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之泰
小議國際物流大通道
文/王之泰
長期以來,我們對物流的關注更多著眼于物流合理化,偏重于微觀運作層面的管理與技術問題,宏觀方面更多關注的是體制制度。國際物流大通道是世界經濟和社會領域發展的一個新動向,以前所末有的物流大通道形式溝通國際、溝通世界,需要引起物流界的重視。
國際物流大通道的名稱宏大,如何理解?這是跨越不同國家的物流平臺,支持系統的、遠程的、現代化裝備和方式的國際物流,特別是能夠順暢貫通國際、跨越國際的國際性的物流平臺系統。國際物流大通道不僅是通道長、大,而且內涵豐富、結構復雜,實際上不僅僅是一條通暢的道路,而且是功能完善齊備的物流平臺系統。這個物流平臺系統以運輸線為主體,因為是大跨越的,幾千、上萬公里,在建設上不可能一蹴而就,當然也和歷史上的“路”一樣,有一個逐漸形成、逐漸建設的漫長過程,許多配套會逐漸形成和完善才會最終成為現代化物流大通道。雖然在和平、發展時期,國際物流大通道需求巨大、發展潛力巨大,但是己經形成和完善的,卻為數不多,即便是現在可以稱之為物流大通道的也并非理想和完善。
我國的地理位置需要這種大通道以廣泛進行國際交往,這在過去難以做到,或許也是政治、制度因素之外封閉鎖國的原因之一。改革開放帶來了國際物流大通道,國際物流大通道也是促成改革開放的重要力量,所以對于我國尤為重要。
國際物流大通道建設受到了世界多個國家的關注,我國是特別重視的國家之一,多年的探索已經形成一定規模,已經在我國國家層面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成為我國物流戰略發展等方面的國策。已經進入議程、開始籌劃和建設的國際物流大通道,我國主要有兩條,大方向是一縱一橫:
縱向的國際物流大通道貫通南北:北起黑龍江、吉林,是我國最北部經濟較集中的地區,由此西向、南向,縱向貫通南北:一直到南端出海。這條物流大通道南端可以聯通中國與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印度、緬甸等國家,在東南亞地區己經形成的經濟走廊。這條物流大通道作用巨大,可以把我國東北地區、東部發達地區、南部發達地區實現物流聯結,進一步向南亞延伸、擴展,實現與東南亞、南亞地區的物流聯結。
橫向的國際物流大通道貫通東西:聯結亞洲、歐洲。因為這種大通道早己有之,主體在俄羅斯,一端是遠東太平洋另一端是歐洲黑海、波羅的海、大西洋,這條用得更多的名稱是西伯利亞大陸橋,所以主體在我國的這條新的國際物流大通道稱之為新亞歐大通道。和縱向的國際物流大通道不同在于,縱向的國際物流大通道北端為陸,南端達海;橫向的國際物流大通道東西皆可達海,實際上是跨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大陸橋。
新橫向的國際物流大通道己經于1990年貫通。東起我國連云港,經隴海鐵路到新疆,出阿拉山口,西至荷蘭鹿特丹。西端有很大的幅射能力,可幅射至西亞國家和波蘭、俄國、德國、荷蘭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線長度有10800公里,中國境內長為4131公里。長度比西伯利亞大陸橋短2000公里,這是一個大數字,再加上通過地區地理位置在西伯利亞大陸橋以南,這個地區比西伯利亞的經濟繁華、氣候也好許多,人文條件好,所以短2000公里優勢顯著。優勢主要體現在時間方面,這對于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當代來講至關重要!與海運比,能夠節省運輸時間60%左右,優勢明顯。
國際物流大通道是陸上的資源,存在局限性——大海,不能越海,因此遠程的國際物流需要與海運互補。有一筆可算的經濟賬:國際物流,尤其是遠程的國際物流,運費負擔是一個大問題,運輸成本在整個物流費用中占很高的比重,因而不得不琢磨降低這一費用。在比較和實踐可以采用的各種遠程運輸方式之后,人們的結論是:海運在遠程物流中的運輸成本低,有巨大的優勢。追求低價的運輸當然就不可能創造多么好的運輸環境條件,也不需強調時間的快速與準時,與此相適合的物資種類很多,最典型的是礦山開采的大數量、廉價的礦產品,同時又是需要遠程輸送,煤炭、石油、水泥、礦石等大數量、低價值的粗放貨物就是屬于此類,未經加工或僅有粗加工的林產品、農業產品也是屬于此類。比較之后,人們往往樂于選用繞道的海運而不選用國際物流大通道,針對的是運費低。一般而言,節省運費大約30%左右才考慮這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