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浙江調查總隊課題組
“機器換人”對臺州制造業的影響
國家統計局浙江調查總隊課題組
隨著人口紅利的下降和企業用工成本的不斷上升,在用工需求、市場需求、環境容量制約以及政策激勵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機器換人”已成為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
“機器換人”并非簡單地由機器來替換人工,其核心是用先進裝備替換落后的設備來提高生產效率,實質是以裝備更新來帶動技術創新、工藝創新以及管理創新,目的是改變過度依賴低廉勞動力的粗放增長方式,大幅度地減少企業用工數量,成為新的產業優化升級和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當前,隨著人口紅利的下降和企業用工成本的不斷上升,在用工需求、市場需求、環境容量制約以及政策激勵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臺州制造業企業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受到了刺激,“機器換人”市場需求潛力巨大。雖然部分企業已率先行動,購入自動化設備進行“機器換人”,但更多的企業卻仍在觀望之中。“機器換人”已成為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
為了解“機器換人”對臺州制造業的影響,我們設置了專門的調查問卷,在臺州市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以上的制造業企業中,抽取各行業大類前10位的350家企業進行調查(以下稱“專項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325份。調查顯示,“機器換人”并非簡單地把手工操作設備更換成自動化、智能化的設備,往往是新辦企業和設備陳舊的老企業更多地采用更換主機設備;而其它企業則主要采用機器人或機械手替代原先由手工承擔的工作,自動傳送設備替代人工搬運,其特點是保留主機設備、增配附加設備。
用工需求背景。一是員工流動性大、用工成本高。專項調查顯示,54.5%的被調查企業認為員工流動性大,2015年增幅雖有所回落,但仍然在5%以上。在325家被調查企業中,有36.8%的企業把“用工成本高”列為開展“機器換人”的主要原因。二是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制造業企業對工人的技能結構提出了綜合性的要求,當前職業供求不匹配問題非常突出,臺州市技能人才總量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市場需求背景。工人操作水平是影響產品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手工操作比自動化生產產品瑕疵多,這就在客觀上推動了企業加快技術改造步伐。臺州黃巖一家專業做高端汽車塑件模具的企業,對人工的依賴性非常大,工人能力水平往往決定模具產品質量的好差。傳統的制造模式,在新的市場環境下已經不適應,產品的個性化、定制化需求需要有新的制造模式來支撐。專項調查表明,高達76.7%的企業因產品質量要求提高而主動開展“機器換人”。
環境容量背景。經過近30年的粗放發展,臺州的環境容量變得非常有限,臺州制定出臺《工業企業綜合評價制度》,用畝均工業產值、畝均工業增加值、畝均稅收、稅收總額、工業增加值能耗等5項指標來綜合考評衡量企業,實施資源占用產出與要素分配相掛鉤的激勵機制;對污染重、能耗高、產出低的落后行業,在項目的環境、土地等方面提高其使用成本。專項調查結果顯示,49.5%的受訪企業認為行業準入標準的提高是開展“機器換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策激勵背景。國家從頂層設計及具體產業規劃都對機器人產業提出清晰的發展目標和路徑,工業機器人產業可謂發展前景廣闊。浙江省政府于2015年7月下發了《進一步推進企業技術改造工作的意見》,以推動“機器換人”、促進產業升級。臺州市“機器換人”激勵政策:一是資金向“機器換人”項目傾斜。對“機器換人”項目優先保障并對納入省、市“機器換人”示范項目提高補助標準。二是拓寬了資金補助的范圍。2014年,臺州市首次將企業實施“機器換人”發生的融資租賃費用視同技術改造設備投入納入到年度市本級專項技術改造補助資金范圍。三是加大對智能制造“機器換人”的補助力度。在市區范圍內探索對工廠物聯網示范項目補助資金進行競爭性分配,單個項目補助比例最高可達35%,限定最高金額為150萬元。
臺州工業機器人產業尚屬起步階段。臺州目前涉及機器人產業的企業有錢江摩托、雙環傳動、海德曼機床等19家。從區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溫嶺(6家)、玉環(5家)和臨海(4家),其他企業分布在椒江、路橋和開發區;從企業產品看,有14家整機生產企業,2家RV減速機生產企業,并各有1家伺服電機、控制系統和自動視覺系統生產企業;從生產進度看,大多還處于研發設計或試生產階段;從產學研合作看,多家企業與大學進行合作。
