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速遞
國務院印發《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方案》,要求經過1—2年努力,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取得初步成效,3年左右使實體經濟企業綜合成本合理下降,盈利能力較為明顯增強
《工作方案》指出,要合理降低企業稅費負擔。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落實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擴大行政事業性收費免征范圍,取消減免一批政府性基金。要有效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降低融資中間環節費用。要著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打破地域分割和行業壟斷,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加快剝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還要合理降低企業人工成本,進一步降低企業用能用地成本,較大幅度降低企業物流成本,提高企業資金周轉效率,鼓勵引導企業內部挖潛,落實降成本工作配套措施,建立健全降成本工作推進機制。
追蹤解讀:
現階段,成本上升已經成為橫亙于實體經濟發展積極性釋放的重要阻礙,成本的不斷抬升勢必削弱企業盈利能力,繼而直接影響實體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最終檢驗降成本措施是否發揮成效的唯一標準,在于企業在市場運行中是否能夠切實感受到成本下降。而可供參考的量化標準在于,投資總量尤其是民間投資的相關經濟指標能否實現快增。
國務院印發《關于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的指導意見》,劃分原則須體現基本公共服務受益范圍,兼顧政府職能和行政效率,實現權、責、利相統一,激勵地方政府主動作為,做到支出責任與財政事權相適應
《指導意見》指出,改革有三項主要內容:一是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劃分。適度加強中央的財政事權,保障地方履行財政事權,減少并規范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建立財政事權劃分動態調整機制。二是完善中央與地方支出責任劃分。中央的財政事權由中央承擔支出責任,地方的財政事權由地方承擔支出責任,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區分情況劃分支出責任。三是加快省以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省級政府要參照中央做法,結合當地實際,按照財政事權劃分原則合理確定省以下政府間財政事權。
追蹤解讀:
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是建立科學規范政府間關系的核心內容,是完善國家治理結構的一項基礎性、系統性工程,對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應科學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形成中央領導、合理授權、依法規范、運轉高效的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模式,落實基本公共服務提供責任,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效率,促進各級政府更好履職盡責。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石化產業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提出產能結構逐步優化、產業布局趨于合理、綠色發展全面推進、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等目標
《指導意見》明確,石化產業是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產品覆蓋面廣,資金技術密集,產業關聯度高,對穩定經濟增長、改善人民生活、保障國防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石化產業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的重點任務是努力化解過剩產能,統籌優化產業布局,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安全綠色發展,健全完善創新體系,推動企業兼并重組,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指導意見》指出,在保障措施方面,要修訂完善產業政策,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強化監督檢查管理。
追蹤解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石化產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仍存在產能結構性過剩、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業布局不合理、安全環保壓力加大等問題,制約了石化產業整體轉型升級的步伐。《指導意見》的印發,將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制造強國的決策部署,促進石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統一登記、各司其職、協調配合、分級負責、依法監管的中國特色社會組織管理體制建立健全
《意見》指出,大力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降低準入門檻,積極扶持發展,增強服務功能。完善扶持社會組織發展政策措施,支持社會組織提供公共服務,完善財政稅收支持政策,完善人才政策,發揮社會組織積極作用。依法做好社會組織登記審查,穩妥推進直接登記,完善業務主管單位前置審查,嚴格民政部門登記審查,強化社會組織發起人責任。嚴格管理和監督,規范社會組織涉外活動,加強社會組織自身建設,加強黨對社會組織工作的領導,抓好組織實施。
追蹤解讀:
目前社會組織工作中還存在法規制度建設滯后、管理體制不健全、支持引導力度不夠、社會組織自身建設不足等問題,從總體上看社會組織發揮作用還不夠充分,一些社會組織違法違規現象時有發生。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有利于厘清政府、市場、社會關系,有利于改進公共服務供給方式,有利于激發社會活力。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提出到2017年推動重點改革任務取得重要進展,形成若干可操作、有效管用的生態文明制度成果,到2020年試驗區率先建成較為完善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意見》指出,實驗重點應落在有利于落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要求,目前缺乏具體案例和經驗借鑒,難度較大、需要試點試驗的制度;有利于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大氣、水、土壤污染等突出資源環境問題的制度;有利于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態產品、綠色產品的制度;有利于實現生態文明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制度,有利于體現地方首創精神的制度。在試驗區設立方面,要統籌布局試驗區,合理選定試驗范圍。統一規范各類試點示范,整合資源集中開展試點試驗,嚴格規范其他各類試點示范。
追蹤解讀:
近年來我國一直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推動綠色發展為目標,以體制創新、制度供給、模式探索為重點,此次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就是一次重要實踐。將中央頂層設計與地方具體實踐相結合,有利于集中開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綜合試驗,規范各類試點示范,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進生態文明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國有企業違規經營投資責任追究制度的意見》,明確在2017年年底前,國有企業違規經營投資責任追究制度和責任倒查機制基本形成,在2020年年底前,全面建立覆蓋各級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機構及國有企業的責任追究工作體系
《意見》指出,要按照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以提高國有企業運行質量和經濟效益為目標,以強化對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資產聚集部門和崗位的監督為重點,嚴格問責、完善機制,構建權責清晰、約束有效的經營投資責任體系。國有企業經營管理有關人員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企業內部管理規定,未履行或未正確履行職責造成國有資產較大或重大損失,以及其他嚴重不良后果的,應當追究責任,且實行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
追蹤解讀:
激勵作為一項有效的手段,其背面必然是適當的懲戒機制。干得好、有獎勵,做錯事,就要終身追責。該文件是完善國有資產監管、落實國有資本保值增值責任、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重要制度安排。這些規定明確具體、可操作性強、威懾力大,讓制度真正落在了地上,為國有資產擰上了安全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