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新
·中部地區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
突破“中部洼地”促進均衡發展
李國新
2015年“湘鄂贛皖四省聯合調研”發現,“十二五”以來,我國公共圖書館事業持續快速發展,中部地區總體發展態勢亦然。比如,以2010年和2015年比較,中部10省公共圖書館財政投入由12.26億增長為27.89億,五年增長128%;藏書總量由1.5億冊增加到2億冊,五年增長34%;書刊外借由6817萬冊次增加到1.1億冊次,五年增長61.4%,等等。但是,如果對東部、中部和西部的發展狀況做橫向比較,發現了一個新現象:傳統上理解的公共圖書館事業東部、中部、西部梯次發展的“不平衡”格局已經被打破,西部地區在國家政策、資金扶持與自身努力之下,整體上成功追趕或超越了中部。體現公共圖書館發展的主要指標,目前墊底的多數已經不是西部,而是中部特別是中部的幾個人口大省。這一變化,我們稱之為公共圖書館發展的“中部洼地”現象。
“中部洼地”現象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中部地區公共圖書館占有的資源與區域人口總量不相稱。中部10省人口占全國的37%,但公共圖書館事業從經費到館舍到人員到文獻資源,沒有一項占比超過全國總量的30%,低的只有20%上下。其次,近年來中部地區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速度相對緩慢。體現發展的主要指標如財政撥款、總藏量、從業人員等,近五年的增長速度全都是西部超越中部。第三,與發展速度相對緩慢相伴隨,短短五六年,公共圖書館主要發展指標西部已經成功實現了接近甚至反超中部。少數西部原本就有優勢的指標,中部的差距被進一步拉大,如財政撥款總量,2011年時中部與西部的差距只有0.42%,到2015年擴大為7.22%;多數原本中部具有優勢的指標,西部有的實現了反超,有的明顯縮小了差距。如公共圖書館總藏量,2011年時西部與中部相比差距為17%多,到2015年差距縮小為15%,公共圖書館活動參與人數,2011年西部比中部差將近26%,到2015年縮小為8%。第四,“中部洼地”現象最突出的表現,是公共圖書館服務的均等化水平中部最低。均等化水平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人均水平。不論是財政撥款、館舍面積、藏書量、新增藏量等體現投入的指標,還是到館、外借、活動參與等體現產出的指標,人均水平西部已全面超越中部。有些指標絕對值中部高于西部,但一到“人均”,情況逆轉。
“中部洼地”現象并不是公共圖書館領域所獨有。2015年第四次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數據統計分析顯示,全國文化館領域財政撥款總額、免費開放補助經費總額、人均文化館財政撥款、館舍總面積、萬人平均擁有館舍面積、年服務總人次、吸引社會資金能力等多項指標,墊底的也都是中部地區。
由此可見,“中部洼地”現象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有一定的普遍性。惟其如此,這一問題才更需要引起重視,因為它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的瓶頸問題之一,成為目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突出短板之一。以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化促進均等化發展,寫進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也是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首要任務。在“十三五”時期,促進均衡發展的關鍵是補齊短板。因此,突破“中部洼地”現象,是“十三五”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一大重點任務。
2015年“湘鄂贛皖四省聯合調研”之后,湖南圖書館和北京大學國家現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共同對“中部洼地”現象展開了專題研究。2016年2月,筆者在主講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1次專題講座時,也提出并呼吁了這一問題。2016年9月,湖南圖書館在長沙舉辦“中部地區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論壇”,專題研討公共圖書館事業“中部崛起”的理念、戰略、路徑和方式。《圖書館》雜志開辟專欄,集中發表論壇的代表性成果。希望專家學者的研究、呼吁以及專業期刊的推動,能夠促進對“中部洼地”現象的深入研討,凝聚業界促進公共圖書館事業“中部崛起”的共識,推動各級政府針對性政策措施的出臺和落地,從而讓公共圖書館服務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理念真正變為現實。
(李國新,北京大學教授,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