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心新
歷史唯物主義視角下的知識產權
梁心新
內容提要:基于歷史唯物主義視角,提出知識產權只是為人的智力勞動披上了一件法律的外衣,所包含的最本質的內核仍然是人的智力勞動,是抽象的人的智力勞動的具體表現形態,如果從其產生和運用的動態全過程考察,這個過程既包括了人進行智力勞動的精神過程,也包括了人的智力勞動成果運用時的“物化”過程。從歷史的角度探討知識產權制度建立的原因,并提出我國在知識產權制度調整上,尤其要注意除了包括知識產權制度運行的一般性的、共性的內容外,還要充分考慮我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基礎的特殊性,既要發揮知識產權制度高效配置創新資源、有效保護創新者利益、加快傳播創新信息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同時也要防止對創新成果的過度壟斷、加劇創新收益分配的不公平等方面的負面作用。
歷史唯物主義 知識產權 生產力 生產關系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提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盿[德]馬克思著:《〈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導言》,中共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頁。這段話提出了唯物史觀的四個范疇和兩個關系,勾畫出人類社會的基本結構。四個范疇即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兩個關系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列寧指出,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方法是:“從社會生活的各種領域中劃分出經濟領域,從一切社會關系中劃分出生產關系”b中央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頁。,并“把社會關系歸結于生產關系,把生產關系歸結于生產力的水平”c同注釋b,第8頁。。要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去看待知識產權和知識產權制度,必須牢牢把握四個范疇和兩個關系,尤其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這一核心內容,是我們分析問題的出發點,也是最終還要回到的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落腳點。
現代知識產權制度起源于英國1623年制定的《壟斷法規》,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現代意義上的專利法。其后,英國在1709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著作權法《安娜法案》,法國在1857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商標法》。雖然知識產權制度的產生有400年歷史,但直到19世紀末才真正在世界范圍內鞏固其地位和作用,主要標志是三大國際知識產權條約的簽訂,即《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1883年)、《馬德里條約》(1891年)、《伯尼爾公約》(1886年)。因此,在馬克思所處的時代還沒有當今世界所擁有的大規模的知識產權制度,知識產權制度的作用也遠遠不能與今天相提并論,所以馬克思的著作沒有知識產權的系統論述,而更多的是對知識和科學技術的描述,但這并不妨礙我們用馬克思提出的理論和原理來分析和解釋知識產權。
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實際能力,“包括參與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的一切物質的、技術的要素的總和”d李秀林等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278頁。,其中生產資料是生產力構成中“物”的要素,是死的勞動,特別是生產工具,不管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歸根結底還是勞動者的勞動結果。而“勞動者”卻是具有特殊能動性的活物,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根本的因素,是活的勞動,如果從“物”由“人”造這個意義上講,首要的生產力就是勞動者本身?!八鼈儯ㄖ干a工具)是人類的手創造出來的人類頭腦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識力量。固定資本的發展表明,一般社會知識,已經在多么大的程度上變成了直接生產力,從而社會生活過程的條件本身在多么大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這種智力得到改造?!眅中央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1頁。馬克思認為,科學技術“首先看成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看成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f中央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72頁。,“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g中央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1頁。,“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h中央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64頁。科學技術對生產發揮作用的過程,也就是它由知識形態的生產力轉化為物質形態的直接生產力的過程。我們要注意,在科學技術還處于知識形態的時候,它只是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精神力量,要從生產力的廣泛意義上加以理解,即馬克思所講的一般生產力,或知識形態的生產力。我們講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是對科學技術的動態考察,包含了把它變成勞動者技能或體現在機器等生產資料中的物化過程。
“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最重要的就是完成了將人的智力勞動成果從人的本身分離出來,并形成知識產權這一抽象物的過程,然后通過法律的方式將知識產權顯性的表達出來并予以確定。而這種分離的結果,使人的智力勞動成果(現在已經成為知識產權)能夠作為不依附于人的獨立物參與到生產交換過程中”i梁心新:《知識產權制度未來發展試析——基于辯證唯物主義》,載《知識產權》2016年第1期,第123-124頁。。在客觀上,知識產權極大地擴展了商品的范圍,將抽象的人的智力勞動成果整合入商品的范疇,但就其實質而言,知識產權所包含的最本質的內核仍然是人的智力勞動,是抽象的人的智力勞動的具體表現形態,其對生產發揮作用的過程,就是由抽象形態的生產力轉化為物質形態的生產力的過程,或者說,是由一般生產力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過程。知識產權只是為人的智力勞動披上了一件法律的外衣,卻絲毫不能掩蓋其所包含的鮮活的、能動的、人的勞動的本質特點。如果從知識產權產生和運用的動態全過程考察,這個過程既包括了人進行智力勞動的精神過程,也包括了人的智力勞動成果運用時的物化過程,完全可以納入一般生產力的范疇。
