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敏
?
一部研究區域生態安全與經濟發展有機融合的力作
劉學敏
能源富集區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有力增長極,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能源富集區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與核心載體,關系著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早已引起國內外學術界、政界和企業界的廣泛關注。西北地區能源蘊藏極為豐富,能源產業蓬勃發展,近年來卻由于長期的過度開發利用造成生態與環境質量不斷下降,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和功能布局使生態環境面臨巨大壓力。西北脆弱的生態環境一旦遭到破壞,短期內將很難恢復,影響和制約人與自然和諧、國民經濟與社會持續健康快速發展,近些年來通過實施各項生態保護工程,使生態環境得以部分恢復,但能否承載今后能源的進一步開發利用,仍然是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為此,科學合理地對西北能源富集區生態安全狀況進行風險預警研究,了解其狀況和動態變化,從財稅視角出發為西北能源富集區生態安全提供政策依據,確實是十分重要和緊迫的任務。
由宋敏博士撰寫、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的《西北能源富集區生態脆弱風險預警與生態安全財稅支持研究》一書,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討并得出許多有價值的結論和研究思路。該書結合能源富集大市——陜西省榆林市能源開發利用的現狀,重點思考的問題有:能源資源開發利用究竟給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了多大壓力?榆林脆弱的生態環境能否承載今后的能源開發利用?政府財稅政策在保障榆林生態安全政策體系構建中到底能夠發揮哪些作用?這些理論探索與實證研究既是對生態安全理論研究的深化,有利于化解西北能源資源富集區經濟發展、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間的矛盾,也為西北地區實現自然、生態、社會與經濟的良性循環提供財稅決策依據。
作者基于對榆林生態安全現狀的實地調研和大量的數據統計,系統梳理了生態安全風險預警國內外研究的現狀,在此基礎上界定了生態安全預警內涵,分析了生態安全系統的含義、組成與特征,從風險傳導因素、傳導特征、傳導方式入手,探討了生態安全風險運行機理及識別生態安全風險系統的組成與影響要素,設計了生態安全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和預警模型,采用BP人工神經網絡預警方法和層次分析法,運用Matlab7.1軟件中人工神經網絡工具箱編寫出計算運行程序,并將有關數據信息和預警模型有機結合,界定、計算榆林2000—2018年間的“生態安全度”,反映這一時段榆林生態安全的發展狀況及未來發展趨勢。
作者認為,榆林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容量矛盾日漸突出,生態安全預警結果不容樂觀,導致這一現狀的根本原因是能源富集區內財稅體制存在缺陷。為此,作者建議成立“陜北能源稅費綜合改革配套試驗區”,探索財稅政策保障生態安全的全新模式。財稅體制改革是“十八大”以來我國一項深刻的制度變革,必然要在生態安全屏障構建中起到重要作用。作者提出,考慮到資源保護、生態補償和環境治理等任務需要地方政府完成,榆林作為資源輸出地,需要承擔環境污染造成的重大損失和生態補償的大量支出,按照財權與事權相匹配的原則,通過成立“陜北能源稅費綜合改革配套試驗區”,完善能源富集區財稅分配利益機制,建立能源富集區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的責任共擔機制、維護開發地居民權益的保障機制;逐步完善財稅體制和各項政策,將資源收益分配向有利于能源富集區的方向改革,為生態保護治理提供有力的財政支持。
綜觀全書,研究目標明確,重點突出,邏輯嚴謹,層次分明,研究數據資料翔實,結論可信,是一部作者大膽探究的嘔心之作,對推動生態風險治理和生態安全預警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資源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林英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