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淑秋
(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江蘇淮安223003)
淮安地域文化融入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實踐探索——以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仲淑秋
(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江蘇淮安223003)
本文通過探索淮安地域文化的融入方式,讓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滿足實踐要求,適應市場變化形式,并以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為個例,開展針對性論述,提出新的融合措施,以期讓地域文化與專業實踐建設有機融合在一起。
地域文化;融入高職院校;專業建設;實踐探索
高等教育的現代化實現,不但要有現代化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更需有現代化的文化與之相適應。由于現代化文化的影響主要受到學校所在區域的地域文化影響,因此,高職院校在發展中如果讓地域文化與實踐教學相契合,是教學實踐活動的關鍵點,并對加快高等職業現代化教育進程有著積極推動。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在發展中秉承行業文化與地域文化兩者的融合,并探索出適應當前發展的校園文化融合新途徑,進而通過融合讓專業建設有新高度。
淮安地域是一個新興工業化城市,有著較好的產業基礎,加之自然資源豐富,歷經多年的發展已經擁有萬余家大中型企業。截止到2015年底的累計數據顯示,當前,進入園區的企業累計2300余家,其中外資企業有220家。這些企業的持續入住,對提高淮安工業水平有積極意義,不但能改善產業結構,更能讓淮安地域的經濟快速前行。
為適應當前的園區發展需求,就要求當地的教育環境和教育水平適應企業的發展要求,要求高等教育實現現代化不僅要有可計量的現代化指標,更需有相適宜的校園文化。基于此,高職院校在地域文化傳承方面有積極意義,并需在創新發展方面有新的突破,構建特色化的大學生文化對于高職院校的現代化進程以及專業實踐的探索意義非凡。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院校秉承大學文化和行業文化融合,探尋出新的發展模式,讓高等教育滿足市場需求。
(一)文化傳承中體現人文理念
若從本質考慮問題,職業教育與學術教育分屬于兩大不同體系,即為工作體系和學術體系。故此,可從文化載體和教育體系方面考慮問題,將其分類為技術文化和科學文化。目前,高職教育中的高等性和職業性是決定高職院校大學文化內涵的關鍵要素。
基于此,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立足區域經濟開設教學活動,在理清行業動態、了解市場變化規律的前提下,契合市場的發展需求。在課程設置方面開展針對性的課程,并以“π”型學生素質為主要的教學切入點,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并結合當前的社會崗位需求,努力提升學生的人文以及科學素養。學院為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應分別考察學生的專業能力和拓展能力這兩大主線,且要求這兩大模塊占比為50%,即專業素養方面主要考慮學生日常教學和實習等相關學習狀況,但拓展素養模塊主要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并要求存有完整的系統方案,對學生開展量化考評和過程性考評,通過各類考評模式,讓學生進行過程化學習,而不是結果學習,對學生的全面素養提升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融合地域文化進行服務引領
特定的自然環境會形成特定的大學文化,學生文化的形成是與自然和社會環境有著密切關系的。其中,高職院校中的地方院校能從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地理環境為切入點,在尋求獨特資源優勢的前提下,把握好區域文化的特色,這也是讓高職文化不斷成長的核心與關鍵。
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處于淮安地域,淮安是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周恩來總理的家鄉,有著較多的歷史名人,所以沉積了較多的地域文化,并且有著大運河文化的影響,而運河在航運中包容并濟的理念和思想,造就了淮安文化的多元化。如《西游記》塑造的創新和靈動、周恩來總理的愛國之心和韓信的感恩思想在此體現得較為強烈,這些較為獨特的地域文化是高職院校文化形成的基礎,并能為此提供諸多的拓展空間。學院為讓校園文化和地域文化相互融匯,通過開設論壇和社會教育等活動,服務區域建設。學院為讓區域文化產業建設得到切實的保障,就應建立區域文化的系統研究平臺,不斷地提升文化實力,并讓學院成為區域的先進示范場所。學院也需不斷地跟進當前地域文化建設狀況,讓文化在流變中有新的發展,并結合地方文化特色、文化理念,把握好文化動向和文化類型,根據學院的情況將地域文化引入到校園文化中。
(三)融合中彰顯文化特色
高職院校主要將職業性看成是教學活動的關鍵,因而在校園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建設理念中,不但需適應時代的文化發展要求,也需滿足大學文化的推進,更應有著較為突出的特色文化體現,讓行業與企業文化進行深度融合,這樣才能讓實踐教學更貼合市場需求,滿足市場發展。
江蘇食品藥品職業學院要強化文化建設的內涵,就要將大食品文化看成是學院文化建設的內核,讓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兩者共融、共生。為讓學生有更好的行業接觸機會,學院與江蘇省餐飲行業聯合辦學,并為學生創設各類企業經營和管理的實習崗位,讓學生提前接觸社會和接觸本專業,對行業內的很多細節有初步了解,并結合實習內容,回歸書本和課堂,讓學生的理論和實際相互融合,實現產業和產業鏈條之間的無縫對接,進而形成鮮明行業、企業文化。具化到課堂設置上,就應以工學結合為準入要點,并且在培養學生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方面起主導作用,根據校企合作的理念,讓思路設計呈現出動態化的人才培養方案,并根據專業的特點和不同之處,讓企業生產滿足其需求,融合通用職業素養和職業崗位需求,以期滿足實踐和教學活動。