將知識產權放入一般生產力的范疇討論,一個重要的考量是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的興起。2012年美國的研究報告《知識產權與美國經濟:產業聚焦》,詳細統計了專利、商標、版權等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對2010年美國經濟(GDP)的貢獻度超過34.8%。2015年3月,《知識產權密集型制造產業:促進美國經濟增長》報告指出,2000—2012年期間,美國知識產權密集型制造產業平均每人每年研發投入是非知識產權密集型制造產業的12.2倍,員工平均每人每年創造價值增加值是非知識產權密集型制造產業的2倍,人均出口額是非知識產權密集型制造產業的3.5倍,員工平均每人每年工資比非知識產權密集型制造產業高出50%。2013年歐盟發布《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對歐盟經濟和就業的貢獻》報告,重點分析了321個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報告指出,2008至2010年,歐盟的所有行業中約50%屬于知識產權密集型行業,平均每年創造產值約4.7萬億歐元,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率達39%,平均每年直接提供的就業崗位約為5650萬個,占歐盟全部就業崗位的26%。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的興起至少說明兩個問題,一是人的智力勞動所創造的財富已經逐漸成為發達國家財富的重要甚至主要來源,二是無形財富的交換已經成為發達國家與其它國家交換的重要內容。吳漢東教授在中國知識產權制度建設30年的總結和反思中生動地指出,美國靠三片,即麥當勞的薯片、好萊塢的影片、硅谷的芯片來影響和占領全球,這三片分別代表了商標、版權和專利權。
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社會生產過程中發生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物質關系?!盀榱诉M行生產,人們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關系,才會有生產?!眏中央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62頁?!半S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謀生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一切的社會關系?!眐同注釋j,第142頁。
知識產權制度是隨著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逐漸發展起來的,其建立主要表現為四個需要:一是生產力客觀發展的需要。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基礎首先在于生產力的客觀發展,尤其是與人的智力勞動密切相關的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案鱾€人借以進行生產的社會關系,即社會生產關系,是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而變化和發展的。”l中央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5頁。馬克思的這句話辯證地指出,生產關系應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變化而進行相應的調整,當人的智力勞動能力已經大幅提升,推動生產力有了較大程度的變化,這時就需要主動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二是新的社會秩序建立的需要?!?6世紀中后期,英國工商業發展迅速,工商業主的財富與階級力量發展壯大,工商業階層迫切需要建立新的秩序、規則以確認其地位,保護其財富和作為有效競爭手段的新技術。他們積極開發引進新技術,并試圖獲得國王授予的專利許可,以壟斷特權作為報酬?!眒劉丹:《專利:國家與發明人的契約》,載《新華文摘》2016年第11期,第141頁。三是資本不斷追求增殖的需要。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即不斷追求利潤與擴大資本積累,“通過在財產法中對抽象物加以規定,用黑格爾的話說,人格獲得了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對有形物的生產與分配的專有控制”。n王炎麟:《馬克思理論體系下的知識產權:生產力的抽象客體》,載《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第21-23頁。將人的智力勞動通過知識產權這種抽象物直接帶入生產關系,可以創造更有效率、更高質量的生產手段,可以有效降低物質生產勞動的地位,更好滿足資本增值的需要。四是應對市場激烈競爭的需要。資本主義的發展將社會生產的分工發揮到了極致,在創造空前巨大的社會生產力的同時,也造成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迫使資本家需要不斷尋求生產力發展的新動力,而人的智力勞動恰是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資源?!爱斮Y本家發現科學技術與生產活動相結合就能夠產生出巨大的力量的時候,他們馬上就以資本投資的方式想方設法把科學技術壟斷在自己手里”。o韓毓海著:《馬克思的事業——從布魯塞爾到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版,第24頁。
“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自己的反面……財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種奇怪的、不可思議的魔力而成為貧困的源泉。”p中央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5頁。我們可以看到,知識產權主要在向發達國家和大型跨國企業集中。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2015年世界知識產權指標》報告指出,跨國公司是知識產權國際化發展進程的主力軍。報告對2014年全球各國家和地區的知識產權發展狀況進行綜合統計調查顯示,全球排名前100位的專利申請主體主要來自8個國家和地區,申請人大都為跨國公司。全球商標注冊申請量排名前20位的國家中,15個來自高收入經濟體,只有一個來自中低收入國家。因此,我國在知識產權制度設計和調整上,尤其要注意除了包括知識產權制度運行的一般性的、共性的內容外,還要充分考慮我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基礎的特殊性。既要發揮知識產權制度高效配置創新資源、有效保護創新者利益、加快傳播創新信息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同時也要防止對創新成果的過度壟斷、加劇創新收益分配的不公平等方面的負面作用。