構低端、空間布局無序、資源利用低效等不足。為破解層次低、布局散、競爭力弱等老問題,浙江省在2010年高水平規劃建設一批產業集聚區,旨在成為推動浙江經濟轉型升級、實現國家戰略功能、提升國際經濟地位的重要載體。因此,有必要對現有各類產業平臺進行梳理,剖析存在的問題,提出“十三五”時期空間重構思路,探索促進各類平臺的整合、融合發展的有效路徑,推進有序、高效、集約開發,為浙江省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的引進和培育提供空間載體,帶動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空間布局優化。
從產業集聚區發展來看,作為全省規模最大、產業層次最高、產出效益最優的高質量發展平臺,在打造全省經濟平穩增長的重要引擎、全省擴大有效投資的重要平臺、全省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陣地、全省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基地等方面都卓有成效。2014年,14個產業集聚區重點規劃區范圍內實現生產總值1760億元,工業總產值5744億元,財政收入556.7億元(估算);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718.04億元,相當于以占全省0.36%的建設用地完成了全省11.5%的固定資產投資;打造形成若干具有鮮明特色的電子商務、智能制造裝備、氟硅新材料、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等新興產業集群。
從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來看,經過30年的建設,特別是經歷了1993年、2003年至2006年的兩次全國開發區清理整頓,目前浙江省經國家審核公告、予以確認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有21家、省級經濟開發區有46家,現在有9個市有了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全省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省級經濟開發區以占浙江約7%的土地,貢獻了全省過半的工業增加值和合同外資、近半的進出口總額,以及超過30%的稅收。
從高新園區發展來看,浙江省共有國家級高新園區5家,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25家,在其他園區增掛牌子的高新園區13家,結合產業技術創新綜合試點創建的高新園區等12家。園區逐漸“高新化”,高新技術產業比重不斷上升,傳統產業技術水平得到提高,科技服務業迅速發展。從各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的情況來看,園區總量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通用設備制造、電氣機械和計算機電子設備制造業,成為園區內的支柱產業,三大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合計占園區總量的31.7%。
從工業園區發展來看,目前浙江省共有省級工業園區37家,工業園區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點,已成為各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實施“工業強市”和“工業強縣”戰略的重要抓手,在促進浙江省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37家省級工業園區的規劃面積達570余平方公里,已開發面積約311平方公里,入園企業和從業人數的不斷增加增強了園區的綜合競爭能力。
集聚區與相關平臺間難以實現有效的統分結合。集聚區的設立往往是在現有的三類平臺上進行必要的拓展和整合,涉及的相關主體較多,開發空間范圍較大、基礎建設任務重,整體建設發展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多數集聚區遠離主城區,公共設施配套尚不完善,不便于人才集聚和引進高層次科研機構。集聚區仍存在與其它管理主體職能交叉情況,集聚區內部各片區統籌發展不足,各開發主體在征遷處理、產業招商與基礎建設等問題的統籌協調上還存在難度。
高新園區發展能級有待提高。部分高新園區建設發展理念、工作舉措無法滿足“創新驅動發展”的要求,“重申報、輕創建”“重經濟開發、輕科技創新”“重一般發展、輕高端升級”等問題普遍存在,產業總體仍較傳統,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緩慢,居全球價值鏈高端的不多,產品技術水平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較少,未形成有特色的高技術主導與支柱產業。園區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實力較弱,在建設發展過程中也未能充分借力區域高校、科研院所的智力資源。
工業園區整體開發水平不高。工業園區由于約40%分布在衢州、麗水等經濟欠發達地區和一些鄉鎮街道,受基礎條件和發展水平的影響,工業園區在基礎設施配套、功能完善、入園企業數量和質量、集聚化發展等方面相對較弱,單位產出率較低。產業結構上多數以傳統制造業企業為主,高新技術企業較少,新興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產業結構、產業層次和產業技術水平尚需提升。多數工業園區缺乏城市綜合配套功能,大多數的工業園區基本沒有孵化器、公共培訓平臺、科技服務平臺等創新支持體系。