(一)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
企業為提升人員素質,可以與學校聯合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需在相關專業中的大二學生中,選擇部分學員組建訂單班級,并不定期地委派技術骨干人員來校任教,宣講企業的文化和相關專業知識,讓學生對企業有初步了解,并在畢業后留用優秀的學員,學生對該模式也很認同,且能通過該模式推助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該模式推行中,主要的人才培養模式先由企業提出,學校主要承擔訓練部分的階段性任務。
(二)候鳥式實訓基地建設
學校與企業建立相關的協議,企業根據協議要求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崗位機會,學??梢詫嵙晻r間安排到課時計劃中,在完成理論課程學習后,安排學生去實際的工作場所進行崗位實習,學生可以在干中學,也可以在學中干,對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有積極影響,學生也能將學習到的理論知識迅速地轉化到實際生產應用中,可謂一舉兩得。該教學模式是現在各大職業院校的主要合作模式。
“候鳥式”培養模式的優勢在于時間段相對靈活,并且培養時間可以長,也可以短,有較大的靈便性。學生在三年多的學習過程中,能根據自身狀況做靈活調整。
(一)政府引導
政府在教育活動中參與全面和終身教育體系,這就為企業的合作搭建起橋梁,并且也能推進企業主動地介入到職業教育中,是實現企業實踐探索的關鍵要素。
在政府參與中,可以設計的細節包括與政府的組織和資源的合理化利用,政府結合需求將職業教育和當地的地域文化和發展融合在一起,聯合當地優勢企業,進行資源整合??梢愿鶕壳暗牡赜蚪洕l展需求,從鋼化、食品和電子等方面考慮問題,將這幾大產業看成是特色化產業,抓住大型龍頭企業和對地方經濟影響較大的企業進行試點運營,并將地方企業的發展方向設定為高職院校的培養方向,讓高職院校循序漸進地發展下去。
例如,在合作中可以讓淮安市的開發區政府出面,確定大型的對口合作企業并且對這些企業進行重點專業建設,讓企業和高職院校之間形成互動雙選機制,制定專業化的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進度,這樣開展企業的教學才能更為科學和高效。并在研究中重新建設專業化課程,由于現在很多教材嚴重脫離生產,教學的內容和教學形式都很陳舊,因而需要校企配合,整合各方資源,協調各類問題。對于雙方合作意向良好的企業,政府可以先進行前期引導,支付部分合作資金,并結合文化滲透的需求,做好前期的文化宣傳。院校在發展中因適應封閉教學模式,而對于這類新的教學模式有排斥心理,故此,需要結合實際狀況開展針對性措施引導學校做好相關的工作,讓學校先建立實訓基地,這樣可以讓企業在建設初期做好培訓,便于學生快速地過渡到實訓活動中,并在此期間探索引廠進校的教學新模式。
(二)學校主動尋求企業合作
高職院校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主體,在發展中需將人才優勢體現出來,并主動地尋求多方合作,這才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動力之一。教學活動中,需要保障教學質量,還應讓學校主動地走出去,了解行業和市場變化發展規律,杜絕“閉門造車”的教學行為,可以多向企業尋求特色化的教育理念,并經常邀請企業的領導來學校參觀,了解學校在發展中可能面臨的各類問題,借此展示人才培養方面的成果以及技術實力,并力爭提升合作的質量和效率。
校企合作關系比較密切的學校,教師和企業之間的關系也極為密切,并且彼此之間的合作領域也十分寬廣。學校能主動地和企業互動,為企業提供便利的服務項目,并根據企業的需求,培養企業目前所需人才,在人才培養方面針對性較好。企業技術人員結合當前教學狀況和存有的問題,修訂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模式,解決企業用工問題,并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進程,使教學活動科學、合理,學生能真正地將所學知識學以致用,滿足校企雙贏的局面。
高職院校的發展,需要鑲嵌在國家和地方經濟的歷史發展境遇中,并受制于時代發展。地域文化在變遷中受到歷史、文化、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并基于此作出適度調整。故此,高職院校在發展中也要結合文化建設的路徑,讓高職建設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并更具科學性和合理性,目的是讓地域文化滿足專業實踐要求,推促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進而加速高?,F代化進程。
[1]王彬.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職能的實現路徑——以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4(8):34-37.
[2]李樂霞.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建設的瓶頸及突破——以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2):56-57.
[3]張玲,侯煒征.高職院校傳承和弘揚地域文化的系統設計與研究[J].職教論壇,2016(2):56-57.
[4]吳芳.地域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的實現途徑——以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語文天地(高教·理論),2013(2):56-57.
G718.5
A
1673-0046(2016)10-0001-03
本文為“2015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整合地方文化資源,彰顯校園文化個性——以淮安某高校為例》(2015SJD712)”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