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建平
創新發展新成就 開放發展新高度
蘭建平
2016年,浙江在創新發展、開放發展等方面勇立潮頭。“中國制造2025”有序推進,萬億產業實現較快發展;高精尖創新取得新突破,創新水平邁進第一方陣;特色小鎮、智能制造成為投資熱潮;而站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潮頭,主要領域“四梁八柱”性改革基本出臺;站在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開放發展潮頭,義甬舟開放大通道建設全面啟動
2016年,浙江成功舉辦G20杭州峰會、第三次世界互聯網大會,成功創建全國首個全省域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區、國家信息經濟示范區,擁有全國首個“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寧波)、全國首批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示范試點城市(金華)、首批現代物流創新發展試點城市(義烏)、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杭州)等,在創新發展、開放發展等方面勇立潮頭。2016年1-11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2524億元,同比增長6.1%,增速高于全國0.1個百分點,出口累計增速領先全國5.1個百分點。
“中國制造2025”有序推進。寧波列為全國首個“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余杭、余姚、諸暨列為全省首批“中國制造2025浙江行動”試點示范縣。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煉化智能工廠試點示范”(中國石化鎮海煉化分公司)、“針織品智能柔性定制平臺試點示范”(寧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服裝大規模個性化定制試點示范”(浙江報喜鳥服飾股份有限公司)、“廚用電器智能制造試點示范”(杭州老板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等4個項目列為國家級智能制造試點項目。
萬億產業實現較快發展。集中力量做大做強信息、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制造等七大萬億產業,做強做精絲綢、黃酒、茶葉等歷史經典產業,著力把文化創意產業培育成為萬億產業。2016年1-11月,七大產業中,信息、高端裝備、健康、環保、時尚等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實現1426億元、1750億元、484億元、1100億元、114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3.2%、9.9%、8.3%、7.6%、5.6%。
結構調整取得較好進展。裝備制造、高新技術、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占規模以上工業的38.7%、38.0%和22.9%,比重同比提高2.1、1.4和0.5個百分點,對規模以上工業的增長貢獻率分別達64.3%、57.4%和30.6%。從31個制造業行業大類看,25個行業保持正增長。其中,石油加工、汽車行業增加值增長20%以上,通信電子、儀器儀表行業增速在10%以上。寧波突出智能經濟核心競爭力,提升汽車產業、裝備制造業、臨港工業發展水平等,加快推進“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建設;金華集中力量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新實體經濟;紹興加快紡織、化纖等傳統產業集聚提質,優先發展信息經濟、高端裝備、文化旅游等新興產業;舟山大力發展航空裝備及零配件制造產業與臨港裝備制造業等;臺州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臺州行動計劃等。
質效水平實現明顯提升。2016年1-11月,全省規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3351.1億元,累計增長16.2%,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從5.73%提高到6.45%,累計提高0.72個百分點。金華市列入全國首批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示范試點城市。列入國家“三新”統計的10種新產品產量中,有6種呈兩位數增長。其中,新能源汽車、光纖、智能手機、智能電視、光纜和太陽能電池分別增長23倍、42.5%、26.4%、24.4%、22.0%、13.4%,生產工業機器人2847套。浙江物產中大、吉利控股集團兩家企業上榜世界500強企業。
工匠精神薪火相傳。由省委書記夏寶龍直接指示籌建、全省獨家以“工匠”命名的浦江工匠學院在浦江成立,每年培育人才近4000人,其中高技能人才900余人。2016(第九屆)《浙商》年會上,發布了《不忘初心薪火相傳——浙商工匠精神倡議書》,揭曉了2016浙商工匠精神榮譽大獎:魯冠球(萬向集團)、李書福(吉利集團);2016浙商工匠精神大獎:陳愛蓮(萬豐奧特)、王水福(西子聯合)等8位;2016浙商工匠精神獎:齊林喜(盾安光伏)、李明焱(壽仙谷醫藥)等8位。評選出第一屆“2016浙商工匠精神榮譽大獎”。
