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唐山市侯俊輝
編輯你好:
2015年11月10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
供給側是個新名詞,接下來中國經濟將在供給側上做文章了,故此貴刊解釋一下供給側。
讀者朋友侯俊輝你好: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強調在供給角度實施結構優化、增加有效供給的中長期視野的宏觀調控。未來我國推進新一輪經濟改革,應從國際主流的需求管理“西醫”方式,更自覺、更積極轉向供給方面的改革創新,防止對“西醫”過度依賴,采用“中醫為主、西醫配合”的供給管理與需求管理相結合的綜合療法。
面對經濟持續下滑,我國沒有再出臺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而是簡政放權,連續下放行政審批權,探索設立自由貿易區,激發市場內在活力,都能看到新供給理論的影子。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實也就是換個角度看經濟。投資、出口、消費三架馬車的概念,大家耳熟能詳,但這都是在“需求側”角度下提出。
比如說,通過簡政放權,把原來政府掌握的權力放給市場、放給企業,讓市場活起來,讓企業愿意去生產(增加供應)。這種宏觀調控著力激活微觀活力,在減稅、金融改革等方面,努力幫助企業降低成本,這有利于提高企業發展能力,增加有效供給。這種供、求兩側相結合的調控方式,是符合中國當前發展階段的正確選擇。
已故經濟學大師科斯說,經濟學的未來在中國。中國學者提出的新供給經濟學理論,或許已在正確方向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本刊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