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剛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北京市100872)
2015后發展議程框架下中國經濟發展戰略
——論決戰極端貧困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彭剛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北京市100872)
在經歷了30多年改革開放與高速增長艱難而輝煌的發展歷程后,當代中國經濟正處于關鍵的歷史轉折點,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一方面,要在2020年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宏偉戰略目標——徹底根除極端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另一方面,要堅持可持續發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順利實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三步發展目標。決戰極端貧困,必須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使之完整地貫徹落實到脫貧的具體實踐中,思路清晰,政策適宜,措施得當,萬眾一心攻堅克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須解決好兩方面問題:一是轉變增長方式,依靠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和文化創新,通過創新驅動發展,保持經濟的可持續增長;二是實現收入公平分配,使經濟增長獲得可持續的動力。
2015后發展議程;根除極端貧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在經歷了30多年改革開放與高速增長艱難而輝煌的發展歷程后,當代中國經濟正處于一個關鍵的歷史轉折點,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一方面要在2020年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宏偉戰略目標——徹底根除極端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另一方面又要堅持可持續發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順利實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三步發展目標。本文就是要在聯合國“2015后發展議程”①框架下,探討中國在2020年徹底根除極端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如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順利實現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
2000年9月,189個國家在聯合國首腦會議上簽署了《聯合國千年宣言》,承諾在2015年之前,將全球貧困水平降低一半(以1990年的水平為標準)。自此,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最有序的減貧和發展行動開始了。2015年是千年發展目標收官之年,也是2015后發展議程啟動之年。
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是“當今國際社會在發展領域最為全面、權威、明確的目標體系,是衡量
發展水平、指導國際發展合作的重要指標”。[1]它由8個大項、21個具體子項、60個官方指標構成,專注于五大核心領域(即官方發展援助、市場準入(貿易)、債務可持續性、負擔得起的基本藥品的獲取以及新技術的獲取)。一言以蔽之,千年發展目標旨在改善生活,挽救生命,謀求生存。事實證明,它已成為歷史上最成功的全球反貧困推動力。
雖然千年發展目標所取得的減貧脫貧成就舉世矚目,但是千年發展目標所內含的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疏漏已經不適應當今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現實要求。千年發展目標雖然把環境問題列入核心議題,但并沒有明確的考核數據和指標,發展中國家在為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而努力奮斗時,環境自然處于被忽視和犧牲的地位。正如西方學者所言,發展中國家在千年發展目標上所取得的成功是不可持續的。客觀而言,千年發展目標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根據當時貧困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現實情況和條件制定的,是以生存作為反貧困的核心目標。千年發展目標本身就是一個階段性成果目標,而在經歷了15年全球各國與國際組織的不懈努力,特別是在中國和印度減貧脫貧取得輝煌成就的基礎上,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目標的2015后發展議程的制定和實施自然就是水到渠成了。正如國際社會所一致公認的那樣,2015后發展議程不僅僅是千年發展目標的繼承和升級,更是全人類為徹底擺脫貧困與饑饉,促進全球公平發展、包容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從以減貧脫貧為核心的千年發展目標向以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轉變勢在必行。可持續發展目標是在吸取千年發展目標經驗和教訓的前提下,以權利為基礎,以人和地球為中心,囊括了尊嚴、人、地球、繁榮、公正和伙伴關系六大要素。2015年9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通過了《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該發展議程由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169項具體目標組成,按照“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推動世界在今后15年內實現3個史無前例的非凡創舉——消除極端貧窮、戰勝不平等和不公正以及遏止氣候變化。[2]隨后在2015年12月,聯合國各成員再次聚首以制定一項后2020時期的新的全球氣候體系。緊接著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又就達成21世紀更深度的經濟一體化協定進行磋商。由此可見,2015后發展議程是在更高起點之上,面向未來、更富有雄心的全球經濟治理框架。
在經歷了30多年持續、穩定、高速發展以后,中國雖然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輝煌成就,但傳統增長方式的弊端日益顯現,多年積累的深層矛盾難以解決,經濟轉型勢在必行。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以習近平同志為首的新的黨中央領導集體不失時機地提出當代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轉型、結構調整、提質增效成為新的使命。面對新常態下的經濟持續低迷、增長明顯乏力、收入提升緩慢、貧富差距拉大,黨中央審時度勢,千頭萬緒抓根本,決戰貧困惠民生,把2020年徹底根除極端貧困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先決條件,將中國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納入2015后發展議程的框架內,在偉大祖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揭開了徹底根除極端貧困的歷史帷幕。
中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發展中經濟體。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也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貧困人口,因此被認為是“千年發展目標成功實現的關鍵”。②中國立足國情,將千年發展目標作為約束性指標全面融入國家規劃,1994年開始實施為期7年的《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把消貧減貧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成就斐然。國際社會一致認為,如果沒有中國消貧減貧的巨大成功,千年發展目標的制定和實施都是不可想象的。