高精尖創新取得新突破。貝達藥業榮獲2016度中國工業大獎。杭州林東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世界首臺3.4兆瓦LHD林東模塊化大型海洋潮流能首套機組在舟山下海發電,浙江東陽籍科學家潘建偉院士領銜的“多光子糾纏及干涉度量”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浙江的利騅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發射商業微遙感小衛星“麗水一號”。
創新水平邁進第一方陣。加快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建設,高水平建設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大力推進重點企業研究院建設,科技創新水平總體進入國家第一方陣(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江蘇)。浙江將研發創新列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補齊的第一塊短板,將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作為科技創新的“1號工程”,全力推進創新大平臺、創新大項目、創新大團隊和創新大環境建設。1-11月,規模以上工業新產品產值增長11.5%;新產品產值率為33.5%,同比提高2.3個百分點,對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增長貢獻率達94.2%。1-11月,開發區和高新園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641億元,同比增長11.1%,增幅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高5.0個百分點。中國浙江網上技術市場已成為一個線上線下融合的科技大市場,成功獲批全國首個全省域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區。杭州云棲小鎮的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成立,成為西湖大學(籌)的前身及籌建依托主體。
上市企業成為高技術領域創新主體。截至2016年11月底,浙江共有404家上市公司,其中境內322家、境外82家,A股上市公司數占全國的10.7%,位居全國第二位,僅次于廣東。在全省322家A股上市公司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過200家,研發投入經費近250億元,占全省企業R&D比例30%,研發投入經費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2.2%,比工業企業高出1.1個百分點,是全省企業中創新能力最強、創新強度最高的企業群體。50家浙江上市公司入圍“A股上市公司創新能力500強”,僅次于廣東省、北京市,其中制造業、信息技術企業34家,以工業機器人、互聯網+為代表的高技術創新性制造產業獲得較大發展機遇。浙江上市公司已發生并購近300起,并購金額接近1400億元,成為并購潮的主體。
實體經濟投資是投資的主體。1-11月,全省固定資產投資26523億元,同比增長10.7%,比全國(8.3%)高2.4個百分點。重大產業項目投資8627億元,分別占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投資(除房地產開發外)的32.5%、43.8%;同比增長17.2%,分別高于固定資產投資6.5個百分點、高于項目投資(除房地產開發外)4.0個百分點、高于房地產開發投資13.0個百分點。其中高新技術產業項目投資2780億元,占重大產業項目投資的32.2%。
制造業特色小鎮成為投資熱潮。制造業特色小鎮占全省特色小鎮近一半的數量,2016年前三季度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的60.6%、特色產業投資的60.1%,實現規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限額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分別占全省的78.3%、55.1%,引進新企業、“新四軍”人才分別占全省的47.4%、76.4%,已經成為全省特色小鎮建設投資的主戰場和主陣地。西湖云棲小鎮等13個特色小鎮為經信領域省級行業標桿小鎮。其中,信息經濟類特色小鎮4個,時尚產業類特色小鎮3個,高端裝備制造類特色小鎮4個,歷史經典產業類特色小鎮2個。
智能制造投資成為投資熱潮。兩化融合發展指數98.15,全國排名第二,其中工業應用指數94.04,全國排名第一。勞動生產率可比增長8.5%。1-11月,完成“機器換人”為主的技改投資6317.5億元,占工業投資的比重77.4%。目前浙江使用的工業機器人總量占全國的15%,居全國各省(區、市)第一位。浙江省內唯一經省政府批準的大數據交易中心——浙江大數據交易中心在江南水鄉烏鎮正式上線。錢塘大數據交易中心、中潤普達集團、中國電信杭州分公司、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杭州分院、正泰集團、傳化集團等27家單位共同發起成立“錢塘工業大數據產業聯盟”,成立中國首個“工業大數據”交易平臺。
