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陳越
打通融資渠道最后“一公里”
——國家發改委融資政策巡講走進浙江
本刊記者/陳越
近日,國家發改委融資政策巡講走進浙江,國家發改委財金司副司長潘潔、浙江省發改委副主任徐幸出席會議。來自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中央國債結算登記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中合中小企業融資擔保公司等研究機構和企業的十余位專家學者,對當前企業債券、產業投資基金等方面的最新政策做了解讀。會上,杭州市余杭區、溫州市、紹興市作為浙江省投融資平臺創新試點,分別做了經驗總結匯報。浙江省發改委副主任徐幸指出,本次巡講對浙江提升融資工具運用水平,增強境內外資本市場融資能力,優化融資結構、債務結構,推動經濟去杠桿、降成本有著重要意義。本刊對與會專家觀點進行綜合整理,以供讀者參考。
企業債券又稱公司債券,是企業按照法定程序發行,約定在一定期限內歸還本息的債券。回顧歷史,我國企業債券幾乎與國債同時期出現,改革開放以后圍繞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基本路線,我國債券市場真正發展起來。作為重要的融資工具,企業債券具有獨一無二的優勢:它是唯一能在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債券市場雙市場發行的商業債券,可以直接用于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為項目建設提供最直接、最高效的融資渠道,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較大。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債券市場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潘潔指出,“債券融資在社會融資規模中所占比例越來越高,2015年占比達到19.1%,成為僅次于貸款的第二大融資方式。”
債券市場的蓬勃發展,與中央的高度重視密切相關。“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金融體制改革的目標,強調要健全金融市場體系,完善債券發行注冊制和債券市場基礎設施,加快債券市場互聯互通。今年國家發改委出臺的《關于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意見》,亦提出加大創新力度,豐富債券品種,進一步發展企業債券、公司債券,推進金融企業在融資工具、項目收益上支持重點領域項目投資。
在政策的引領下,政府在企業審批、簡政放權、提高效率等方面已邁開腳步,科學設計債券市場的改革發展路徑。不斷創新的企業債券品種,基本滿足了當下重點領域、重點項目的融資需求。潘潔介紹,“目前,企業債券主要有四個創新品種,分別是專項債、項目收益債、可續期債、小微債。專項主要支持重點領域投資,項目收益債對發行主體資質要求較低,可續期債則適合一些投資金額較大、期限較長的重大基礎項目,小微債主要用于緩解小微企業的融資困難。”
面對層出不窮的新產品,第三方機構也在與時俱進。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業務總監徐良堆介紹,針對現在同時運行理財產品、信貸資產流轉和信托產品的登記托管等多項業務,中債公司分別設立了相應的全資控股子公司,以更好地服務全國金融市場。在徐良堆看來,市場化改革仍是債券市場可持續發展的不二方向,下一步應在發行人、債券期限、資金使用上尋求突破。“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持續推進品種創新。鼓勵大型央企、省級國企等優質企業發行企業債券融資,提供綠色通道。創新超長期品種,為長期項目提供資金;創新中短期品種,支持企業補充運營資金。”
與企業債券并駕齊驅,投資基金也是重要的融資工具之一,并且兼具投資工具的屬性。產業(創業)投資基金是一大類概念,一般是指向具有高增長潛力的未上市企業進行股權或準股權投資,并參與被投資企業的經營管理,以期所投資企業發育成熟后通過股權轉讓實現資本增值。按照設立發起人的不同,可分為政府背景型、機構背景型、產業背景型三種類型。政府背景型產業基金出資人一般是各級財政資金、政策性銀行、大型國企、社保基金、保險資金等。產業基金規模相對較大,設立這類基金的目的是通過產業基金的建立帶動相關產業資本,提升相關產業或區域發展,同時提升和帶動民間資本對該產業的關注度。
在深入推進政府投融資改革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國家戰略的經濟新常態下,產業(創業)投資基金的發展對政府而言愈加重要。它可以通過市場化的手段配置社會資源,通過金融杠桿撬動數倍的社會資本,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到政府希望的投資領域中,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調整;它可以提高投資效率,引導機制創新。依靠專業機構的知識和經驗,提高投資的準確性和成功率,極大地提高投資效率;還可以優化和改善當地的投資環境,有利于招商引資,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