(一)中國落實千年發展目標總體成就與面臨的新挑戰
2015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與聯合國駐華機構共同編撰的《中國實施千年發展目標報告(2000—2015)》正式對外發布。報告指出,中國始終高度重視落實千年發展目標,15年來,在中國政府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在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下,在國際社會的大力支持下,中國政府在消除貧困與饑饉、普及初等教育、促進性別平等、保障婦幼健康、疾病防控、環境保護等許多方面均取得了
巨大進展,千年發展目標落實成績顯著;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15年來為其他發展中國家實現千年發展目標積極提供支持與援助;在推動實現千年發展目標的進程中,中國政府和人民立足國情,積極探索,勇于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發展經驗,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3]有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15年,中國已經完成或基本完成了13項千年發展目標指標。中國大力推進衛生、教育等民生工程,2000年以來累計解決了4.67億農村居民的飲水安全問題,男、女學齡兒童凈入學率穩定維持在99%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中國也積極開展南南合作,先后為120多個發展中國家落實千年發展目標提供了支持。
然而,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雙元經濟結構明顯,經濟發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懸殊,雖然消貧減貧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反貧困依然任重道遠。在黨的十八大決議的指引下,中國正在打響邁向全面小康之路的“脫貧攻堅戰”。如果把期限放長,1978年至今,我國累計減少貧困人口7.9億,這一數字相當于美、德、日、俄人口的總和,這對于人口多、底子薄、地域廣的中國來說不啻為一個奇跡。但是,從另一個視角來分析,迄今為止,比較容易解決貧困問題的人口基本都實現脫貧目標,剩下的七千余萬貧困人口基本都屬于難啃的“硬骨頭”,“脫貧攻堅戰”之“堅”無須贅述,全面脫貧戰役的痛點與短板也在于此。
一是貧困人口數量多且比較集中。2015年我國共有貧困人口7 017萬,人數之巨僅次于印度,居全球第二。從地理范圍看,全部貧困人口中有70%集中在14個“連片特困地區”,均為“老、少、邊、窮、山”地區,經濟底子差且環境惡劣,減貧脫貧難度巨大。
二是貧困程度深。全國592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60%,勞動力、文盲、半文盲的比例比全國高3.6%;14個連片特困地區有3 862萬農村居民和601萬學校師生沒有解決飲水安全問題;近10萬個行政村不通水泥瀝青路;[4]貧困人口中因疾病導致貧困的比重超過40%;需要搬遷的貧困人口近1 000萬人。
三是連片特困區生態環境特殊。連片特困區是我國脫貧攻堅戰的硬骨頭。14個連片特困區要么屬于生態功能區,要么屬于生態脆弱區,兼顧經濟發展與生態改善非常困難。[5]
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依賴高要素投入拉動經濟高速增長的時代已經結束,中國經濟下行壓力逐步加大。原有的經濟驅動潛力殆盡,新的經濟增長驅動尚未完全形成,面臨增速調整的中國經濟是中國繼續落實2015后發展議程的最大挑戰。
(二)2015后發展議程與中國的減貧脫貧
如前所述,2015年聯合國結束千年發展目標轉向可持續發展之際,中國也面臨經濟發展轉型之困。目前中國已經結束了經濟高速增長的黃金期,進入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如果要在落實2015后發展議程中取得如前的成就,必然面對更大的挑戰。
2015年9月,習近平在聯合國發展峰會上提出:我們應該共同走一條公平、開放、全面、創新的發展之路。2015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五中全會宣示,中國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這正是中國為世界呈現的“中國發展方案”,是“國際化的發展理念”,同時也是未來中國發展的指路明燈。五大發展理念各有側重,同時又互相聯系,因此準確把握并完整地貫徹落實到脫貧的具體實踐中,將使我國進入決戰極端貧困的新境界,同時必將為世界貧困問題的解決提供有益的經驗和借鑒。
(三)決戰極端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015年9月25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開幕當天,193個會員國共同達成并通過了題為《改變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Transforming our World: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成果性文件。這一綱領性文件將推動世界在今后15年內實現三個史無前例的非凡創舉——消除極端貧窮、戰勝不平等和不公正以及遏止氣候變化。呼吁世界各國在人類、地球、繁榮、和平、伙伴的5個關鍵領域采取行動,并認識到消除貧困的工作必須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同時,與構建經濟增長和解決一系列社會需求的努力并肩而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落實將惠及世界各國各地區和所有人。
2015年9月2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紐約聯
合國總部發表題為《謀共同永續發展做合作共贏伙伴》的重要講話,強調國際社會要以2015年后發展議程為新起點,共同走出一條公平、開放、全面、創新的發展之路,努力實現各國共同發展。并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發展道路,基本實現了千年發展目標,貧困人口減少了4.39億人,在教育、衛生、婦女等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從中可以看出,中國將繼續同世界各國一道共同推動全球發展事業不斷前進,為實現2015后發展議程承擔應有的責任,做出自身的努力。
中國政府言必信,行必果。在聯合國峰會結束不到20天,2015年10月16日,“中國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便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習近平出席論壇并發表題為《攜手消除貧困促進共同發展》的主旨演講,指出未來5年,將使中國現有標準下7 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6]這是中國落實2015年后發展議程的重要一步。
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會議指出,扶貧開發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增進人民福祉,事關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事關國家長治久安。打贏脫貧攻堅戰,是促進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重大舉措,也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擴大國內需求、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把扶貧開發工作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來抓,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到2020年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2016年7月20日召開的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發出減貧脫貧的總攻令:“扶貧開發到了攻克最后堡壘的階段。”
