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美
(泰州職業技術學院,江蘇泰州225300)
優化高校學生工作事務育人效益的思考——以學校搬遷為契機,打造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新局面
李健美
(泰州職業技術學院,江蘇泰州225300)
高校學生工作事務是高校運行的重要內容,高校學生事務工作人員面對高校辦學空間的變化、辦學條件的優化,借助“搬家”,以“家文化”為切入點,優化學生管理制度流程,創新學生管理教育實踐,打造新校區的特色校園文化,實現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努力形成高校資源建設與人才培養之間的良性循環。
高校學生工作事務;家文化;實踐創新;校園文化
隨著高校辦學空間的拓展,辦學條件的優化,目前高校建設與發展的關鍵是師生共襄發展的問題。高校學生工作事務作為高校運行的重要事務內容之一,如何依托已達到一定先進水平的硬件和軟件設施,強化師生員工的內在發展,將優質資源與人才培養的社會實際需要接軌,避免簡單的錢和物的投入,順利擺脫困擾高校發展的瓶頸,以培養為社會之需的人才“潤澤”學校,為高校發展發揮可持續的造血功效,需要解決理念和實踐的創新。
環境的變化必然會帶來一系列新的問題和新的機遇,應借助“搬家”,重新審視和改變學生工作事務的質量和效率。“家文化”的引入則是一個較好的切入點。以“家文化”作為學生工作事務的著力點,讓學生產生“學校就是家”的心理認同,這需要新校區在“硬件”、“軟件”得到改善和提高的情況下,引導師生加強“心件”建設。
“心件”是一種職業的心態、行為習慣和思維模式。新建校區一般“硬件”設施先進、“軟件”條件優質。先進的硬件和軟件,終究人是執行落實者,運作如何,工作效果會大相徑庭,差別在于“心件”建設,即是否堅持初心、始終用心。校區的搬遷,師生面臨學習工作生活的重新適應。適應時間長短和適應狀況好壞,直接關系到師生是積極主動地投入還是消極被動地敷衍于新校區的工作和學習。因此,新校區在完善了“硬件”和“軟件”建設后,不能沾沾自喜,應該更加重視“心件”建設。
加強“心件”建設,“家文化”是較好的突破口。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家”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借助學校“搬家”,弘揚和發展“家文化”,將其和學生工作事務高度融合,是在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的一個有益嘗試。結合學生工作事務的“家文化”,其倡導的內容主要包括尊崇自我,倡導互助,勇于創新,貴在堅持。尊崇自我就是正確面對自我,在警醒與醒悟中揚長避短,其可貴在于不斷成長及成熟,漠視自我、缺失個性終將平庸無為;關注自我是為了找尋各自特點,認識彼此之差異性,在互相給予中齊心合力實現富有成效的合作,各自為戰則會人心渙散。勇于創新會使個人、集體不斷獲得領先的機會,其價值是增長“價值”,固步自封、墨守成規則會失去存在的價值;堅持的意義在于簡單的事情天天堅持做下去就會造就一個不簡單的人,非凡成就的取得一定具有非同一般的堅持精神,意志脆弱,沒有持之以恒的堅持精神定會半途而廢。
和諧與制約是“家文化”重要的內容。學生工作事務中對“和諧”詮釋,表現為充分尊重師生員工的發展,發揮師生員工的特長,使和諧的意義轉化為師生的積極主動。但和諧不是毫無原則和限制的尊重和認同,要有制度作為約束,尤其是高校學生教育管理,不同的制度對師生的和諧與制約產生迥然不同的影響。
入駐新校區,校區面積更大,學生學習、生活場所距離拉大,在生源減少的背景下,學生管理人員的數量受師生比制約,不會過多增加人員。如果按照原先的網狀樹型組織機構來進行學生事務流程,其工作效率低下的不足將會產生放大效應,如不進行優化設計,人力不足的弱勢會使學校整個工作力難從心。
利用信息化系統,優化學生事務工作議事平臺,完善多頭管理間的溝通機制。新型學生事務管理組織機構呈單一型,具有扁平型組織的特點。學生事務機構設置在校一級,內設若干工作組,負責學生除學業以外的所有事務,對上向分管的校級領導負責,對下直接面對學生社團和學生個人開展工作。在信息化網絡技術和導師制度的支撐下,也解決了學生事務工作滲透到學校各機構、各層級,交叉管理,整體把握學生行為動態不足的問題。以學生為中心的信息服務平臺,便于學生事務工作者通過平臺綜合數據研判學生,用更多的時間來思考、關注學生個體的發展。
隨著教育理念的發展,學生事務的工作理念發生很大變化。當前的學生事務強調服務意識,重視學生自主管理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從“管教”向“服務”轉變,從“服務”向“共建”轉變,教師和學生是學校的雙主體。理念的轉變應帶來相應的改變。
一是設立現實或虛擬的一站式學生服務臺。前期可以在教學區、公寓區設置實體的學生服務臺,后期借助信息化技術,逐步變為虛擬的學生服務臺。
二是將學生事務工作按工作屬性、內容進行分級,便于分級分工管理,難度越大,等級越高。不同屬性和內容的學生事務,逐級交由學生、班主任、輔導員、學工書記、學工處處理。
