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皓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湖北武漢430074)
經濟新常態下職業教育的改革
范皓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湖北武漢430074)
當前,中國經濟改革發展處于“新常態”背景之下,我國經濟新常態的特征,主要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變,經濟結構也不斷升級優化發展,第三產業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主體,城鄉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小,由之前的要素驅動與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在這一背景下,職業教育的開展也迎來新的機遇與挑戰,本篇論文主要論述經濟新常態背景下關于職業教育的改革,以期能夠更快更好地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
經濟新常態;職業教育;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戰略后,現代職業教育肩負著重要的使命,旨在服務經濟轉型、結構調整、產業升級以及全面提升人力資本素質,且更好地適應經濟新常態的發展。職業教育重新進行戰略部署,認識和適應新常態,以保障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具有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技術人才。
(一)發展方式轉變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目前處于由經濟大國向強國邁進的時期。以往的中國制造向優質制造與精品制造的轉變,這種價值鏈與產業鏈的升級,使得職業教育中人才的培養向中高端轉變。對此,職業教育新常態需重視培養中高端技術應用型人才,重點培養技術,提升勞動者的綜合素質,提升他們創造勞動附加值的能力。
(二)經濟增長速度的調整
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所處的階段為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以及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我們在保證維持7%的中高速增速發展期中,還要加快進入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時期。新階段的發展迫切需要一批具有高創新能力的人才,因而就離不開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培養的一線技術人才服務生產,并將創新成果轉變為生產力。職業教育的新常態,就是在保持規模穩定發展的同時,將資源配置與工作重心向內涵建設方面轉變,通過深化教育改革不斷提升技術人才培養的質量。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
中國民生的根本就是人民就業。每年我國以超過2000萬人的速度增加勞動力,就業困難這一問題亟待解決。職業教育的發展,有利于就業矛盾的緩解,而且也是推動城鎮化建設的一個有效途徑。因而,職業教育的新常態,就是以服務發展與促進就業作為導向,提升青年的就業與創業能力,推動民生問題的改善,促進社會經濟實現公平發展。
(四)人力資源的綜合素質
雖然當前中國已是世界上教育體系規模最大的國家,但尚不是教育強國,也不是人力資源強國,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依然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由此,需要實現教育結構的合理化,以此促進人力資本的價值創造力的提升。所謂職業教育的新常態,就是以人力資本素質的培養與提升作為重點,積極開創和發展多種繼續教育,培養技術技能人才。
(五)資源配置方式
現代職業教育改革需要以市場機制為導向,由各界社會力量的參與來實現。為此,職業教育的新常態,就是不斷深化改革辦學體制與機制,調動各行各業參與的積極性,形成一種多元化的教育格局。
(六)推進依法治國建設
完善的法律體系,在職業教育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職業教育的新常態,要主動適應改革發展,以法律為引導,不斷推動和規范職業教育改革的開展和實施,確保其有法可依。
(一)落實教育的頂層設計和推動工作重點的轉型
當前,職業教育屬于一種教育類型,但是經濟新常態發展中,多數人將其當成一種低層次的教育。導致這一情況的原因,除了對經濟社會發展與教育改革創新的認識不到位,再就是因為職業教育尚未形成完善的培養體系和缺少吸引力。由此,落實職業教育的頂層設計,引導中等職業院校、高等職業院校以及應用技術大學等進行正確合理的定位,建立具有特色、系統的教育體制,以適應和滿足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
同時,推動工作重點的轉型,職業教育當前處于一個注重內涵與質量的新時期,由此引導學校將教學作為工作重點,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全面提升社會公德與職業道德,注重培養職業技能,在教學過程中加大實訓的比重,而實訓考核也要以育人為主要目的。
(二)健全和完善相關制度和建設現代治理體系
推進職業教育的制度與標準的建設屬于一個系統性的工程,因此要共同推進教育與產業政策的開展,推進教育與生產的銜接,使教育與勞動制度相匹配,教育與市場結合,最終取得具有實質性的進步。
建設現代治理體系,特別是政府在職業教育工作部門中所發揮的作用不能忽視,統籌職業教育工作。推進建設產教對話協作機制,不斷提升行業在職業教育中的指導作用。對此,相關企業還要積極開展校企合作模式,發揮其在職業教育中的主體作用。此外,職業院校還應當吸收相關企業人員組建學校理事會等機構,推動行業企業積極參與到學校治理與決策,促進學校教育鏈與市場產業鏈的融合,增強職業教育的實訓訓練,實現校企合作一體化建設。
(三)加強建設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和加大力度發展繼續教育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因為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例如缺少雙師型教師、教師結構不合理等現象尤為突出,因此,加快現代職業教育發展,還應道加強建設職業教育教師隊伍。一方面,要不斷完善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加強培訓體系建設,在挖掘內部具有潛力的教師完善培訓體系的同時,還可以從外部引進。例如通過校企合作,聘請技術經驗豐富的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由他們到校擔任專職或者兼職老師,為職業教育培養技術人才提供充足的保障。
同時,新常態下職業教育改革還應當積極發展繼續教育。在做好學歷教育的同時,還要重視面向人人、全社會,開展繼續教育,這也是未來職業教育發展的防線。經濟新常態下,職業院校的重要工作內容就是繼續教育,通過整合工作平臺與資源庫,不斷完善服務機制,培訓職工,滿足社會建設需求,實現社會成員的終身學習。
(四)完善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和強化政策督導與評估
關于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需要依托教育投入的重點,完善政府投入機制、社會多元投入機制,并建立與辦學規模、教育培養需求相適應的財政投入制度,鼓勵民間資本、各行各業的企業、社會投資,并制定相應的投資制度,落實職業院校的辦學標準,改善辦學條件,不斷健全和完善職業教育中的資助政策,實現公平教育,保障職業教育的順利發展。
強化相關政策的督導與評估,政府對發展職業教育肩負著重要的責任。因此,發揮政府對職業教育的督導作用,可以保證和促進職業教育的順利開展。此外,教育督導部門還要不斷改進和完善督導與評估方法,強化政府相關部門在職業教育中扮演的督導角色,對督導報告定期公布,并且制定和實施獎懲分明的考核制度,建立對企業、用人單位以及第三方機構評估的質量評價機制,不斷完善職業教育質量的評價體制。
(五)鼓勵地方先行先試和擴大對外交流與合作
當前中國國情復雜,極容易出現牽一發動全身的問題。因此經濟新常態下職業教育的改革,可以實施鼓勵地方先行先試,選擇部分地區、領域的高校作為教育改革試驗區或者試點單位,來推進教育改革,然后由此來推進現代職業教育聚焦發展,并為職業教育提供具體的實踐經驗。
同時,新常態下職業教育改革還要不斷擴大對外的交流與合作。堅持“請進來”與“走出去”,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不斷完善雙邊與多邊合作機制,通過多方對話與合作,吸收與引進國外先進的理念、模式與方法,形成規范的職業教育規律與職業教育標準。
[1]李玉靜.經濟“新常態”下的職業教育改革[J].職業技術教育,2014(5).
[2]莊西真.職業教育的新常態:從“做大”到“做精”[J].職教論壇,2014(31).
[3]姜大源.對職業教育新常態的寄語與期盼[J].教育與職業,2015(1).
[4]謝開明.新常態經濟形勢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困境及出路[J].山東青年,2014(12).
[5]李欣,朱旭.淺談對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考[J].神州, 2011(23).
G718
A
1673-0046(2016)10-01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