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21醫院眼科,吉林白城 137000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臨床護理
王雪梅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21醫院眼科,吉林白城137000
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視網膜病變。此類患者應合理控制熱量攝入、三大營養素攝入量的合理調整和確定、供給足量的維生素、膳食纖維和無機鹽以及少量多餐等飲食護理,積極預防低血糖、適量有氧運動、控制血壓和情緒等基礎護理,同時做好心理護理、糖尿病教育、飲食護理、血糖監測和眼科專科護理等護理措施,堅持原發病的治療,緩解病情,以防止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進一步發展,適應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臨床護理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6.10.183
糖尿病及其并發癥已成為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視網膜病變與糖尿病病程和患病年齡有關,當病程在10年以上時,有近50%患者會合并該病變;30歲前罹患糖尿病者10年和30年后分別有約50%和90%的患者合并視網膜病變,但程度具有個體化差異。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致盲的重要原因,其失明發生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5倍左右。應及早發現和診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積極治療和臨床護理確診患者,緩解其病情,融入正常社會活動中。
按照疾病發展過程,該病一般分為3個臨床時期:
1.1背景型或單純型視網膜病變
這是患者視網膜最早出現的病變:微血管出現舒張、出血點、微血管瘤、黃色硬性滲出物等病理變化。
1.2前增殖型視網膜病變
該期視網膜出現灰色棉絮狀斑點(軟性滲出)、網膜血管狹窄與阻塞等病理改變。
1.3末期增殖型視網膜病變
該期視網膜出現血管增生、纖維化與玻璃體出血,甚或視網膜剝離等病理改變。視網膜脫離是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
2.1心理護理
由于糖尿病患者需要終身治療進行降糖治療并監測血糖,患者有較大的心理壓力和負擔。世界衛生組織認為糖尿病的發生、發展過程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心理應激可以促使糖尿病患者抑郁癥的發生。所以,護士應積極做好心理疏導工作,為患者及其家屬耐心講解糖尿病和包括合并視網膜病變等在內的并發癥知識,耐心講解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圍的重要性和臨床意義,使患者及其家屬理解、配合和支持治療和護理措施,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保持積極樂觀向上的情緒和心態,堅持終身非藥物和藥物治療,維持血糖在正常范圍。
2.2糖尿病教育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發生和病情發展與血糖、血壓等因素具有密切聯系,避免和延緩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發生與發展的措施之一便是控制血糖和血壓在正常范圍。因此,護士根據護理評估結果有針對性地開展糖尿病教育活動,使之了解和掌握糖尿病及其視網膜病變發生發展的危險因素,切實掌握自我保健和早期識別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避免和降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生機會。一旦出現該并發癥,能夠采取積極的綜合措施控制病情進展,努力避免失明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
2.3飲食護理
飲食治療和護理是控制糖尿病的基礎性和關鍵性措施。病人類型和病情差異不同,飲食治療和護理措施亦不相同。所以,護士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為其制定個體化的合理飲食方案,在護士和家屬的有效監督下使之獲得高質量的飲食治療,維持患者血糖和體質量在正常范圍內。
2.4血糖監測
這是糖尿病及其視網膜病變患者治療過程中的一項基本護理措施。通過餐前血糖水平的檢測,能合理調整用藥劑量控制血糖值在正常范圍,必要時測定餐后和睡前血糖。護士應嚴格遵醫囑發放口服降糖藥物或皮下注射胰島素等護理活動,用藥期間應遵醫囑嚴密監測血糖和/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出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為制定和修訂綜合治療措施提供客觀依據,切實控制患者病情。
2.5眼科專科護理
為了解和掌握患者視網膜病變和機體功能是否出現異常變化,護士應遵醫囑協助患者做好眼科專門檢查和其他輔助檢查,以便采取適宜的治療和護理措施。為早期發現視網膜和其他部位病變,護士應遵醫囑協助患者定期做眼科專門檢查。檢查項目主要包括視力、眼壓測定,眼底檢查,必要時做眼底熒光造影檢查。根據檢查結果指導干預措施的早期實施,避免病情發展和進一步惡化。要講究用眼衛生。護士應告知糖尿病及其視網膜病變患者不得熬夜,近距離用眼時間不能過長,手臟不能揉眼,提倡一人一巾等關于眼科保健的基本措施。要戒煙。糖尿病患者吸煙會使體內血液循環中CO的含量提高,機體處于相對缺氧狀態,血小板發生凝集改變后會加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生、發展;視網膜已經發生病變者,病情可進一步惡化。視網膜出血的糖尿病患者的運動不得過于激烈,應盡可能減少頭部活動,遵醫囑適當臥床休息,避免病情發展。眼科就診適應癥和頻次。確診5年內或具有眼部異常癥狀的糖尿病病人必須到眼科就診,以后就診頻次為1次/年;單純或嚴重視網膜病變者,就診頻次增加為1次/3~6月;應密切觀察懷孕病人視網膜病變進程,觀察時機和頻次分別為孕前1次、孕后頻次為1次/3個月,產后頻次為1次/3~6個月。
