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然然
(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廣東廣州510450)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中管理學知識的運用——從有效溝通的障礙與克服角度
顏然然
(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廣東廣州510450)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設立,旨在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強自我修養,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在授課過程中,如何把教材的知識體系通過有效途徑傳達到學生,內化為學生行動的源動力,是思政課教師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本文運用管理學的相關知識,梳理出理論知識體系轉化為主體行為體系過程中出現的溝通障礙并找到克服辦法,將為上述問題提供一條新的解決途徑。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管理學;溝通;障礙
在高校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系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有其獨特的地位與作用,課程重在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強自我修養,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課程的實效性并非僅僅體現在學生有正確的道德、法律認知,更在于能依據這種認知做出正確的行為。在教材理論體系轉化為主體行為體系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效果影響著轉化效果。在《基礎》課教學過程中,運用管理學的相關知識,將有助于找到溝通中出現的障礙并予以克服。
管理學中“溝通”的定義一般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交流并理解信息的過程,其目的是為了激勵或者影響他人的行為。我們可以把《基礎》課教學中教師、課堂、學生、課外之間的聯系歸納為一種信息的溝通,即基礎課教師作為信息的發送者,將教材中的理論知識體系通過整合、梳理、編碼為某種易于傳遞的形式,通過課堂授課、課外實踐、布置作業等通道,傳達給信息接受者——學生,被學生接受理解后,反饋到發送者的老師那里。信息的溝通不是教師單向度地去傳遞信息讓學生接受,而是師生充分互動、交流想法、達成共識的過程。
《基礎》課教學中的理想溝通應該是這樣的:在師生雙方就教材理論知識體系進行交流時,教師能夠發現學生所處的環境、地位、已有的知識,并根據這些因素來調整自己的授課方式方法。學生能夠主動對接受到的教材理論體系的信息進行解釋,并據此來調節自己的言行,將其對信息的理解反饋到教師那里,獲得核實或修改。但在《基礎》課教學實踐中,經常有各種各樣的障礙影響到溝通的有效進行,阻礙了教材理論知識體系向主體行為體系的轉化。
(一)教學障礙
1.地位差異。學生在和教師就教材知識進行交流時,往往會把自己放在較低的平臺,對教師有敬畏感,不愿或不敢把自己的理解傳遞給教師,擔心受到批評。教師往往會把自己當作真理的化身,沒有重視學生的這種反應,結果課堂互動成了走過場。典型表現就是教師提出問題后,發現無人回答只好自問自答以避免冷場,或是默許了學生照本宣科地回答,或是對不符合所謂“標準答案”的學生進行簡單粗暴的批評,而不做分析。這樣,雙方地位的差異導致溝通陷入困境。
2.缺乏溝通渠道。教師與學生之間沒有建立起有效的溝通渠道。這種溝通渠道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正式的溝通渠道如課堂互動、布置作業、課外實踐考察,非正式的渠道如師生利用電話、網絡等電子媒介溝通、師生間的課外活動交往等途徑。缺乏有效的溝通渠道,教師上完課就走人,學生下課就失聯,極大影響了溝通的有效性。
(二)個體障礙
1.選擇性知覺。教師總是習慣性地根據自己的興趣、背景、經驗、稟賦、愿望及態度對教材中的理論知識信息進行編碼。例如在案例教學法中,教師列舉的往往是自己感興趣的事例,學生關注的往往是教師講的某個笑話,記住的僅僅是教師舉的“這個事例”,缺乏對事例或笑話背后蘊含知識的理解,也即選擇性注意、選擇性扭曲、選擇性記憶。師生雙方只記憶經過自己的選擇愿意記憶的信息,就容易產生溝通障礙。
2.信息操控。溝通的一方故意操縱信息,使其對自己有利。例如學生在和教師交流時,告訴教師的是教師想聽到的信息,而不是自己真實想法或做法的表達。這種做法或是因為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書本內容不同而不敢講,或是因為擔心被老師批評而不敢講,或是長期應試教育引起的慣性思維而不會獨立思考。教師也很容易相信自己獲得的學生的反饋信息是真實的,導致信息失真,影響溝通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3.語言、非語言的表達能力。在《基礎》課教學過程中,語言表達能力至關重要。教師作為信息的發送者,如果不能清晰地把教材理論知識表達出來,學生作為信息接受者,不能準確地把自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解釋出來,溝通就無法有效進行。另外,非語言溝通能力也很重要,講課是一門藝術,恰到好處的表情、動作、語調對于師生的溝通起著錦上添花的效果。
