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超峰
?
供給側的問題與改革
文/姜超峰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提出,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供給側一詞引起大家的關注,紛紛討論其內涵和政策取向。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供給和需求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沒有需求,也就沒有供給。但供給與需求在時間、空間、數量、質量、品類等方面存在著匹配關系。供大于求時,商品過剩,物價下跌;供不應求時,商品缺乏,物價上漲。今天討論的供給側,是從社會大生產的角度提出的,所涉及的不僅僅是商品,還涉及資本、土地、勞動力、技術和政府資源配置等問題。
當前供給出了什么問題?
一是供給結構偏重失衡。改革開放30多年來,鋼鐵、煤炭、電力、化工等行業,走過了一條短缺、擴張、產能過剩的路子。鋼鐵產能從1976年2045萬噸擴大到2014年的11億噸,穩居世界第一。其中河北省鋼鐵產能為4709萬噸,為中國第一。對GDP、稅收、利潤的無限制追求,造成產能大量過剩。煤炭業和煤化工業走了同樣的路子。
二是供給質量偏低。多年來,大家都在搶占市場,低水平擴張,產品質量和檔次處于低水平狀態。三聚氰胺事件,使中國的奶產業聲譽掃地。國人到香港搶購奶粉,致使香港特區政府頒布法令,每位內地游客只能購買1.8公斤奶粉。中國游客到德國買刀和鍋,到日本買電器、馬桶蓋、藥品,到韓國買化妝品等,無不是被高質量的產品所吸引。
三是供給成本逐漸增高。土地商品化之后,土地取得成本和使用成本都在提高。與10年前相比,工業倉儲用地平均增長5~10倍,勞動力價格增長3~5倍,資金使用成本居高不下,自2008年以來,中小企業短期借貸利率始終在15%以上。近年出現的P2P模式,年化利率在15%~25%之間。要素價格的提高,使中國制造缺少競爭力。
四是供給管理和政策失誤加劇過剩。我國的多項改革都是急風暴雨式,雷厲風行容易見效,但也留下許多后遺癥。鋼鐵業的限產審批、能源業的項目審批不僅事與愿違地加劇擴張,還產生了一批腐敗官員。此外,各個口子的多項補貼貼息獎勵返還,對招商引資有一定的作用,但也保護了落后,使“僵尸”企業得以延續,市場機制至此失靈。
五是供給過度依賴資源而不是依靠科技。我國在高鐵、航天、核、通訊等行業進展較快,但更多的行業發展卻只依賴初級資源的低成本使用。基礎材料、汽車、鋼鐵、化工等行業的差距還很大。最近,科技部、統計局發布了2014年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充分說明科技經費投入偏少的問題。全國投入13015.6億元,強度為2.05。江蘇投入1652.8億元,強度為2.54。廣東投入1605.4億元,強度為3.37。山東投入1304.1億元,強度為2.19。北京投入1268.8億元,強度為5.95。上海投入862億元,強度為3.66。重慶投入201.9億元,強度為1.42。四川投入449.3億元,強度為1.57。其發展的后勁可見一斑。
為供給側改革開藥方,其實是很容易的,關鍵是改革措施要落地,要見效果,就不那么容易了。這些藥方包擴:去產能,降成本,放寬生育、增加勞動力供應,放寬戶籍限制、解放更多農村勞動力,加快土地流轉,深化國企改革等。比如去過剩產能,就要界定哪些行業什么產品過剩,過剩多少,哪些企業需退出,有無補償,員工失業安置,成本多少等。回想當年兼并破產、下崗待業、買斷工齡的工作,十分糾結。
管理者和企業家應該擔負起責任。一是帶領企業迅速轉型升級,從供給的角度研究消費。要看到消費在升級,市場越來越呈現高質量、多樣化、高層次的消費需求。二是內需與外需并重。當前全球需求增速下滑、歐洲債務危機嚴重、高福利政策使政府入不敷出,擴大內需是內生的動力。三是投資要優化,追求綠色、環保、節能、循環、耐久、綜合利用、人性化和安全。質量重于數量。四是改變行政管理體制和考核機制。減少長官投資和無效投資,加強規劃科學性和引導性。五是改革貨幣政策。減少利率保護,降低借貸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