3.1熱能攝入
應根據患者體質量、體力活動類型等實際條件,合理確定并控制糖尿病患者熱能的攝入量,使患者體態勻稱,保持理想體質量,這是預防和控制糖尿病的一個重要環節。
3.2三大營養素攝入
三大營養素攝入比例要適當。糖類應占總熱能55% ~65%,相當于主食250~400 g;為避免痛癥酸中毒的發生,數量不可過多或過少;進餐應選擇含糖指數較低的食物,油煎、油炸食品和脂類食品應禁食;限制飲酒。
3.3其他營養素的攝入
為預防和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應告知糖尿病患者多食用富含胡蘿卜、VC、VE、VB1、VB2等維生素和鈣、鉻、鋅、硒等礦物質的食物。為使患者具有飽腹感,并避免發生便秘,膳食纖維的供給應適量。
3.4提倡少量多餐
糖尿病及其視網膜病變患者餐次應控制在3~6次/d,因人而異。主食可用豆制品、雞蛋或乳制品替代,睡前加餐食物最好選擇牛奶。
3.5低血糖反應的護理
應教會患者及早識別低血糖反應。應告知患者攜帶一定含糖食物或飲料,以備發生低血糖反應時急用。必要時應及時就診,遵醫囑靜脈輸注葡萄糖溶液。
3.6適量有氧運動
應根據糖尿病及其視網膜病變患者的實際情況,合理確定運動量、運動形式和運動強度。散步、慢跑、做操、打太極拳、游泳、騎自行車、劃船等為常見有氧運動形式。
3.7血壓和情緒的控制
糖尿病患者及其情緒異常變化均可致血壓升高,進而可使眼底細小動脈出現痙攣、破裂、出血等病理改變。所以,護士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控制患者血壓在正常范圍內,穩定患者情緒,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活動。
4.1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護士要做好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病人及其家屬的健康教育,以此建立朋友式的護患關系。要舉辦疾病防治知識講座,增強戰勝疾病和治療的信心和勇氣,掌握自我保健技能,以良好的心態對待疾病。要做好醫務人員的糖尿病教育工作,建立良好的醫際關系,提高醫務人員的綜合防治水平,使患者得到積極治療和護理。
4.2飲食護理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治療的基礎
患者攝入能量要適宜,合理確定三大營養素的攝入比例和餐次,食物選擇講求多樣化,飲食習慣要養成良好的規律。應積極控制超重和肥胖患者的體質量在適宜范圍,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圍,保證機體代謝平衡,控制疾病病情,避免和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機會。
4.3強化藥物護理
護士要根據患者病情、各種降糖藥物和其他藥物的特點,協助患者選擇價廉、效果好且副作用小的個體化治療方案;要根據治療涉及的藥物,為患者及其家屬講解各種藥物的藥理作用、用法劑量、注意事項及其不良反應和處理方法;要發動家庭和社區資源,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患者要掌握低血糖的及早識別和預防處理措施,口袋里放置一定數量的含糖食物,切實避免藥物性低血糖反應的頻繁發生和加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病情。
4.4術后護理是保證手術效果的重要因素
手術成功與否與術后頭位和體位護理密切相關,早期正確的體位是手術成功的關鍵。術后單純型視網膜脫離患者的視網膜脫離區應處于最低位置;應將行玻璃體切割術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的視網膜置于高位,利用礁油或氣體浮力與表面張力,將裂孔堵塞,網膜下液擠出鋪平皺縮并平整視網膜,面部朝下的頭低位、坐位或半臥位和側臥位分別適用于后極部裂孔、上方裂孔和兩側裂孔,應保持12~16 h治療性體位。
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變的重要表現之一,視力水平往往隨著病情加重而逐漸下降。美國威斯康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研究表明,病程在15年以上,視網膜出現病變的1型糖尿病患者比例為97%,2型糖尿病患者的比例為55%。所以,患者應采取積極措施控制糖尿病,不能忽視眼部出現的輕微異常變化,重視原發病治療和早期眼科干預,避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生和發展。
[1]王東葉,王愛金,王瑛,等.糖尿病增殖性視網膜病變術后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4):271-272.
[2]戴彩云,周美英,彭沁波.社區護理對早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預后影響的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7):625-627.
[3]陳典翠,李儀靜.糖尿病患者視網膜病變檢查及護理干預措施[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22):198-199.
[4]張寶華,張群.糖尿病合并視網膜病變36例臨床護理體會[J].西部中醫藥,2011,24(10):97-98.
[5]張玉枝,王麗,曹莎.持續健康教育在糖尿病并發視網膜病變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4):406-409.
[6]蔣利慧,單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應用玻璃體切除術的護理[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5,21(2):152.
[7]張新.糖尿病合并視網膜病變的臨床護理體會的相關探討[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8):218.
R473
A
1672-4062(2016)05(b)-0183-02
王雪梅(1969.3-),女,吉林白城人,專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護理學。
(2016-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