站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潮頭。省政府印發《關于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見》,主要領域“四梁八柱”性改革基本出臺。去產能方面,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淘汰落后產能涉及企業1011家、整治提升“臟亂差”“低小散”企業(作坊)1.59萬家,提前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全省因此盤活存量建設用地7.4萬畝,騰出用能空間110萬噸標準煤,新(改擴)建標準廠房660萬平方米。38個行業大類中有21個行業單耗同比下降,八大高耗能行業單耗下降2.3%。去庫存方面,工業產成品庫存相對規模較小、增速趨緩,高耗能和產能過剩行業的產成品庫存大幅減少。去杠桿方面,企業資產負債率穩步下降,1-10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2%,同比下降1.9個百分點。降成本方面,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4.1元,同比下降0.7元,低于全國1.8元;截至11月底,第一批減負降本政策從稅費、用工、用能、融資、用地、物流、外貿、制度性交易等八個方面入手,已為全省企業降低各類負擔和成本800多億元,第二批20條減負降本政策預計可以再為企業減輕負擔200億元以上。補短板方面,積極落實《中共浙江省委關于補短板的若干意見》,制定補短板行動方案,明確六大領域21個重大工程1700多個項目。諸暨、樂清、溫嶺等地區列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試點。上虞區開展上市公司引領產業發展示范區建設試點,天臺縣開展小微企業聯合重組試點。
站在資源要素改革潮頭。在全國率先開展企業畝產效益綜合評價和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采取正向激勵和反向倒逼措施,有力促進低端落后產能淘汰。截至9月10日,全省87%的縣(市、區)、84%的規上企業已開展企業畝產效益綜合評價工作。浙江省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試點被列為全國8個試點省(市)之一,也是省委、省政府重點突破改革項目之一。截至今年12月,改革已在嘉興市南湖區、紹興市柯橋區、天臺縣和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四地試點。率先踐行的“河長制”向全國推廣,在全國率先取消非行政許可事項。開展“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市)”創建活動,紹興市、舟山市、湖州市3個市和杭州市富陽區等21個縣(市、區)先后獲得“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市、縣(市、區)”榮譽稱號。
站在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開放發展潮頭。浙江省政府舉行第77次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開放發展最全面、最深化、輻射面最大的義甬舟開放大通道建設規劃,確立“兩核一帶兩輻射”開放發展新格局。中意寧波生態園和中澳現代產業園(舟山)等2個國家級國際產業合作園啟動建設,舟山群島新區、寧波梅山新區、義烏絲路新區等加快推進,美國波音公司首個海外工廠、舟山綠色石化基地等一批大項目落戶大通道。1-11月,義甬舟開放大通道實現工業銷售產值270231億元、出口總額8595億元,分別占全省的45.0%、54.0%。
站在國際大都市、大港口開放發展潮頭。成功舉辦互聯網大會、G20杭州峰會、世界工業設計大會、云棲大會、浙江國際健康產業峰會等一批國際性峰會。杭州用足用好籌辦G20峰會、2022年亞運會等重大機遇,加快杭州都市區建設步伐,對標國際標準,加快推動城市升級。寧波搶抓“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的機遇,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港口優勢、產業優勢、商幫優勢、開放優勢,加快建設國際化大港口、大都市、大樞紐和大產業。1-11月,進出口總值19959億元,同比增長3.0%。其中,出口15913億元,增長3.3%,增速分別比1-10月回升1.4和1.3個百分點;進口4046億元,從1-10月下降0.1%轉為增長1.8%,結束了2014年7月以來連續27個月的下降態勢。出口累計增速領先全國5.1個百分點,領先優勢比1-10月擴大1.1個百分點,高于上海(-2.0)、江蘇(零增長)、廣東(-0.5%)和福建(-1.1%),低于山東(3.4%),出口占全國的份額為12.8%,同比提高0.5個百分點。
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浙江文化企業參加全世界影視文化領域最著名的展會——戛納電視節,華策影視出品的《傳奇大亨》獲得官方展映資格;浙江華麥網絡技術有限公司搭建專業影視視頻產品的跨境交易平臺,幫助浙江乃至全國文創產品“走出去。文化產品交易市場更加活躍,中國國際動漫節、中國義烏文化產品交易博覽會、浙江(溫州)國際時尚消費博覽會等重點文化會展交易額逐年增加。互聯網文化貿易快速發展,咪咕傳媒等互聯網文化企業和浙江出版聯合集團、杭州力合數碼等文化跨境電商茁壯成長。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浙江經濟運行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產能過剩和產業升級矛盾突出,創新發展與供給優化矛盾突出,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金融風險有所積聚等。這些突出矛盾和問題,雖然有周期性、總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開放不足、創新不足、改革不足,必須從供給側創新、結構性改革上想辦法,努力實現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均衡。
作者為浙江省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長、博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