中國特色知識產權制度要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需要著重處理好三方面關系:一是公有制與非公所有制的關系。我國經濟制度以公有制為主體,就決定了國家不僅要作為宏觀經濟的調節者,同時也要作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介入經濟運行過程,與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構成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但不論是國有經濟、集體經濟,還是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企業,都是知識產權制度平等調節的對象,都應在統一的制度規則內同等對待,以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促進創新資源高效流動、創新成果高質量產出和創新收益更合理分配。二是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的關系?!皩δX力勞動的產物—科學—的估價,總是比它的價值低得多,因為再生產科學所必要的勞動時間,同最初生產科學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是無法相比的”。q中央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冊,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7頁。分配關系本質上與生產關系是統一的,是生產關系的反面,因此,將知識產權納入一般生產力的范圍考量,有利于讓人的智力勞動直接參與社會分配過程,有利于體現我國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方式,有利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r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三是政府調節與市場調節的關系。我們在考察政府與市場的作用時,不能超越我國當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現實。發達國家的市場機制比較健全,知識產權制度發揮作用更多利用既有的市場機制配置創新資源、分配創新收益,屬于宏觀的、間接的調節范疇。而我國現有市場機制還不健全,知識產權制度配置創新資源、分配創新收益的功能還不能完全發揮出來,還需要政府在進行宏觀、間接調節的同時,進行一定程度的直接調節,以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
“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的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s中央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頁。當今世界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創新已經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而與創新息息相關的知識產權制度已然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更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制度保障。人的智力勞動作為知識產權的主要內核,作為現代社會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要有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才能在更高層次和更廣泛的意義上推動生產力的提高和發展。如何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知識產權,如何不斷調整知識產權制度以適應發展,如何讓知識產權制度完善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更緊密結合,是需要我們不斷探討的問題。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view tha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 nothing but a legal cloak of human intellectual labor. Its fundamental core is still the human intellectual labor. It is 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the abstract human intellectual labor. Examining the whole dynamic process of produ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we can see that this process includes not only the mental process of intellectual labor, but also the physical process of IP's materialization. The paper discus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the reason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also points out that in adjusting the IP system, China should fully consider her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whose main body is the public ownership, with coexistence of various ownerships,as well as the general and common things about the IP system.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should play an active role to effectively allocate innovative resources, to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innovators, to accelerate the dissemination of innovative information and to stimulate innovation; meanwhile, it should avoid the negative effects that hinder innovation, such as the excessive monopoly of the innovation, and the unfair income distribution of innovati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ductivity; production relation
梁心新,國家知識產權局保護協調司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