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軍、朱杰、孫建華
(鹽城市統計局,江蘇鹽城224000)
?
“供給側改革”及江蘇鹽城應對建議
秦軍、朱杰、孫建華
(鹽城市統計局,江蘇鹽城224000)
摘要:“供給側改革”,是適應形勢發展需要,加快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一項戰略舉措,勢必貫穿“十三五”時期。江蘇鹽城在供給層面,既有優勢,也有短板。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全市必須先行先試,著力解決壓縮低效產能,確保資源向有效供給傾斜;放寬準入門檻,加快行政性壟斷改革步伐;加快要素流動,優化土地、資金和人員配置;鼓勵企業創新,營造培育有利于創新的環境;推進“精致生產”,拓寬產業轉型升級渠道等問題,從而實現為企業減負,為人才鋪路,為資金搭橋,激發全市供給側潛力,增創改革發展新優勢,實現新的跨越發展。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經濟學
2015年11月10日,習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強調,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月17日,李克強總理在主持召開“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會議時,再次強調,要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供給側改革”,是適應形勢發展需要,加快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一項戰略舉措,勢必貫穿“十三五”時期。對鹽城而言,這既是挑戰,更是機遇。在供給層面,鹽城既有優勢,也有短板。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重點推進企業減負、人才招引、資金搭橋等供給側關鍵環節先行先試,有助于鹽城市激發供給側潛力,增創改革發展新優勢,實現新的跨越發展。
一是“供給側改革”順應了傳統經濟學的主流。現代宏觀經濟學由凱恩斯思想拉開序幕,投資、消費和凈出口三駕馬車是其思想的形象代言人。如果把凱恩斯以前的300年經濟學發展,視作流淌的大河,那么凱恩斯思想就是后起的一股激流。二戰以后,這股激流,推動西方世界快速發展二十年。但上世紀70年代后,滯漲問題凸顯,激流失去了原有的沖勁和動力。此時,回歸傳統經濟學,尋找時下問題答案的經濟學思潮蜂擁而起。70年代中期,貨幣主義學派的弗里德曼、奧地利學派的哈耶克先后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70年代末,供給經濟學走上前臺,通過財政減稅、貨幣緊縮等手段,在經濟領域成就了“里根時代”。“供給側改革”受供給經濟學啟發,但并不局限于供給經濟學,在經濟發展思路上,更多的是回到傳統經濟學路徑,借助更加廣闊的思維框架,尋找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新辦法。
二是美國經濟再次崛起源于供給產生的新動力。2008年、2009年,中美兩國的經濟艱難,先后實行了貨幣寬松政策。但2010年以后,美國經濟逐步走出衰退,進入了上升周期,而中國卻持續5年經濟下行。導致兩國經濟走勢不同的原因很復雜。表面看,美國寬松的貨幣政策,為大量企業的起死回生,提供了救命稻草,但真正拉動美國經濟走出衰退的,是以蘋果產業鏈為代表的新供給、新需求、新動力;2010年以來,中國“四萬億”的投放方向,大多屬于資金占用量大,市場比預期小,收益比較少的產業,與此同時,大量中小企業未享受到貨幣寬松的好處,生存環境與2008年比,更為艱難。
三是有效供給不足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近年來,工業品價格指數連續下滑,表面看,似乎需求不足。比如鋼材,產能大量過剩,價格回到了20年前,一斤鋼材價格不如一斤白菜。又如煤炭,一噸煤炭價格還不如一噸黃沙。透過現象看本質,有效供給不足,消費潛力無法釋放,才是根本原因。以2014年為例,中國游客在海外消費折合人民幣超過1萬億元,占全球游客海外消費的1/4,位居全球第一。海外消費拉動了境外而不是國內的經濟增長。這些經濟現象,折射出了“供給側改革”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供給側改革”,是非常好的改革思路,但由于概念比較晦澀,各種脫離其本意的解讀較多,要防止出現如下誤區:
一是忽視理論的漸進性,簡單地將“供給側改革”理解為從未有過的新生事物。“供給側改革”,是一個新詞,但與此相關的供給理論和實踐早已有之。支持“供給側改革”的理論,可追溯到經濟學的源頭。改革開放以來,幾乎所有的改革理論都是從供給側,而不是從需求側考慮的。推進“供給側改革”的實踐,也并非始自今日。20世紀80年代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發展鄉鎮企業,九十年代中期的經濟體制總體改革,九十年代后期的國有經濟戰略性改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全面改革等,都是“供給側改革”。通過梳理歷史,我們發現,推進“供給側改革”,并非標新立異,而是回歸常識。
二是忽視體制的特殊性,簡單地用供給學派觀點理解中國的“供給側改革”。西方供給學派的政策主張——“四減四促”(減稅、減管制、減壟斷、減貨幣發行,促私有化、促市場競爭、促企業家精神發揮、促進技術創新),其中多數也是中國“供給側改革”考慮的內容。但由于中國體制的特殊性,我們認識到:一方面,其中有些政策主張在中國不適用;另一方面,中國的“供給側改革”,需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比它更復雜。
三是忽視市場的主體性,簡單地沿襲政府計劃思維推進“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本是為解決政府過度干預,而提出的改革思路,但現實中,容易被誤解為通過政府主導來確定供給結構、供給要素和供給速度。這將走到“供給側改革”的反面,不僅達不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效果,還會帶來與過度需求管理政策同樣的問題。