以產業集聚區為主推進平臺空間重構的理由:產業集聚區的成立是立足于構筑浙江全省規模最大、產業層次最高、產出效益最優的高質量發展平臺,著力引導大項目、大產業、大企業向集聚區布點落戶,實現全省產業發展戰略更清晰地落實到各個產業集聚區,形成分工明確、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產業集聚區本身涵蓋了區域相關經濟開發區、高新園區以及工業園區,產業集聚區的成立基本是以既有平臺為基礎,建立“一個平臺、一個主體、多塊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體制,實現“統一規劃、統一招商、統一政策、統一保障”。產業集聚區作為全省發展主平臺,在用地空間保障、財稅資金支持、環境容量保障、重大項目布局等方面也必然為產業集聚區重點傾斜,一般產業平臺未來在空間拓展方面很難獲得用地空間的支持。因此,隨著土地空間、環境容量等要素約束的日益趨緊,產業集聚區將成為產業平臺發展空間拓展的主要方向。
產業平臺空間重構的量化分析:從地區生產總值來看,作為浙江全省高質量發展的主平臺,產業集聚區理應在全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中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成為全省重要經濟增長點和競爭制高點。2014年全省產業集聚區生產總值為1760億元,約占全省生產總值的5%,未來五年占比每年力爭提高一個百分點,到2020年產業集聚區平臺的產業增加值總量占到全省的10%,約達到5500億元。從土地畝均生產總值來看,2014年集聚區畝均生產總值為31.6萬元/畝,浙江全省平均為20.2萬元/畝,集聚區約為全省的1.5倍。按照《浙江省產業集聚區提升發展方案》的要求,畝均產出會有進一步提高,預計到2020年集聚區畝均生產總值約為同期全省平均的2倍。根據《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空間換地”深化節約集約用地的意見(浙政發〔2014〕6號)》,考慮到2020年期間全省單位建設用地畝均產出年均增速為6%以上,預計2020年全省畝均生產總值將達到30萬元/畝,則產業集聚區為其2倍則達到60萬元/畝以上。因此,產業集聚區平臺到2020年空間新增規模為390平方公里。
從全域統籌角度,推進產業平臺協調發展。順應產業融合化、集群化新趨勢,從技術層面協調對接城鎮化、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保等發展任務在基礎數據、規劃目標、空間結構、用地布局等諸多方面的沖突,致力于形成省級產業平臺明確的生態保護、產城建設的空間功能分區。產業平臺內產業發展、城鄉建設、土地利用、生態環保等各項規劃要以此為統領,對接形成各類空間布局與空間結構。考慮產業平臺發展遠期的空間總量控制,做好發展空間的頂層設計,也要結合產業平臺發展趨勢和客觀需求,確定近期的空間布局導向,增強空間謀劃的針對性、前瞻性和可實施性。
從理順體制角度,推進產業平臺聚力發展。針對不同情況,探索采用單核體制或者雙核體制,選擇適合平臺開發建設的公司開發模式、開發區+托管鄉鎮管理模式、開發區+行政區管理模式。具體操作上,在設區市市本級、縣級層面基本上以國家級或省級產業平臺為主體,通過采用單核體制主導開發建設,整合各類產業園區,形成縣域經濟的發展主戰場,打造經濟規模大、綜合實力強的發展平臺。同時,針對浙江省省級產業集聚區比較特殊的情況,存在國家級園區和省級產業集聚區的區域、且空間上不重疊的可以實行雙核心體制,整合其它園區(功能區),實現政策統一、功能疊加、優勢互補、聯動發展。
從動力轉換角度,推進產業平臺創新發展。建立區域性、綜合性的產學研合作新機制和新模式,加快引進一批國內外一流科技投資和科技服務企業,鼓勵各類企業研究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發中心(技術中心)、檢測中心、工業設計中心、重點實驗室建設,鼓勵公共創新服務平臺建設。設置產業孵化基地、中試基地以及工業園區員工培訓基地,提升省級產業平臺的科技成果轉化水平。著力幫助企業用好用足高新企業稅收優惠、研發費加計抵扣等各項科技創新扶持政策,主動送政策、送服務到企業;幫助企業招商引資、招才引技,指導支持開展招商引資,支持幫助創新創業團隊的引進工作;幫助企業推廣技術、機器換人、節能減排,幫助企業采用自動化、智能化、網絡化裝備,應用物聯網技術,提高現代化制造水平。
從可持續發展角度,推進產業平臺綠色發展。堅持“畝產論英雄”理念,加大集約節約用地制度創新,推進要素資源差別化配置,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和最優化。加強產業平臺生態建設和整治,均衡推進區域保護和利用。嚴格落實節能減排工作要求,積極推行節地、節水、節能和減少污染的生產模式,特別是產業發展的單位土地產出率和貢獻率應高于全國同類開發區平均水平,項目主要產品單耗或綜合能耗水平須達到行業先進水平。推進以節能建筑、新能源利用為載體的低碳循環經濟發展,努力提高要素資源利用效率,推進資源循環化利用,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和諧發展。
作者單位: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資助(FKJJ0007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