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新”與“舊”的接力
本刊評論員
2016年,浙江以“變中求進”的發展信念,與浙江經濟發展的舊模式、舊常態揮手告別,在確保經濟平穩增長的同時,走出了一條獨具浙江特色的經濟轉型之路
倘若要用一句話來概括2016年的浙江經濟,“新”與“舊”的接力或許最為貼切。過去一年,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伴隨經濟下行的沉重壓力,浙江以“變中求進”的發展信念,與浙江經濟發展的舊模式、舊常態揮手告別,在確保經濟平穩增長的同時,走出了一條獨具浙江特色的經濟轉型之路,演繹出新常態下的全新浙江模式。
新舊動能加快轉換。2016年,浙江在新經濟的發展道路上不斷獲得新突破,新舊動能轉換的速度、廣度、深度不斷升級。數據顯示,1-10月,浙江裝備制造、高新技術、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速均快于規上工業。其中,10月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更是高達81.9%。與此同時,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引領下,浙江新興產業的創新活躍度也明顯高于傳統行業。今年1-10月,浙江醫藥制造、儀器儀表、通信設備、專用設備、電氣機械、汽車制造和通用設備等新興產業中,有科技活動經費支出的規上企業比重分別為62.7%、53.2%、50.1%、47.4%、39.5%、38.4%和36.5%,均高于27.5%的全省規上工業企業平均水平。沒有落后的傳統產業,只有落后的產業傳統。在培育新興產業的同時,浙江對一度表現出頹勢的傳統產業并沒有采取一刀切的淘汰舉措。相反,浙江充分發揮新技術、新模式以及“互聯網+”的作用,將其深度“植入”傳統產業,形成“互聯網+”傳統產業的新發展路徑,為浙江新舊動能轉換找到了一條可持續的路徑。
新舊載體加快換代。作為昔日的塊狀經濟大省,專業市場、塊狀經濟等舊有載體已逐漸失去其發展動力。面對經濟新常態,浙江亟需在發展載體上創新突破,特色小鎮當之無愧地成為這一時期最靚麗的新載體。無論是以互聯網、大數據等新興要素為核心的特色小鎮,還是以傳統產業集群為依托進行重構的特色小鎮,都已成為浙江產業發展和經濟轉型的一大重要載體。2016年,一批“小而美”“特而強”“活而新”“聚而合”的特色小鎮從規劃走向現實。截至目前,浙江已創建了杭州夢想小鎮、烏鎮互聯網小鎮等79個特色小鎮,累積投資1200多億元,集聚企業3.7萬家,引進各類創新創業人才1.6萬余名。作為對舊載體的接續,特色小鎮這一新載體憑借“產、城、人、文”四位一體有機結合的全新發展模式,不斷集聚創新要素,加速激活創新動力,為浙江經濟創造新的生態。
新舊主體加快接續。如果說昔日浙商是推動浙江經濟躋身中國經濟第一方陣的頂梁柱,那么,在“雙創”戰略的催動之下,創業創新已不再是老一輩浙商的專利,而是成為一種全民行動。當前,以浙大系、阿里系、浙商系、海歸系為代表的創業“新四軍”正加速成為浙江市場主體新舊力量接班的重要動力。以杭州的城西科創大走廊為例,根據規劃,30多公里的大走廊帶上分布著8所高校、50多個重點院所,并將串聯起夢想小鎮、未來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等創新組團,形成一個“類硅谷”的創業創新生態圈。與此同時,社會各界為新一代創新創業主體搭臺唱戲的氛圍也漸濃。據統計,浙江全省的眾創空間數量已達到200多個,與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相當,并已形成了以杭州、寧波為雙引擎的完善創業生態。在新舊市場主體的接力之下,浙商創業創新精神的傳承與接續正以一種浙江速度全面挺進。
新舊制度加快變革。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與之相適應的制度供給至關重要。只有加快制度變革,真正實現簡政放權,才能充分釋放市場活力。為此,浙江提出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切入點和突破口,縱向撬動政府自身改革,橫向撬動經濟社會各領域改革。至今已上線兩年多的浙江政務服務網,猶如一個惠民“大超市”,將省市縣三級政府3300多個部門的所有審批事項匯聚一網,將政府及相關社會機構的2.4萬項服務資源聚合一處,為百姓生活、企業發展提供便捷服務。新舊制度變革的直接結果,就是政府為市場松綁,在最大程度上發揮出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充分激發出市場主體的發展活力,營造出高效的發展環境。
新舊接力之間,已近來年。2017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中國經濟將處于一個全新的歷史方位,浙江經濟也將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速前行。告別舊動力,迎來新動力,新一年的浙江經濟或將在規模與質量、速度與效益、增長與轉型、發展與生態等方面實現新平衡,進入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