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俊發
傳承光大絢麗的絲路文化
文/丁俊發
絲綢之路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把古代社會下的物流推到了頂峰。絲綢之路分為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從西漢開始,繁榮于漢唐,結束于12世紀。陸上絲綢之路以西安為起點,南路到達印度,北路到達中亞各國,西路到達地中海與北非。海上絲綢之路起于秦漢,興于隋唐,盛于宋元,明初達到頂峰,明中葉因海禁而衰落。東洋航線到達朝鮮與日本,南洋航線到達東南亞各國,西洋航線到達南亞、阿拉伯和東非沿海各國。在打通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中,有國家的意志,有商人的參與,更有像張騫、鄭和這樣的功臣。
絲綢之路的興起有四個條件:一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從公元前1世紀到12世紀,中國的封建社會經濟繁榮,需要與外國進行商品交換與文化交流;二是商人的出現;三是貨幣成為交易媒介;四是交通工具的發展,特別是造船業。中國的絲綢之路對中國古代經濟與文化的發展,以及對周邊國家的經濟與文化的繁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絲綢之路是國家關系的社會政治,是商品交易的經濟活動,是不同民族海納百川的文化交融,所以絲綢之路留給后人的瑰寶之一是絲路文化。絲路文化可以用四句話來慨括:第一,絲路文化是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交融的橋梁。絲綢之路實現了中華民族同中亞、西亞、歐洲、非洲人民的友好往來,使古代中國、印度、希臘、羅馬四大文明古國在相互溝通的過程中得到更大的發展。第二,絲路文化是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交融的典范,是"金木水火土"的和諧。第三,絲路文化是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物質與非物質文化交融的價值體現,使它在時間與空間上從未間斷。第四,絲路文化是全人類開放包容的全球化理念的最早實踐。不分國家、民族、宗教、膚色,相互學習,共同發展。
絲綢之路與物流有何關系?可以這樣講,絲綢之路是人類古代史上最發達、最輝煌的國際物流現象,絲路文化也成了古代最燦爛的物流文化。絲綢之路實際上是一條物流通道,經過這條通道,實現了不同商品的貨暢其流。絲綢物流文化有三個特點:一、不同國家商品生產的差異化是絲路物流的前題;二、物流要素(道路、交通工具、貨幣、商人)的發展是絲路物流的保障;三、邊關的開放、文化的包融是絲綢物流的必備條件。從而形成了供方、需方、運作方的三足鼎立,也形成了絲綢物流全過程中價值理念、文化交融和合作共贏的模式。
2013年9月和10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和戰略構想,得到了國際社會的一致好評與廣泛響應。“一帶一路”沿線涵蓋了中亞、西亞、南亞、中東、中南亞、北非、東非、中東歐等區域的65個國家和地區,總人口44億,GDP規模達到21萬億美元,分別占世界的63%和29%,是世界跨度最長的經濟走廊。涵蓋了世界上經濟最具活力和最具潛力的地區。
提出與推進“一帶一路”并不是古代中國絲綢之路的復原,而是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信息化時代,經濟全球化進一步推進的新形勢下的新創造,它的意義,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但我認為最最重要、最最核心的,是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發展模式的改變,進而推進全球經濟發展模式的改變。這種模式就是全球供應鏈,包括國家供應鏈、產業供應鏈、城市供應鏈與企業供應鏈,通過市場化運作,實現國家、區域相互之間的資源優化配置,經濟要素的自由流動,優勢互補,提升每個國家的綜合國力與核心競爭力,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推進全球供應鏈,可以建立一種新型的國家關系,特別是經濟關系。隨著技術的進步,人類正在改變自己的歷史,正在改變經濟的發展方式,正在改變人類的生存方式,我們這一代人要為此而奮斗!
“一帶一路”如何實施?中國政府制定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提出了“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個重點;也講到了“五項共建原則”、“四大框架思路”、“雙邊多邊合作機制”等等。絲路文化將傳承并發楊光大,新的文化理念將成為一種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