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峰
(南通市統計局,江蘇南通226018)
?
加快推進產業化經營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侯峰
(南通市統計局,江蘇南通226018)
摘要:農業產業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環節。江蘇南通市農業產業化發展在促進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等方面發揮了明顯的作用,但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還有不少的差距。農村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全市農業產業化發展將面臨新的機遇,通過對產業化發展現狀分析,探討其在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的提出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經營;現代農業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依靠各類龍頭企業和組織帶動,實行一體化經營的一種新型農業經營方式。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既是生產經營方式變革,又是建設現代化農業,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有效途徑。近年來,全市上下圍繞“實施農業現代化工程,力爭全省農業產業化領先”的戰略目標,通過一系列強有力政策措施的推動和落實,努力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和農業綜合效益,全市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產業化經營是實現經營方式轉變的基本途徑
農業產業化經營將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納入到社會化大生產系列當中,實現生產的分工和協作,引導農戶按市場組織生產,使農戶生產與市場需求緊密銜接,促進了標準化生產,規?;洜I,全面提高農民組織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水平。
(二)產業化經營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措施
產業化經營通過組織適度規模經營,統一生產、加工和銷售,推動農業科技應用,降低了農戶的生產成本和經營風險,可以有效地提高勞動生產率。通過保護價收購農產品、吸納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利潤返還、股份分紅等多種利益鏈接方式,使農民真正共享到產業化發展成果,拓展農民增收的空間。
(三)產業化經營是提高農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農產品的競爭已不再是單項產品或單個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包括農產品質量、品牌、服務以及經營方式等整個產業體系的綜合競爭。只有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培育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把分散經營的農戶聯合起來實行集約化經營,加快科技進步,提高產品質量,推進標準化建設,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的市場競爭力。
(一)農業龍頭企業日益壯大,綜合實力大幅躍升
南通市現有的1107家規模以上龍頭企業中,有國家級龍頭企業7家、省級龍頭企業51家、市級龍頭企業275家。2014年,全市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321.58億元,同比增長16.7%;帶動農戶288.04萬戶,同比增長10.7%。涌現了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在行業有地位的龍頭企業。2014年,全市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龍頭企業有196家,超30億元的4家,超50億元的2家,超100億元的1家。
(二)專業合作組織蓬勃發展,經營領域不斷拓寬
全市農村“三大”合作組織總數已達7134個,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4899個、農地股份合作社1360個、社區股份合作社875個。2014年全市104家農民合作社成為省首批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占全省總數的14.6%,列全省第二;18家農民合作社獲國家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稱號。農民專業合作社生產經營門類較多,不僅涉及糧、棉、油、果蔬、花卉、苗木、畜牧、水產等諸多產業,而且還涉及全托管服務、農產品銷售等多項領域。
(三)新型經營主體活力迸發,帶動能力不斷加強
近年來,南通市積極穩妥推動家庭農場、“全托管”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加快推進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為全市現代農業發展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全市擁有各類家庭農場2164個,10個家庭農場被認定為省級示范性家庭農場,新認定市級農業龍頭企業50個。全市共發展“全托管”服務主體569個,服務面積30.8萬畝,服務農戶7.2萬戶。
(四)現代農業園區加快發展,產業優勢逐步顯現
各地大力推進現代農業三大載體建設,現代農業園區如雨后春筍般在江海大地涌現,全市建設了一批起點高、功能全、規模大、效益好、帶動力強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到目前為止,全市共建成國家級現代農業(漁業)產業園區2個、省級園區9個、市級園區41個、縣級園區249個。省級園區實現了涉農縣(市)區全覆蓋。全市各地立足區域優勢、資源優勢和傳統產業優勢,因地制宜,因園施策,大力發展區域特色產業,引導各類生產要素向優勢產業、優勢園區集聚,一批新興特色現代農業園區加速建成,全市區域主導農業產業進一步凸現。
(一)比較優勢不夠突出
農產品加工企業作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龍頭”,是產業利潤的直接創造者。其規模和實力直接影響產業化經營的成效和農民實際收益。龍頭企業整體規模小、產業鏈條短、農業比較收益低,現有龍頭企業中小企業居多,從事農產品初級加工者較多,從事精深加工者較少。目前,南通市已建和在建的農業園區中,高技術含量的園區占比相對不多,園區產品附加值不高;園區總體規模仍不大,仍需要進一步整合,重整資源,擴大優勢,形成集聚優勢。
(二)科技創新不夠活躍
科技創新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源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要更好發揮龍頭作用,必須大力開展科技創新。南通市龍頭企業科研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僅為0.96%。一些龍頭企業由于科技研發跟不上,缺少精深加工的技術和設備,只能維持在低層次的農產品初加工層面上,加工層次低下,加工增值鏈條較短,產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高,很難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合作組織不夠完善