三成受訪企業已推進了“機器換人”。專項調查結果顯示,接受調查的325家企業中,有103家已經推進了“機器換人”,占被調查企業總數的31.6%。調查顯示,需通過“機器換人”改造的生產設備仍占大多數,325家被調查企業共有生產設備14429臺(套),其中已完成“機器換人”改造的生產設備占27.6%,正在進行“機器換人”改造的生產設備占15.4%,還有57.0%的生產設備可以通過推進“機器換人”提高其工作水平。
超過五成的企業認為推進“機器換人”需要量力而行。從問卷調查的結果看,16.6%的企業認為“機器換人”迫切需要,主要原因是用工成本太高、招工困難和產品質量要求提高;54.8%的企業認為開展“機器換人”前提是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主要原因是按企業現有的財力無法承擔如此大的投資;28.6%的企業認為不需要推進“機器換人”,人工勞動力成本更低、更方便。
“機器換人”投資額通常為5000萬元以下、回收期在5年以內。顯而易見,“機器換人”需要大量的資金,在目前國家貨幣政策總體偏緊的宏觀經濟環境下,“機器換人”資金投入的大小以及投資回收年限的長短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決定著企業對“機器換人”工作的態度。從項目投資額看,總投資在2000萬元以內的企業比重達57.1%,投資額在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比重僅為13.3%;從投資回收年限看,回收期4-5年的企業占22.3%,占比最高,投資回收期在10年以上的企業占比僅為2.9%,而回收期在3-4年的企業占比最低,只有1%。
超六成的設備來自國外、省外。專項調查顯示,103家已推進“機器換人”企業的機器設備大都來自國外、省外。一是自主研發設備實現“機器換人”的企業不到10%,90%以上企業的機器設備外部購買。二是省外設備遠遠多于省內設備,約有20.4%的企業設備來自國外引進,有42.7%的企業設備來自省外購買,有14.6%的企業設備來自省內市外購買,僅3.9%的企業設備來自臺州市內。在103家企業中,自主研發的企業只有1家。
用工壓力和生產成本得以減輕。“機器換人”可以使一線工人比重大幅下降、企業人員結構優化。推進“機器換人”后,有72.8%的企業一線工人下降幅度在10%以上。調查還顯示,42.7%的企業生產成本下降5%-10%,50.6%的企業生產成本下降10%以上,其中,25.2%的企業生產成本下降20%及以上。
生產效率得以提高。專項調查顯示,有49.4%的受訪企業表示,勞動生產效率大幅提高是推進“機器換人”后出現的顯著變化之一,其中有9.7%的企業勞動生產率提高了30%以上,有15.5%的企業勞動生產率提高了20%-30%,有24.2%的企業勞動生產率提高了10%-20%。企業推進“機器換人”后,還縮短了產品的生產周期,據統計,58.2%的受訪企業表示生產周期縮短20%以上。
一線工人工作環境得以改善。智能設備能將人從枯燥、有害健康的工序中解放出來。臺州有一家橡塑制品企業投資1000萬元添置了兩條封閉式流水線,工人將原料倒入,經過流水線的五道工序,只需十幾秒鐘一個完整的汽車防塵罩就被傳送出來。推進“機器換人”后,機器承擔了許多危險的工作,事故發生率極大降低。
產品合格率得以提高。智能化機器裝備有著人工無可比擬的精度和準度,在提高產品質量方面的作用十分明顯。如臺州某模具企業在工藝裝配過程中,通過建立典型模具方案,對部分零部件統一標準化要求,減少人工二次裝配所帶來的精度誤差,在關鍵環節用機器代替人工,有效提高了產品的優良率。專項調查顯示,在103家已經推進“機器換人”的企業中,高達31.1%的企業產品優質品率提高20%以上,5.8%的企業提高15%-20%,18.4%的企業提高10%-15%,17.5%的企業提高5%-10%,只有27.2%的企提高5%以內。
能源消耗得以減少。通過對玉環某醫療器械公司的空壓機房調研發現,自動化、智能化設備可以大幅降低資源消耗。專項調查顯示,有73.9%的企業表示推進“機器換人”后能源消耗下降,其中,21.4%的企業降低10%-15%、20.5%的企業降低5%-10%、14.6%的企業降低5%以下。可見,臺州在實現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推進“機器換人”是破解能耗要素制約的重要途徑之一。
投入資金大,回收期限長。投資成本往往是企業選擇是否推進“機器換人”的首要指標。專項調查結果顯示,受訪單位中有60.3%的企業認為投資成本過高是推進“機器換人”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在已經推進“機器換人”的企業中,五成企業投資額在1000萬元以上。“機器換人”對大、中企業來說是一筆不菲的投資,對于大量的小微企業更是天文數字。在103家已經推進“機器換人”的企業中,有44.6%的企業投資回收期在4年以上,面對這么長的回收周期,客觀上要求企業謀劃中長期的戰略,但大多數中小企業往往缺乏這樣的耐心。
