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開啟流通新常態
本刊評論員
進入群雄逐鹿的電商發展新時期,浙江有能力且理應保持領先之勢。必須發揮既有優勢,開拓新的發展模式,把握新的發展機遇,為浙江的流通新常態創出新亮點
隨著“互聯網+”革命推向縱深,電商已成為流通新常態。進入“十三五”時期,全面繁榮的電商發展格局成為浙江的又一張金名片。
從工業時代到IT時代,再到DT時代,浙江作為電商強省的地位已無可撼動。早在今年3月,作為電商龍頭的阿里巴巴就已宣布其2016財年電商交易額突破3萬億元人民幣。3萬億的交易記錄,足以見證浙江電商的領先優勢。而近期公布的《2015浙江省電子商務發展報告》顯示,2015年浙江省實現網絡零售額7610.62億元,同比增長49.9%,總量居全國第二位。一系列數據顯現了浙江電商發展的強勁動力。
浙江電商發展動力從何而來?源于三“優”:發展基礎優、創新能力優、政策環境優。從發展基礎看,浙江作為昔日商貿流通大省,憑借專業市場和塊狀經濟建立了強大的流通網絡,在此基礎上謀劃電商發展,以電商發展推動流通轉型,如虎添翼。同時,浙江擁有電商發展的所必須的互聯網土壤,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電商企業營造出的電商生態,為浙江電商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先天優勢。從創新能力看,電商發展離不開模式創新,而浙江則最善模式創新。以“新四軍”為代表的創業創新隊伍,以“互聯網+”為引擎,在商業模式的創新與迭代方面大膽探索,不斷填補行業空白。從政策環境看,浙江擁有領先的電商支撐服務和通信基礎設施體系。近年來,浙江充分釋放政策紅利,以特色小鎮等政策創新為載體,不斷孵化電商發展新模式,形成了更開放的電商發展環境。截至2015年底,浙江省已建成社區電子商務服務站1.2萬個、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點8800個,均居全國第一,電商行業組織覆蓋面也穩居全國第一。
在浙江的實踐中,電子商務已被賦予更多的新內涵、新模式。進入群雄逐鹿的電商發展新時期,浙江有能力且理應保持領先之勢。下一階段,必須發揮既有優勢,開拓新的發展模式,把握新的發展機遇,為浙江的流通新常態創出新亮點。
引導傳統企業理性觸“電”。在電商發展環境優越的浙江,傳統企業觸“電”已是常態。然而,是否所有觸“電”的傳統企業都能因此步入轉型通道,答案恐怕是否定的。為此,在繼續推動電商普及的同時,必須對企業的觸“電”行為進行引導,鼓勵其選擇適合自身的電商模式,探索適合傳統企業尤其是傳統中小企業的電商模式,而不是一窩蜂地建平臺、開網店。同時,培育一批有創新意識、懂市場規律的電商服務企業,完善電商服務的市場規則,為傳統企業涉足電商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提高傳統企業觸“電”的成功率。
培育跨境電商發展優勢。在“互聯網+”的推動之下,浙江外貿的格局正在發生新變化,跨境電商已成為推進浙江外貿轉型的生力軍。浙江具有發展跨境電商的先天優勢,杭州和寧波兩大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為浙江跨境電商發展帶來了得天獨厚的政策紅利,而浙江大量傳統外貿企業則為跨境電商發展創造了強烈的現實需求。浙江要繼續保持電商大省的發展優勢,就必須充分挖掘跨境電商的發展潛能,以兩大綜試區為依托開展更多的嘗試和創新,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跨境電商新模式,為浙江外貿轉型找到可持續之路。
推動農村電商做精做深。作為農村電商強省,浙江涌現出了全國數量最多的淘寶村,這既得益于浙江人強烈的市場意識,也得益于政策的有力推動。在全國農村電商全面布局的新形勢下,僅僅依靠淘寶村的自發模式已無法滿足浙江農村電商的發展需求,必須從深處著手,將農村電商發展與浙江農業轉型和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推進“浙貨”走出去,并以電子商務擴大農村人口的創收渠道,豐富其創收手段。同時,培育并鼓勵更多的農村電商服務組織進入農村市場,推動農村、農業、農民融入電商發展大格局,真正實現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的轉變。
作為浙江“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新動力,浙江電子商務大勢已成,浙江也由此開啟流通新常態。站在更高的起點,浙江電商發展必須致力于挖掘新內涵、探索新路徑,唱好農村電商、跨境電商和服務業電商三大重頭戲,不斷做大規模、突出優勢,釋放“洪荒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