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龍,楊陽
(西南科技大學,四川綿陽621000)
機制與評價:加強高校傳統美德教育的核心要素
李克龍,楊陽
(西南科技大學,四川綿陽621000)
中華傳統美德作為中華民族的靈魂,民族精神之所在,其精髓不僅有助于提高大學生自身道德修養,也有助于弘揚和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高校加強傳統美德方面的教育勢在必行。教學機制與評價機制是高校傳統美德教育的核心要素。高等學校應從加強對傳統美德教育的組織領導,完善傳統美德教育的評價和督導機制,以及加強傳統美德教育的教學研究等方面著手,確保傳統美德教育在高校能夠落實、落細、落小。
高校傳統美德教育;機制;評價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對中華傳統美德的培育,多次提出要繼承和弘揚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的傳統美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國傳統美德。
(一)有利于確立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反映了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了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同時,它源自于傳統文化,既是對傳統的繼承,又是對歷史的超越。作為傳統文化精華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可以為核心價值觀提供充足的養分。傳統美德中愛國愛民、誠實守信、見利思義、勤勞節儉、自強不息、篤實寬厚等內容與當今的社會主義核心觀所倡導的中華民族應具有的優秀品格是一脈相承的,所以說核心價值觀是植根于傳統美德的土壤中。通過傳統美德教育,能使道德價值觀、道德理想、道德信念、道德規范等逐漸深入人心,在社會上形成良好的風氣習慣,從而在主觀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高度認同感,并自覺地外化于行,這是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目的之所在。
(二)有利于推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
人們優良美好的道德修養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各種既定環境中,通過自身社會生活的實踐,在個人的自覺鍛煉中逐漸形成的。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這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道德源自于傳統美德。如今社會上的不道德現象常有發生,利益至上的私欲、極端的享樂主義、分配不公導致的關系不和諧、利益驅動的負面影響等等,使人們變得淡漠,沒有人情味。在這種背景下,傳統美德中所倡導的謙和好禮、先義后利思想,能夠消除競爭給人們帶來的緊張情緒,克服消極思想的影響,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政治穩定,提高公民道德修養,對增強民族凝聚力有著十分重大的作用。
(三)有利于提高大學生道德修養
進入大學后,大學生會快速成長,脫離來自家庭的保護和培養,他們的年齡不斷增長,思想和行為也會發生極大的變化。如果此時學生的思想受到正確的思想意識支配,其行為活動會對自己產生積極作用;反之,則起阻礙作用。因此,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必須形成一系列合理的道德行為準則,才能與周圍的人融洽地交往。傳統美德中有許多優秀的理想人格,這些為人處世的行為準則能夠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修養,養成良好的道德人格。傳統美德教育不僅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大學生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的重要方法,傳統美德教育觀念中有許多有益的教學方式和途徑,都能為高校提供經驗和借鑒。高校加強傳統美德教育,不僅是時代的要求,也是高校人才成長的要求,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措施。
學校作為傳統美德教育的主要環境,教育機制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教育機制包括了動力機制、教學機制、評價機制等多個方面,而其中至關重要的就是教學機制和評價機制。
(一)教學機制
第一,關于傳統美德教育的教學內容??v觀如今的高校德育,我們能夠看到高校普遍都很重視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德育內容大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等理論知識,德育的教學內容偏重政治的痕跡比較明顯。第二,關于傳統美德教育的教學形式。一般來說,大部分學校都是通過組織學生觀看愛國題材的電影、展示傳統道德方面的圖片、制作宣傳標語、建立讀書會等形式來進行傳統美德教育。這些教學形式太過單一,不能完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感興趣的同學會主動參加,不感興趣的同學視若無睹,這樣的教學效果并不能達到傳統美德教育的目標。第三,關于傳統美德教育的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是教育的實施者,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學生作為受教育者一般處于被動位置,基本上是聆聽者,教師講授的知識學生全盤接受,師生之間不能產生積極的互動,無法實現互為主體、互相交流、互相碰撞的過程。如此容易產生教師權威主義,導致學生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缺乏對傳統美德教育的反思與批判,學生也無法深刻理解傳統美德教育的內涵和實質,更將無法領悟到傳統美德的精髓。
(二)評價機制