4.教師的人格魅力與信譽。學生對教師的信任程度、教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的影響程度,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基礎》課教學溝通效果的實現,這直接關系到學生信或不信教材所寫、教師所講的內容。學生信任教師,那么,溝通就會輕松、順暢;假如教師能力差,不被學生認可,學生就會對教師所講持懷疑態度,導致教材理論知識向學生主體行為轉化的中斷。
《基礎》課教師可以通過改進教學行動以改善、促進積極有效的溝通,也可以通過提升個人教學技能來克服溝通障礙。
(一)改進教學行動
1.營造坦誠和信任的教學氛圍。營造出平等、公正、信任的教學氛圍,可以鼓勵學生把他們的真實想法和教師進行溝通。學生不必顧慮如果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行為和書本上的不一樣或和老師期待獲得的信息不一樣時會帶來怎樣的負面影響。教師在接收到的反饋信息不是自己想得到的信息的時候,既不能匆匆走過場,更不能簡單粗暴地打斷學生的表達,要鼓勵學生說出他們對教材理論知識的真實理解,進而在了解學生真實想法的基礎上找原因,有針對性地予以解決。
2.多元溝通渠道并舉。一是教師要設計、開發好每一堂《基礎》課,利用好正式的溝通渠道,使得課堂互動能夠“動”得起來,課外實踐能夠“踐”得起來,布置作業能夠“作”得起來。內容上對學生有啟發、有吸引力,形式上活潑多樣、動而不亂。二是師生間要積極利用非正式渠道。在電子媒介日益發達的今天,可以營造微博互粉、微信互曬等溝通渠道,也可以在課下通過師生共同參與校園文化活動,加深感情的交流與理解。
(二)提升個人技能
1.備課要到位。每次上課之前,《基礎》課教師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首先,要對所講的理論知識進行系統而深刻的分析,要有清晰的授課思路、溝通思路。其次,要掌握整個教學環境和學生個人情況。教師所選取的事例、提問的問題等,既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的實際,又要有時代性、普遍性,是一段時間內社會或學校的熱點話題。
2.位置要擺正。《基礎》課教師在教學溝通中,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學生需要了解什么,再進行下一步的工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擺正位置,不能因自己是課堂的主導者而高高在上,以自我為中心。因此,教師應改變傳統的灌輸教育觀念,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接受興趣,有的放矢,變主導者為指引者,這種自我位置的轉變將有助于溝通有效性的增強。
3.心態要平和。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保持平和的心態,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尤其是在《基礎》課的授課中,學生的反饋信息或許和主流價值觀格格不入,或許異想天開地想當然、或許思考不足幼稚膚淺,或許會對教材中的理論提出質疑,甚至會當面反駁教師的觀點。因此,教師保持平和的心態,面對學生“離經叛道”的反饋信息不能激動,更不能火冒三丈“一棍子打死”,而要心平氣和講清楚自己的理由,再問清楚學生的理由?!痘A》課要講“修養”,這樣就能將溝通過程持續深入進行下去。
4.編碼要藝術?!痘A》課要傳遞的信息是教材中的理論知識,編碼就是要把這些理論知識轉化為語言、視頻、PPT、教案等形式,而這些形式應該能夠讓學生愿意聽、聽得懂、懂得做。在這個過程中,一是要簡明無歧義,無論是語言的設計或是PPT的制作,或是視頻等資料的選擇要主題鮮明、言簡意賅,不拖泥帶水,語音語調富有詩意,讓學生感覺上課至少是一種語言的享受。二是學會用學生的話語體系說話,貼近溝通對象所熟悉的世界。例如在講授理想、人生價值的時候,選用學生喜歡的《海賊王》《灌籃高手》等動畫片中的片段來說明,效果普遍好于學生從小到大聽過無數遍的愛迪生發明電燈、居里夫人發現鐳等事例。
5.人格要彰顯。對于《基礎》課教學中的信息溝通來說,最具說服力、能強烈證實或證偽的不是教師的言詞,而是教師的行動。對《基礎》課乃至思政課教師而言,工作中做到言行一致,生活中做到表里如一,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同學,不擺架子、平易近人,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知識面廣、眼界高遠,知識結構有體系不單一,講課有自己的風格,這些將更有利于信息的溝通。
《基礎》課教師除了要講“理”,還要講“實”?!袄怼奔蠢碚?,“實”即實踐。可以說,《基礎》課的教材理論與學生的行為實踐聯系是最為直接的。在把教材理論知識體系向學生主體行為體系轉化的過程中,《基礎》課教師博采眾長,把管理學的知識運用到本課程的教學中,拓寬了教學思路,豐富了教學方法,開辟了《基礎》課教學、實踐、研究的一條新路徑。
[1]樸春蓮.學生學習心理障礙及對策[J].學周刊,2015(4).
[2]舒露.論管理中有效溝通的重要性[J].中外企業家,2015(22).
[3]賈翠.思想政治教育的溝通障礙及對策探析[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8).
[4]王緒君.管理學基礎[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8.
G642
A
1673-0046(2016)10-0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