由此可見,根除極端貧困,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帶領全國人民奔小康路上最為重要的戰略舉措,目標明確,思路清晰,政策適宜,措施得當,全國人民萬眾一心,“攻克最后堡壘”志在必得。
如前所述,即使到2020年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但在實現現代化的征途上,還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這是比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更為艱巨的歷史使命。2012年,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5 740美元,按照《2014年世界銀行發展報告》中等收入組平均水平4 369美元的標準來衡量,中國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這一方面表明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國民福利水平已經達到一個新的歷史水準,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國將面臨著如何正確制定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如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嚴峻挑戰。
按照國際經驗,當一個國家成功進入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后,就必須突破原有增長模式的束縛,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推進社會結構轉型,才能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順利地邁向高收入國家。很顯然,在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中,中國要想順利地進入高收入國家,就必須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推進社會結構轉型,這就既要面對國際環境的空前壓力,又要承受較難克服的國內體制與政策困境。
(一)中國經濟發展與中等收入陷阱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令人震驚,令人著迷!國內生產總值從世界第十位躍居第二位,人均GDP于2010年突破4 000美元;人均GDP從1 000美元到4 000美元,僅用了不到7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從低收入國家向中等收入國家的歷史性跨越。[7]與此同時,如何避免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嚴峻挑戰也接踵而來。在今天,之所以中等收入陷阱成為中國社會各界密切關注的話題,至少基于以下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表達了強烈的渴望,這主要針對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和社會穩定運行顯現的美好前途;二是表達了深切的憂患,這主要針對長期積累下來的社會矛盾與經濟風險下的潛在危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人口發展紅利喪失、資源環境難以為繼、模仿技術發展需要升級等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也遇到了挑戰,教育與就業、產業、社會融入嚴重脫節,可以說,中等收入陷阱幾乎囊括了當代中國所面臨的所有矛盾和問題。
從發展階段來看,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個經濟體從進入中等收入國家到躍升至高收入國家的這個階段;測度指標界定為人均GDP實現一萬美元。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個中等收入陷阱概念只不過是對現有的GDP衡量指標進行了量化。按照這種概念來理解,就可以認為,當一個國家在進入
中等收入國家后,如果在一個比較短的時間里,人均GDP實現一萬美元以上的目標,就證明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進一步說,如果一個中等收入國家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不能實現人均GDP一萬美元以上的目標,就說明掉入了這個陷阱。毫無疑問,這種評判難以真正體現真實情況。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總是包含著質與量兩個方面,又快又好的發展在很多情況下只能是一種良好的愿望,速度和質量通常都很難兼顧。對于那些進入中等收入行列并開始向高收入邁進的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來說,要實現從數量型追趕向質量型提升的轉型目標,實現從財富的原始積累到財富的公平分配的分配目標,其意義尤為重大。從這個意義上講,對于日本和韓國而言,與其說它們成功避免了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倒不如說這是一個例外。對于那些進入中等收入行列后在中等收入陷阱中徘徊了幾十年的國家,例如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國家,我們也不能將其原因簡單地歸結為政策的失誤。[7]而在我們考慮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時,更要避免畢其功于一役的冒進心態,而寧可把挑戰和困難想得更多一些。
(二)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從中國的現實出發,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把握以下三個基本點:
第一,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根據2016年4月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15年11月1日零時,全國總人口已達到13.7億,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這是中國目前最基本的國情,也是在分析中國經濟發展問題時所要認真面對的第一要素。如前所述,中等收入陷阱所考核的數量指標是人均GDP,人口數量自然而然便成為決定要素。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人口還是影響中國經濟平穩發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實現既不影響效率又不影響公平,也將是我們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面臨的最大挑戰。
第二,中國是一個二元經濟結構明顯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自身的二元經濟結構特點決定了其他國家的經驗都很難在中國進行復制。就總體而言,中國已經成為中等收入國家,但就中國內部不同地區來說,貧困地區還是在“低水平均衡陷阱”中沉浮;人口過剩地區還是在“馬爾薩斯人口陷阱”中沉浮;而那些率先發展的發達地區中等收入陷阱的特征愈發明顯。因此,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如何縮小差距、扶弱濟貧,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便成為在整體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
第三,中國是一個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時代,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必然影響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走勢。尤其是在當前全球經濟危機的背景下,美國經濟深陷泥沼,難以自拔;歐洲經濟危機四伏,積重難返;日本經濟長期衰退,復蘇無望;唯有中國經濟被寄予了巨大的期望。這也許就是世界銀行前行長佐利克反復告誡中國經濟務必要警惕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原因。因此,中國經濟能否在不確定的世界經濟形勢下繼續保持可持續增長,對于整個世界經濟發展尤為重要。
