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萍農墾總局牡丹江管理局中心醫院中醫科,黑龍江密山 158300
芻議糖尿病患者中醫臨床護理的療效
張金萍
農墾總局牡丹江管理局中心醫院中醫科,黑龍江密山158300
目的針對糖尿病患者采用中醫護理方法的效果進行初步探討,使產生并發癥的可能性降低或使其延緩。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間的110例患者,平均分為兩組,每組各有55例患者,中醫組采用中醫護理方法,西醫組采用西醫護理方法,比較中醫護理的優勢。結果 中醫組患者治療半年后有42例血糖指標控制良好,占76.4%;遠高于西醫組患者血糖指標控制良好的29例,占52.3%。結論糖尿病患者采用中醫護理方法,可針對患者病因進行整體調節,獲得良好療效,可在臨床中進行廣泛應用。
糖尿病患者;中醫臨床護理;護理效果
糖尿病在臨床中屬于非傳染性慢性疾病,在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中目前位列第三位。中醫對糖尿病具有悠久的治療歷史及比較確切的治療效果,在中醫治療體系中,中醫護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有關研究結果顯示中醫護理對糖尿病患者具有獨特優勢。糖尿病患者預后與患者生活及臨床治療方法之間具有比較緊密的聯系,而糖尿病的西醫治療及護理都不能獲得比較理想的長期效果。該院基于藥物的常規治療,對糖尿病患者加強管理,使患者明顯提高臨床療效,對患者產生的并發癥進行有效防控。對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指導、調節飲食等方面采取有效的中醫護理干預措施,對于控制患者血糖指標具有明顯效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間的110例患者,其中有61例男患者,49例女患者。患者年齡在43~69歲之間,平均年齡(52.6±3.2)歲。患者都為該區域常住人口,患者具有差別不大的居住環境及生活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糖尿病在中醫臨床中屬于“消渴”疾病范疇,中醫認為不規律飲食、過度勞欲等是引起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將收集的110例患者平均分為兩組,每組各有55例患者中醫組采用中醫護理方法,西醫組采用西醫護理方法,從飲食、治療及運動等方面進行常規護理,比較中醫護理的優勢。現將具體護理方法總結如下。
1.2.1常規護理 分別采取辨證方法對上消、中消、下消三種類型患者進行護理。上消型糖尿病患者主要是由于肺熱津傷,基于常規藥物治療及護理,添加金銀花、鮮蘆根、生地黃、天冬、玄參、麥冬等中藥作為泡茶飲用,具有潤肺清熱、止渴生津的功效。中消型糖尿病患者由于熾盛胃熱,基于常規藥物治療及護理,添加石斛湯、番茄湯、蘿卜湯作為茶飲,實現胃火清瀉、增液養陰的功效;下消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虧虛腎陰,基于常規藥物治療及護理,添加鮮生地、枸杞作為茶飲,服用六味地黃丸中成藥,實現補腎滋陰、清熱生津的功效[1]。
1.2.2患者情緒調節及護理 在中醫臨床中,糖尿病的一個主要病因就是情緒失調。傳統中醫認為發怒對肝臟產生損害,郁結的肝氣累積到一定程度將導致火灼肺胃陰津,進而引發消渴。所以,中醫護理人員應加強疏導患者,使患者保持輕松愉悅的心情,進而使患者保持氣血舒暢。針對住院的糖尿病患者,在其身體狀況許可的條件下,引導患者積極參與文體活動,并要求患者家人努力為患者創造寬松溫馨的工作生活環境,使患者保持樂觀的心態[2]。
1.2.3患者生活方式的護理措施 指導患者參與適當的有氧運動,在飯后1 h進行散步、慢跑、爬樓梯、騎自行車、打太極拳等活動量不大的體育運動,使患者生活不斷豐富,患者對疾病分散注意力。對患者做好情緒疏解的護理,以免產生不利情緒,使心情保持愉悅。倡導醫患之間的相互交流溝通,鼓勵病情好轉患者向其他患者介紹疾病康復的寶貴經驗。糖尿病患者應保持空氣清新、光線充足的居住環境,感受舒適溫暖、潔凈的氛圍。針對糖尿病患者病情應選擇適宜強度的運動方式,衡量標準主要按照運動后不感到疲勞為宜。并在臨床治療中,對患者臨床癥狀及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若突發異常情況,應將患者有關信息及時告知醫生,以利于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3]。
[作者簡介]張金萍(1972-),女,河北遷西人,本科,研究方向:護理管理,中醫護理,內科護理。
1.2.4按摩及針灸護理方法腹部按摩對于患者腹部血液循環及胃腸蠕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利于患者消化與營養吸收,對于胰腺營養具有改善作用,糾正胰腺血液供應,使患者糖耐量得到明顯改善,胰島功能得到增強,進而恢復胰島功能。具有關實驗結果表現,患者腹部按摩時,腸系膜血流量高于平時至少五倍,大量消耗患者體內血糖。腹部按摩與胰俞、腎系等穴位按摩進行配合,護理按摩過程中,應結合患者承受壓力情況調節用力,1次/d,每次保持3~5 min。采用按摩與針灸方法,治療調理患者胃、腎、脾等器官[4]。