目前,南通市農業經濟合作組織雖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仍然處于初級階段,還存在著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不高、運作不規范等問題。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都是沒有產權關系、松散型的自我技術服務性團體。大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規模小,服務內容單一,主要限于技術、信息和市場銷售服務。合作比較松散,真正的利益緊密型的合作組織不多,缺少穩定性,難以抗拒市場風險。
(四)利益聯結不夠牢固
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因文化素質、農產品質量及市場等原因,經常性地出現有意無意的違約或毀約現象。龍頭企業和農戶之間多數是按合同方式的利益聯結機制,主要屬于松散型關系,缺少健全的履約保障機制,雙方很難自行建立穩定的、有信用的合作關系。企業和農戶的利益關系多數仍停留在購銷關系或較低級協議關系上,沒有真正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體。
(一)政策導向發展機遇
2014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促進一二三產融合互動。省市農村會議多次提出要整合項目發展資金,加大農業產業化扶持力度,加快產業化經營步伐。今年,南通市利用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契機,先后出臺了推進陸海統籌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和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邁上新臺階的實施意見,強化財政投入、稅收、用地、用電等方面的政策扶持。
(二)產業特色發展機遇
隨著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市場對農產品有效需求增加,南通市優質安全的特色農產品,對市場有較大的吸引力,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企業的快速成長,拉動優勢產品市場需求穩定增長。全市初具規模的農產品基地為產業鏈條的延伸和規模化經營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巨大的創匯農業潛力蓄勢待發。
(三)區位地理發展機遇
南通市有著“靠江靠海靠上?!钡莫毺貐^位地理優勢,為農業龍頭企業拓展市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上海自貿區的建成,為全市優質農產品走向國際市場提供了更利的機遇。多年來,南通市始終以沿江沿海開發為契機,以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為目標,以發展壯大外向型農業市場競爭力為突破口,充分發揮沿江沿海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重點培育了一批出口優勢農產品,做強一批農產品加工出口企業群,輻射帶動了一批核心生產基地,這對加快南通市農業產業化進程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一)突出科技創新,培育壯大龍頭企業
鼓勵龍頭企業把科技創新放在重要位置,增加科技開發投入,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鼓勵和支持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創新團隊合作共建研發機構,以科技創新推進產業升級。加大現有企業的改造升級力度,采取強強聯合、同業整合、兼并重組等多種方式,積極推動企業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實現組團發展。引導龍頭企業加快區域化、專業化、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大力培育骨干型、成長型和出口創匯型高效特色產業龍頭企業集群,提高農產品綜合加工能力,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壯大。
(二)突出園區建設,做強優勢特色產業
堅持以產業為基礎,突出區域特色,合理布局,按照“培育一批、壯大一批、提升一批”的要求,引導各類生產要素向優勢產業、優勢產區集聚,大力推進農業園區向“精、特、深”方向發展。立足優勢特色農業資源,加強園區建設,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緊緊圍繞農業結構調整,依托資源秉賦、產業基礎、區位優勢,推進規模農業園區提檔升級,加快由傳統型、資源型農業園區向科技型、生態型農業園區轉變,集中力量建設一批規劃布局合理、生產要素集聚、科技和設施裝備先進、經營機制完善、經濟效益和示范帶動效應明顯的現代農業園區,引領和支撐全市現代農業發展。
(三)突出體制創新,優化利益聯結機制
一是創新農業產業化組織形式。大力推廣“企業+基地+農戶”等成熟的農業產業化組織形式,因地制宜、因企制宜、推廣農業產業化多種組織形式,形成企業帶動型、合作組織聯動型、基地帶動型等多層次、多類型、跨區域的產業化經營發展態勢;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向合作聯社發展,組隊抱團,發揮各自優勢,形成生產、流通、加工、銷售全鏈條的聯合發展模式。二是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創新利益聯結方式,通過企業風險基金、保護價收購、訂單農業、股份分紅、直補等形式,緊密龍頭企業與產業鏈末端農戶的利益聯結;引導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建立一個基地,對接一個優質合作社,打造一個優勢品牌;鼓勵龍頭企業、合作社和農戶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則,以土地、資金、技術、勞力入股形式發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組織,建立長期穩定共贏的利益聯合體。
(四)突出資源整合,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沒有土地規模經營,就沒有高效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土地經營權進入市場自由流通,有利于土地資源整合,產生土地規模效應,是農業產業化的內在要求。當前,南通市首先要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工作,賦予農民對承包地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使農民手中的土地經營權成為一種資源進入市場自由流通;其次要加快構建市、縣、鄉三級農村產權交易體系,規范交易程序、開展各類涉農產權流轉交易的信息發布、組織交易和鑒證等服務,逐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水面經營權、經營性集體資產租賃權和農村集體林權流轉進入市場交易,實現農村土地經營權市場化流通,夯實農業產業化基礎。
(五)突出服務保障,提升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運用國家、省、市各級政策措施,幫助企業在資金融通、稅費減免、股票上市、用地用水用電等方面得到實惠。同時,進一步研究制定加大扶持的具體政策和配套措施,保證各項優惠政策落實到位。二是加大資本支持力度。對主導產業帶動能力強、產品出口帶動能力強、直接帶動農民的農業龍頭企業加大資本支持,切實發揮財政貸款貼息作用。建立財政扶持資金穩定增長機制,逐年增加農業產業化發展扶持資金,重點用于龍頭企業的貸款貼息、基地補助、技術補貼和品牌培育。
(責任編輯:高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