由于自身復雜的經濟特征和不確定的世界經濟形勢,使得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問題在中國也顯得尤為復雜。從中國經濟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來看,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付出非常艱辛的努力,況且中等收入陷阱不僅涉及經濟發展,還涉及政治、社會等眾多領域。[7]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來考察,應對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必須解決好如下兩方面問題:
第一,要保持經濟的可持續增長。一方面表現在要繼續增長,另一方面表現在如何實現可持續增長,其關鍵就在于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也就是說,要將以強調數量、粗放發展為特點的傳統的增長方式轉變為依靠生產效率提高為特點的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方式。這種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方式的核心,就是依靠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和文化創新,通過創新驅動發展,因此,保持經濟可持續增長,關鍵在于提高技術、知識、勞動者素質、信息這些生產要素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貢獻度。
第二,要實現收入的公平分配。進入中等收入行列的發展中國家,由于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財富,社會貧困狀況也有了初步改善,社會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經拉開。在這種情形下,收入分配的反作用對于今后的經濟增長有重要意義,處理不慎,不僅經濟發展會受影響,甚至容易影響社會穩定。[7]中國現階段收入分配的差距懸殊日益凸顯其不良影響,這是中等收入陷阱最典型的表現。因此,只有財富公平分配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后階段的經濟增長才能獲得可持續的動力。
注釋:
①2015年9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通過的以“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為核心的《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一般被稱為“2015后發展議程”,又被稱為“2015年后可持續發展議程”或“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本文統一采用“2015后發展議程”一說。
②聯合國秘書長千年發展目標行動計劃特別顧問杰弗里·薩克斯在出席北京“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論壇”時指出,在實現“2015年前將世界極度貧困人口減半”的千年發展目標方面,中國能夠做出巨大貢獻和起到關鍵作用。
[1]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方立場文件[A].2013-09-22.
[2]聯合國.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EB∕ OL].(2016-01-13)[2016-09-01].http:∕∕www.fmprc.gov. cn∕web∕ziliao_674904∕zt_674979∕dnzt_674981∕xzxzt∕xpjdmg jxgsfw_684149∕zl∕t1331382.
[3]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聯合國駐華系統.中國實施千年發展目標報告(2000—2015)[A].2015-07-24.
[4]彭剛,李霞.決戰極端貧困:中國的共享發展之路[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6(3):38-47.
[5]何芬,趙燕霞.美、日促進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減貧的經驗借鑒[J].世界地理研究,2015,24(4):20-29.
[6]顧仲陽.習近平出席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并發表主旨演講[N].人民日報,2015-10-17(01).
[7]彭剛,彭憶歐.中等收入陷阱的國際視角與中國對策[J].重慶社會科學,2011(10):11-17.
責任編輯:林英澤
O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under the“Post-2005 Development Agenda”
PENG Gang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872,China)
After experiencing the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at present,China's economy is in the key historical turning point,and facing the severe challenges:on one hand,we should realize the target proposed on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eliminating extreme poverty and completing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on the other hand,we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uccessfully overcome the“middle-income trap”,and realize the third step target for the building of a socialist,modern and strong country.To eliminate extreme poverty,we must enhance our responsibility,the sense of mission and urgency,adhere to such Five Concepts as innovative,coordinated,green,open and shared development,and implement that in the practice of eliminating the extreme poverty.To overcome the“middleincome trap”,we must solve two problems:the first is to transform the pattern of growth depending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cultural innovation,and maintain the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with the help of innovation;and the second is to realize the fair distribution of income,and bring economic growth with sustainable driving forces.
Post-2005 Development Agenda;eliminate the extreme poverty;overcome the“middle-income trap”
F120.4
A
1007-8266(2016)12-0065-06
2016-09-27
彭剛(1958—),男,北京市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發展經濟學、世界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