企業研發能力不夠,專門設立機構難。自主研發設備可以為企業“量身定做”智能化、數字化設備,頗受企業推崇,但多數臺州企業基本上并不具備自主研發設備進行自動化改造的能力。有30.8%的企業認為企業自身不具備研發能力是“機器換人”的最大困難。調研發現,有相當多的企業要實現“機器換人”,就需要通過自主研發設備來實現,尤其是制鞋業,不同季節有不同的款式,不同的鞋子有不同的配套鞋楦,一套從扎幫、刷膠直至成形的自動化設備并不是購置完成就一勞永逸的,還需要更新機器參數、鞋楦等相關設施以適應不斷更新的產品。實踐表明,自主研發對于行業龍頭企業有可操作性,但一般企業則無法承擔較大的人力、財力、物力的支出。
政策知曉率低,扶持更需針對性。專項調查顯示,近一兩年各級政府出臺“機器換人”相關的鼓勵政策已經不少,但企業對現有相關優惠政策的細節知之不多。在325家接受問卷調查的企業中,已經了解或使用了“財政補助政策”的企業只有3.1%;了解或使用了“進口設備免稅政策”和“專用設備投資抵免優惠政策”的企業均不到50%;了解或使用了“加速折舊稅收優惠政策”的企業占53.8%;了解或使用了“設備購置增值稅抵扣政策”的企業有53.5%;了解或使用了“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的企業最高,比重達72.0%。問卷調查還顯示,高達48.0%的企業認為目前各級政府對“機器換人”的政策激勵力度不夠。
機器人產業欠發達,“機器換人”服務體系不完善。從專項調查結果看,有30.7%的企業存在買不到本企業所需機器設備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國內工業機器人產業不發達,國產機器人的零部件基本依賴進口,國外引進設備程序繁瑣、時間長。二是“機器換人”售后服務體系不健全。沒有配套售后服務的工業機器人對企業來說很可能如同一堆廢鐵。同時企業實施“機器換人”后,又缺少新型設備的操作工和設備維護人員。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加強財政、稅收政策扶持。專項調查顯示,企業最期待政府的激勵政策中,認同率最高的是“按照購買國產機器設備費用,給予一定的財政補助”,達76.7%。有關部門可以在企業研發經費加計扣除優惠這一條政策上適當擴大適用范圍,合理擴大研發費用扣除計算范圍。二是強化金融支持政策。一方面政府要加強著手研究設立企業技術改造風險基金的可行性,另一方面鼓勵銀行加強小企業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三是落實當前已有政策。轉型升級專項補助資金安排要繼續向“機器換人”傾斜,對已經列入臺州市智能化、信息化水平目錄的裝備要加以重點推廣。重點扶持好省級重點推進“機器換人”企業名單的企業,讓示范單位起到良好的示范帶頭作用。維護好臺州市中小企業“機器換人”服務中心。
引領發展核心技術。在工業機器人產業鏈條上,誰擁有核心技術,誰就有話語權。要加強與跨國機器人巨頭公司的合作,吸引它們來國內設立科研中心分部.完善技術信息公開體系,及時把工業機器人產業的科研成果、新產品動態、政策導向等行業大事向社會公開發布。繼續推進“機器換人”企業試點示范工作,樹立好典型并加強推廣,爭取項目早出效益,形成示范帶動效果。
保障技術人才培養。進一步優化臺州市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和招生結構,優化校企合作培養培訓機制,設置適應工業4.0時代的職業課程體系,如電子電氣、自動化等專業。實行校企合作,把課堂教學帶入實際工作,同時將實際工作應用于課堂教育,以培育適合企業所需的應用型人才的辦學模式。企業構建自己的員工培訓體系,規劃員工的成長路線,既要重視技能培訓又要重視員工的心理需求,通過培訓使他們獲得提升,提供平臺讓他們成長。
構建機器人產業體系。充分發揮臺州裝備制造業的產業優勢,以開拓機器人應用為目的,以滿足裝備制造企業的需求為方向,吸引國內外工業機器人整機制造及關鍵性部件領域龍頭企業入駐,以合作交流為平臺吸引相關行業集聚,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可以先在集聚區、開發區創建機器人產業孵化園,預留機器人產業園用地,大力實施機器人產業“三個一批”工程:通過“500精英人才計劃”“千人計劃”人才孵化一批機器人項目;通過本地產業基礎、市場環境等引進一批機器人項目;通過資源整合、政策扶持等培育一批本地機器人項目,以孵化、引進和培育構建臺州市機器人產業體系。
探索建立“機器換人”公共服務體系。要抓好“機器換人”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和維護工作,在各縣(市、區)層面建立臺州市中小企業“機器換人”服務中心,結合廣大中小企業開展“機器換人”過程中的大量個性化需求,抓緊培育發展一批能夠為企業“機器換人”提供方案設計、設備采購、裝備開發、安裝維護等專業服務的產業技術服務聯盟,面向中小企業提供制造工藝改進、裝備開發和“機器換人”技術工人培訓等綜合性服務。
課題負責人:曹桂芝,課題組成員:葉勤英吳敏慧王美紅;撰筆人:吳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