評價機制是傳統美德教育過程的一個基本環節,傳統美德教育活動是根據一定時期的教育總任務,確定傳統美德教育目標,選擇教育內容和方法最終實施教育的過程。從目前高校的情況來看,學校在開展傳統美德教育活動的工作中,更多關注的是活動的前期宣傳達到的效果以及活動內容本身,而不是活動結束后對活動的后期效果評價,這使得傳統美德教育活動變成一項單純的宣傳活動,并不能對學生產生更加深刻的教育意義。對于高校來講,如果能夠做好傳統美德教育的評價工作,通過建立一套完整的評價體系,就能夠幫助傳統美德教育者客觀地估價自己的工作,正確認識工作中的不足,認真尋找原因,總結經驗,奮起直追,而不僅僅是為了應付國家相關文件的要求和指示,這樣廣大傳統美德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也將會進一步得到發揮。我們知道,高校的教學培養方案中對每位學生的課時學習都有一定的考核標準,但對于傳統美德方面卻沒有評價體系,如果缺少科學的評價,傳統美德教育體系也就不完備了。因此,在高校中建立針對性、實效性、科學化的傳統美德教育評價機制,是一項具有現實意義且十分迫切的任務。
(一)增強高校的組織執行力
從目前來看,我國高校一般更加重視理工科方面的研究成果,對自然科學類的學科投入也更多,對人文學科的投入相對較少,尤其是對傳統美德方面的關注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為了加強高校傳統美德教育,學校必須組建相關領導機構,建設一支分工明確,從上到下職責分明,能高效執行各項制度的強大的工作隊伍,同時加強完善傳統美德教育方面的規章制度,為其傳統美德教育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各級黨委、教育工作部門要與其他宣傳、文化、媒體等相關單位形成教育合力,建立統一領導,各工作單位互相配合鼓勵、各負其職,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氛圍,把順利開展高校傳統美德教育的工作當作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教育部率先統籌規劃,組織一批專家研究傳統美德教育課程、教材等,明確傳統美德教育的具體任務、實施措施,并完善相關政策,充分發揮民間力量和市場力量,引導他們用多種方式、途徑增加傳統美德教育的投入。
(二)建立并完善評價與督導機制
積極而正確地開展傳統美德教育的評價工作,對傳統美德教育的過程和效果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作出定性定量的評價。研究制定傳統美德教育效果的評價標準,這個標準主要是評價教育效果是否幫助學生自覺地踐行傳統美德,是否提高了自身的道德修養和認知能力。但是,傳統美德教育的評價標準具有相對性,不同條件的單位或人經過教育的作用,在效果上必然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差異,因此,評價的具體標準也不是整齊劃一的,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根據不同對象的具體情況,從他們原有的道德基礎和水平出發,來科學地確立評價標準。
高校要將傳統美德教育納入課程實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導范圍,定期或者不定期地開展教學評估和督導工作,同時健全規章制度,在學校內制定與本校師生情況相符合的教學任務目標,讓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提高教學質量,為學生在期末綜合測評考核中增設傳統美德方面的目標任務。
(三)要進一步完善教學研究機制
學校要成立專項研究基金,鼓勵教師對傳統美德知識的創新與普及,同時學校要確保對專項基金的投入,把對傳統美德的研究工作與自然學科的科研工作一視同仁,提高傳統美德教育教師的地位,為教師工作激發動力。深入開展傳統美德方面相關工作的教學研究,要形成研究體系,建立研究制度,利用學校自身學科優勢建立研究基地,注入科研力量,為傳統美德教學探尋理論支撐和學理研究??梢越M織多個地區、多個學校共同組建專門力量,建設傳統美德教育研究機構,幫助學校和教師解決重點、難點,并提供專業的指導和服務。組織知名專家修訂傳統美德教材,編寫中華傳統美德讀本,鼓勵有條件的省市編寫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美德普及讀物。
傳統美德教育是一項長期性、復雜性、經常性的工作,這也是我國當前社會在新形勢下的客觀要求和高校自身發展的迫切需求。高校加強傳統美德教育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擔負著重要責任,是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保證。要做好這項工作,就必須建立和健全各項組織保證體系,希望傳統美德教育在高校能夠落實、落細、落小,從機制體制的建立與完善入手,確保該項工作扎實推進。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5-01-19.
[2]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N].人民日報,2014-04-01.
[3]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3-12-24.
[4]沈壯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視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羅國杰.中國傳統道德(重排本)[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6]陳桂蓉.中國傳統道德概論(修訂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7]張澍軍.德育哲學引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8]趙志毅.當代中國德育熱點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陳桂蓉.轉型期道德典范效應常態化的思索:依據與路徑[J].思想教育研究,2013(9).
[10]李衛紅.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創新論壇上的講話[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11).
G641
A
1673-0046(2016)10-0067-02
本文系“四川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研究中心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SCQSN2014B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