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江
·首席論衡·
信用信息分類及釋義
王寧江
反映主體的信用程度,一般由能力和行為兩方面組成。通俗地講,能力主要是指有沒有實力去履約,而行為顯示的是實際履約的情況。這個“約”包括合同、民事契約,也有公共契約即遵紀守法的意思。區分能力和行為,我們一般都會講兩個例子:一個是現實生活中大家會遇到的,銀行部門會游說你,只要不斷地在銀行借款和按期還款,那么你在銀行里的信用記錄將是不斷提升的;如果你在銀行沒有借貸行為,那么即使你很有錢,但你在銀行里的信用記錄不會高。這個例子很有意思地說明,資本是“貪婪”的,銀行所講信用以及目前個人征信機構推出的“分”是可以“賒”出來的。另外一個就是,農耕經濟環境,農民不管怎么窮自己,也要砸鍋賣鐵地去還錢,表現出來的行為和意愿非常強烈;相反的是,有些地主老財們,不管怎么有錢,就是拖欠雇農的工資。這個例子很有意思地體現了百姓心中的一個理,我們“人窮志不窮”,現實生活中也屢見這樣的案例。
在一次國家有關部委委托的信用信息分類和規范指引課題研究中,我們從專業角度把信用信息分為基本信息、財務信息、商務信息、公共信息、公用事業信息、電信信息、榮譽信息,以及在信用信息應用過程中的投訴、異議、修復、查詢記錄等信息,我們理解上述這些信息將構成一個主體的完整信用檔案。這里強調檔案,主要是突出原汁原味,即非加工性。
一是基本信息。主要包括主體識別信息、登記信息和擴展信息三部分,其中,主體識別信息將應用國家統一信用代碼。國家統一信用代碼是簡政放權、政府職能轉變的改革任務之一,統一碼的實施將徹底改變以往因多證多碼難以實現信用信息關聯的窘境;登記信息主要是指市場主體在國家機關登記、注冊、備案時記錄的信息,這里強調法定登記,主要是考慮到基本信息的真實性、有效性、權威性;擴展信息是指上述以外描述主體基本情況的其他信息,譬如家庭、教育、職業、資格、資質等之類的,部分擴展信息會涉及個人隱私,需要法規來明確認定。
二是財務信息。主要是指記錄主體客觀存在的資金流動以及流動軌跡過程的信息,這是判斷主體信用能力的主要因素。如收入、資產和負債情況等。對于企業而言,較為典型的財務信息就是“兩張表”上的數據;對于普通公眾而言,會有收入、存款、不動產等數據。除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外,一般情況下,財務信息多屬于商業秘密或個人隱私,歸集和使用應取得主體授權同意。
三是商務信息。主要是指記錄主體買賣商品或服務的信息,包括金融信息、交易信息等,商務信息兼顧于評判主體的信用能力和行為。其中,涉及金融信息涵蓋在信貸、證券、保險、信托等領域資金流通中的主體履約和違約記錄,如:銀行融資信息、直接融資信息、對外擔保記錄、對外提供借款記錄、其他債務信息等。當前,金融信息中的信貸征信數據,基本集中在中國征信中心負責維護的中國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相關信息有限查詢。交易信息涵蓋以貨幣為媒介實現商品流通中的主體履約和違約記錄,例如市場交易信息、市場違約信息等。鑒于交易信息分散于各主體,目前通行的做法是只記錄負面交易信息。
四是公共和公用信用信息。在歐美國家,包括國內主流評級機構針對主體評級,多數是基于上面三大類信息來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其評價結果主要應用于經濟領域,為交易服務。但是從國內實踐看,判斷主體信用行為的多維模型中,公共和公用信用記錄,即公共信用信息、公用事業履約信息、通信履約信息等非常重要。這里所指公共信用信息主要包括司法判決信息、行賄信息、行政許可信息、行政處罰信息、行政強制信息、行政征收信息、以及日常監督檢查信息等。之前,我們曾有過一次針對銀行小微企業貸款的問卷調查,各個銀行在信息需求選項中,不約而同地提到行政許可(資質)信息,以及未履行法院判決、環保處罰、正常納稅、勞動爭議等信息,足見此類信息的現實作用。
五是信用應用信息。是指信用信息被使用的痕跡記錄,以及在使用過程中,主體對信息權的維權行為,包括信用異議、信用修復等,還有信用投訴。
作者為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副主任、浙江省信用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