為了明確產業(創業)投資基金發展的基調,2016年9月20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促進創業投資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構建“實體創投”投資環境、夯實“專業創投”運行基礎、創建“信用創投”發展環境、構建“責任創投”價值理念的原則。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投資所鄭征副主任指出,政府在設立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時,就應該抓住基金發起人、基金組織形式、投資方式、基金存續期、退出方式、治理結構、激勵和約束機制、考核監督等要點。
在具體引導過程中,關鍵在于政府產業創業投資基金一般功能和政策功能的平衡。鄭征解釋,“具體來說,就是要著力實現政策引導和市場選擇的有效結合,借助商業性創業投資企業、創業投資管理企業、具有投資功能的中小企業服務機構,對企業和項目進行篩選,通過階段參股、跟進投資,按市場化方式運作引導民間資金進入創業投資領域。通過創業投資機構的專業運作,實現對初創型、潛力型企業多元融資的扶持。發揮公共財政資金的政策導向作用,通過創投引導基金的作用發揮創業企業的‘正外部性’,放大科技進步的‘外溢效益’。”
除了設立和引導外,加強有效監督也十分重要。道合金澤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主管、合伙人葛琦提出,“首先,應嚴格基金管理人甄選。選擇專業的基金管理公司,主要從投資管理和產業理解方面加以考量。把握投資方向,通過委托協議的相關條款,約束其所參股的基金投資于限定的投資范圍,確保基金投資方向符合政府設立此類基金的目的。其次,應制定合格投資人標準。按照《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合格投資人應具備相應風險識別能力、風險承擔能力、投資于單只私募基金的金額應不低于100萬元,單位和個人也應符合一定的標準。再次,應完善資金托管和監管。選擇具有托管資質的商業銀行作為基金托管人,并支付托管費。按照托管協議,托管銀行作為托管機構應根據管理公司項目投資計劃和政府監管機構的指令劃撥資金,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監督基金使用等情況。”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浙江一直扮演著“弄潮兒”的角色,在融資平臺創新方面也是蹄疾步穩。徐幸指出,“近幾年,浙江金融運行總體平穩,結構上呈現傳統金融結構逐步優化、直接融資快于間接融資、新金融快于傳統金融的特征”。其中,杭州市余杭區、溫州市、紹興市政府積極發揮設計者、推動者、監督者的作用,著力打造領先的國家融資平臺創新試點。
余杭:三管齊下融資創新,打造高能級的融資平臺。余杭區作為全省金融綜合融資創新試點單位,以杭州余杭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為地方金融創新平臺,實施多渠道融資創新,提升融資、風險控制和配置效率的水平和競爭能力。一是發行小微增信集合債券,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由余杭金控申報發行的小微企業增信集合債券,總規模達3億元人民幣。二是組建轉型升級投資基金,實現重點產業跨越發展。余杭金控與余杭產業基金有限公司、浙江信息經濟投資有限公司、浙江省產業基金有限公司共同出資組建了浙江余杭轉型升級投資有限公司,系省內縣(區)級第一批區域性信息產業基金,總規模20億元,主要投資領域為信息經濟、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等產業,著力于推進重點領域轉型升級和對外投資合作。三是大力運作區級產業基金,助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余杭區級產業發展引導基金總規模20億元,由區財政出資、余杭金控受托管負責日常經營管理。
溫州:爭取專項債券試點,優先保障公共停車需求。與余杭區的做法不同,溫州針對停車供需矛盾突出的現狀,創新債券品種。2015年,溫州市被國家發改委列為全國首批城市停車場建設專項債券試點創新城市,獲國家試點發行額度150億元。截至目前,溫州市停車場債券已申報、核準、發行的數量、金額均居國內城市第一。在專項債券的項目選擇上,溫州以公共停車與配建停車合理搭配為準則,優先保障公共停車需求。在科學謀劃布局的基礎上,將一批公共停車場項目(如學校操場地下停車場、公園和綠化帶停車場、客運站停車場、醫院停車場、軌道交通場站停車換乘)納入本次停車場專項債券申報,并明確一年內必須開工建設。
紹興:首發境外融資債券,多環節多領域嘗試創新。2016年4月12日,經國家發改委批準,紹興城投集團3年期3億美元境外債券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成功發行,債券票面利率4.75%。該單債券是全國地級市國有資產經營主體首單面向全球投資者發行的境外債券,在諸多環節進行了嘗試與創新。首先,搭建一個平臺,夯實境外發債基礎。依托紹興城投在香港注冊設立全資子公司——紹興城投(香港)有限公司為平臺間接運作境外債券,正式開啟對接國際資本市場的第一步。其次,優化兩條路徑,強化境外發債保障。在資金回流方式選擇、外管備案、結匯用匯安排以及向國際市場信息披露等方面,都依法依規,提前謀劃,確保資金使用安全、信息披露真實。最后,強化三方聯動,形成境外發債合力。本次境外發債,從預案策劃、材料準備、國際評級、財務審計、法務審核、政府批文、全球路演到最后的發行和資金回流、結匯用匯,歷時約一年。期間,政府、券商、中介團隊等各層面通力合作,成為債券成功發行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