三是以新校區建設為契機,構建科學實用的心育場地,全方位服務學生的身心健康。借鑒心理健康教育的先進理念和方法,結合醫學院的相關專業實訓基地及學院的體育場館建設,打造身心康復實訓室,將康復、護理、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整合,為學生構建一個身心調節與放松、專業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心理健康實訓基地;讓全院的師生通過實際的參與和體驗,了解自身的身心健康狀況,并通過言傳身教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類身心健康教育活動。同時,做實四級心理健康教育網絡,以學生為中心,全方位為學生心靈健康成長服務。四級心理健康教育網絡指:院心育中心——分院心理健康工作領導小組(分院心理輔導員)——班級心理委員——宿舍長四級心理危機預防體系。該體系著力解決分院心理輔導員業務能力提升、班級心理委員和宿舍長培訓常態化、二級心理健康協會活動組織有效化等日益凸顯的問題。通過舉辦培訓班、研討會、心理咨詢師考證等舉措,幫助一線輔導員掌握心理健康工作技能,逐步提升我院專兼職教師的專業化水準。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和舉辦四季心理健康教育周等活動,增強學生自我保健意識和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學生骨干危機預防意識與能力。
四是加大學生自主管理意識和能力的培養。隨著新校區的搬遷,新時期、新環境下的學生管理模式的調整是學生管理工作中需要認真思考、嚴肅面對的問題,學生事務管理部門應該做出及時的回應,加強學生自主管理教育成為解決和適應新時期新環境下學生管理的重要內容,即突出學生在學校事務中的作用,發揮其自主管理的價值。要做到這一點,首先關心并幫助調整的是學生的心態。為此,可在學院心育中心組建學生同輩心理輔導小組,利用新校區良好的實訓場地將心理沙盤室、心理放松室、心理宣泄室和心理閱覽室的功能最大化,并利用學院成長協會及分院心理健康協會開展晚間心理熱線服務,以不斷適應新校區學生自我管理的需求。一些常規化的學生事務,如前述的初級學生事務工作可設置學生輔助崗,讓學生參與到學校常規事務管理中,引導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校園文化一般包含了校園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豐富深厚、個性鮮明的校園文化是師生凝聚力、向心力的源泉,是認同感和歸宿感的重要載體,以新校區建設為契機,在“家文化”理念引導下,打造新校區的特色校園文化。
物質文化建設上,注意校舍整體規劃、校園美化、環境綠化三者的融合,做到色彩結構變化切合、功能實用集中、信息窗口展示豐富。精神文化建設上,一方面做好學校傳統精神文化的傳承,另一方面結合專業和新校區特色,如新校區坐落于醫藥城,學校醫學院是學校最有特色的分院之一,醫者仁心就是一個恰應現實的主題。制度文化建設上,可以與“家文化”對應。“校風”對應著“家風”文化,“校規”對應著“家規”文化,“校友”對應著“家譜”文化,等等。用“家文化”來引領,學生作為家庭的成員參與“校風”、“校規”的建設,更有利于學生去接受學校制度建設。特別是校友工作,這部分群體不僅在學校學習生活過,更重要的是他們對于母校懷有深厚的情誼,對師長懷有崇高的敬意,畢業后對于母校的感情更深、更親,積極做好與校友的溝通交流,以此為平臺,建立一種學校依托校友、校友支持學校的局面。
新的實際需要新的融合,師生盡快適應,以一個更好的心態去共同建設新校區,使新校區成為氛圍和諧、心情愉悅、學業有成、事業向上的新環境。
營造和諧的氛圍。學生事務工作人員要樹立職業服務意識和職業榮譽意識,讓愛成為教師素質之魂,從心底里親近學生、愛護他們;以愛育愛,教會學生與人和諧相處、懂得感恩,彼此關愛和溫暖,使學生產生對學校的歸宿感,使之產生“家”的氣氛。
洋溢愉悅舒適的心情。學校教育的目標是人身心和諧的發展,而這種教育依靠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非強制的口頭說教和紀律約束。教師契合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以強大的正向感染力感染學生;學生在放松、愉悅、自由的氛圍中獲取知識,領會做人的真諦,充滿自信與活力,健康快樂地成長。
[1]李健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師德建設略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12):74.
G45
A
1673-0046(2016)10-0086-02
江蘇省高校哲社基金項目“基于學情分析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質量提升研究”(2015SJD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