四是忽視供求的統一性,簡單地將“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對立起來。供給側與需求側是一個硬幣的兩面,缺一不可,且兩者要盡可能對稱和平衡,經濟才能健康發展。多年來,我們過于強調利用需求側的宏觀調控,推進經濟增長,現在強調“供給側改革”,是對其“糾偏”,而不是忽視需求側,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五是忽視供給側的復雜性,簡單地將“供給側改革”理解為增加商品供給。廣義的供給側力量,不僅包括商品或勞務供給,而且包括供給主體培育、要素投入、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存量調整、增量形成等。單純增加商品或勞務供給,會造成進一步的產能過剩。“供給側改革”針對的是廣義供給側力量,目的是通過改革,激發市場潛在活力,解決結構性問題。
新常態背景下,“供給側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領域改革思路的一次重大調整。當前,“供給側改革”需重點解決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是壓縮低效產能,確保資源向有效供給傾斜。社會公眾普遍關心經濟下行、GDP增速放緩的問題,其實,當前突出的困難是工業企業盈利水平下降的問題,主要原因是產能過剩,具體表現在鋼鐵、煤炭、石油、石化等重化工業部門。PPI連續40多個月負增長,這些行業對PPI下降的貢獻超占70%。壓縮低效產能,時不我待。
二是放寬準入門檻,加快行政性壟斷改革步伐。近年來,我國在商事制度改革、放寬準入門檻、提高便利化程度上,主要針對小微企業,采取了一些舉措,起到了一些積極作用。但從穩增長、提效率來講,不僅要“放小”,更要“放大”,也就是要在行政性壟斷問題比較突出的基礎行業中,切實放寬準入,引入競爭。這些行業放寬準入之后,能夠切實改善供給、降低成本,同時可以通過競爭全面提升效率。
三是加快要素流動,優化土地、資金和人員配置。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現象還比較突出,根據發達國家發展階段的經驗,城鄉之間,將是我國經濟的新增長點。因此,當前推進城鎮化,重點要放在現有城市間的中小城鎮。通過中小城鎮的鏈接,形成一定范圍的城市帶、城市圈,使孤島型城市逐步向網絡型城市轉變。
四是鼓勵企業創新,營造培育有利于創新的環境。本質上講,創新很難規劃,因此,圍繞創新,政府層面的工作重點是營造一個有利于創新的環境,包括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制度的作用,使各類企業經營者形成穩定預期,保障要素合理流動,加快人力資本培養進程,加快金融體系改革步伐,以適應轉型升級的需要。
五是推進“精致生產”,拓寬產業轉型升級渠道。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有兩大方向,一是創新,二是“精致生產”。“精致生產”就是把活做細,就是最大限度發揮“工匠精神”。我國相當部分的制造業產品量都位居世界第一,但整體而言,精細化程度還比較低。反過來講,我國提升產品品質,實現產品升級的潛力很大。
推進“供給側改革”,就是要回到經濟問題的本原,尋找解決的辦法。市場經濟條件下,考慮經濟問題的角度要從產品賣給誰,轉到對方需要什么,我能提供什么上來。企業如此,政府亦然。政府層面“側供給改革”的著力點,就是讓自己的工作,為企業、群眾所需要。當前,在“供給側改革”推進尚沒有明確細則情況下,要先行先試,做好企業減負、人才招引、資金搭橋三方面工作,漸進地為技術創新、體制創新奠定基礎,逐步將“供給側改革”落到實處。
(一)為企業減負。企業要存活,就要具備基本的競爭力;企業要發展,就要有較強的創新力支撐。短期看,為企業減負,有助于企業更好地活著,這樣可以化解就業難題。交通、人社、財政等部門要在降低物流成本、社保成本、招聘成本上下工夫,確保企業基本的市場競爭力,讓企業主有持續經營的意愿。長期看,為企業減負,有助于企業提升創新意愿,這樣可以化解發展難題。為此,政府要借鑒先進地區經驗,整合健全“權力清單”,減少涉企收費項目,按國家低限收費,縮短涉企事務服務時限,讓企業主感到在鹽城發展更輕松,從而能夠集中精力認識市場、發掘市場,創造市場,而不再簡單地圍著行政部門轉圈。
(二)為人才鋪路。鹽城是人口凈流出地區,既有一般勞動力流出,更有技術人才流出。近年來,凈流出趨勢出現轉機,但人才工作依然任重道遠。勞動人口粗分為四大類:無技術人員、新步入社會的學生,專業技術人員,高級管理人員。無論哪一類,只要認真工作,創造價值,都是人才。為此:一要加強職業技能培訓。通過培訓,提升農業、工業、服務業人員的勞動技能;同時,要借助培訓,切實增強高校畢業生適應市場的能力。二要健全招引人才的政策措施。圍繞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實行專業定向招引人才。圍繞企業需要,為企業招引技術人才、高級管理人才,提供住房、醫療、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解決各類人才的后顧之憂。三要營造安全舒適的生活環境。要關注各類人才的身心健康,滿足其交流、學習、娛樂等社會需求,通過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給各類人才以安全感、舒適感和歸宿感,讓各類人才在鹽安心、讓人才的家人放心。
(三)為資金搭橋。鹽城是資金凈流出地區,相對于全國情況,鹽城各類企業資金緊張的情況更加嚴峻。資金,是企業運行的血脈。作為地方政府,在貨幣政策方面,幾乎沒有話語權。面對中小企業資金緊張、生存艱難的現狀,除了依托財政資金,為全市范圍內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擔保、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過橋”服務外,要進一步完善支持企業融資的政策,幫助有還貸資金需求且符合銀行貸款條件的企業開展企業創新工作;鼓勵和引導更多的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合作,擴大企業融資的覆蓋面,為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營商環境。
(責任編輯:高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