1.2.5飲食護理措施 對患者進行必要的飲食指導,使患者了解飲食治療的重要性,得到患者全力配合,以確保患者在飲食中營養獲取充分,也不會使病情更嚴重。結合患者體質指數、年齡及活動量等有關情況,對每日飲食量進行計算,以實現攝入及消耗的熱量達到平衡狀態。指導患者應控制飲食,少量多餐,不可過量。每日應控制好主食不超過6兩,主食應采用纖維含量高的粗糧類食物,主要是米、小米、面,同時添加適量的雜糧。副食應多使用瘦豬肉、青菜、豆制品等清熱生津類食物,千萬不可使用高脂肪、辛辣刺激等食物。水果可采用黃瓜、番茄等蔬菜進行替代,身體所需蛋白質主要是植物類蛋白,脂肪主要從肉、禽及植物調和油等食物中攝取。糖尿病在中醫中分為上消、中消、下消三種類型,在本質上主要是陰虛,臨床具有燥熱表現,主要因陰虛造成燥熱,因此可采取潤燥滋陰的治療方法。中醫護理應結合患者實際情況,有針對性指導患者飲食,根據患者癥狀表現可將糖尿病患者分為燥熱陰虛、陰陽兩虛、氣陰兩虛、血瘀氣虛等4類。因患者具有不同體質,在飲食上可采用不同指導措施,如燥熱陰虛糖尿病患者可食用生津滋陰食物,不可食用熱性辛辣食物[5]。
通過對兩組患者分別采取以上護理方法,對患者出院半年后的血糖指標控制情況進行隨訪,結果顯示中醫組患者治療半年后有42例血糖指標控制良好,占76.4%;遠高于西醫組患者血糖指標控制良好的29例,占52.3%。
在中醫臨床中,糖尿病屬于“消渴”范疇,是慢性代謝疾病,糖尿病及其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糖尿病的主要發病機理在于偏盛燥熱、虧損津液,主要是除燥,本質上實現養陰效果。根據中醫辨證理論,糖尿病具有4種不同類型。治療糖尿病采用辨證施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采取輔助飲食及生活護理方法,對于促進糖尿病患者康復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采用中醫辨證施護,生活及飲食等綜合護理方式,干預糖尿病治療,對患者治療前后的體質指數、血糖、血壓、血脂等指標進行測定,中醫護理干預控制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效果。有關研究結果顯示,血糖、餐后2 h血糖指標在患者治療后得到良好控制,相對于常規藥物治療及護理,中醫護理治療糖尿病表現出良好的輔助作用。隨著不斷提高的經濟水平,使人民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綜上所述,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糖尿病患者已位居世界首位,約占世界糖尿病患者總數的20%,成為一個糖尿病大國。糖尿病患者發病率呈逐年增長的趨勢,為數不少的患者都產生較嚴重的并發癥。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糖尿病超過3年病程的患者,近一半患者產生各類并發癥;超過5年病程的患者,60%以上患者產生各類并發癥;超過10年病程的患者,超過98%產生各類并發癥。糖尿病是因減退胰島功能而導致的一種代謝障礙性疾病,其并發癥是中醫臨床中的一項主要防控工作,在臨床中具有三多一少的表現。糖尿病患者并發癥分布于神經、內臟及心血管等器官,對患者的生命及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基于藥物治療,在中醫護理中加強調理,采取辨證論治方法,對患者情緒、飲食及生活方式進行有效指導,并通過中醫針灸、按摩等方法,使患者身體機能達到協調統一。在本質上使患者內臟功能得到有效調節,降低患者血糖指標,使其保持平穩,才能有效降低產生并發癥的可能。
[1]呂曉莉,傅潔潔,李睿明.糖尿病的中醫護理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7(12):101-105.
[2]張雷.淺談糖尿病的中醫護理[J].中國醫學科學,2013,4 (13):29-33.
[3]伍秀梅,張曉娟,龍偉玲.糖尿病腎病的中醫辨證施膳及護理[J].當代醫學,2014,10(19):205-209
[4]余詠梅.中醫護理對社區糖尿病患者干預的效果探討[J].中國醫藥導報,2013,7(21):261-265.
[5]呂曉莉,傅潔潔,李睿明.糖尿病的中醫護理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4(15):99-103.
R587.1
A
1672-4062(2016)06(b)-0177-02
10.16658/j.cnki.1672-4062.2016.12.177
2016-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