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燕
·首席論衡·
正確利用分化加快轉型步伐
汪燕
今年以來,我國宏觀經濟運行在總體企穩的大趨勢下,呈現的另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分化,不同區域、行業、企業都出現了分化的趨勢。
從區域看,長三角、珠三角等主動適應新常態、追求創新和質量效益的地區,經濟企穩回升趨勢明顯,主要經濟指標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反之,東北和中西部的一些省份由于市場化程度較低、產業低端、結構單一,經濟下行壓力還較大,就業問題凸顯,社會矛盾有所加劇。
從行業來看,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如上半年浙江省七大產業中的信息經濟核心產業、節能環保、健康、時尚、高端裝備制造業等增勢較好,明顯快于規上工業。與此同時,部分傳統行業總體上產能過剩,經營步履艱難,如上半年浙江省紡織、皮革、化纖、飲料等傳統行業增速普遍偏低甚至為負,企業開工不足,部分行業產能利用率甚至低于70%,轉型發展任重道遠。
從企業來看,上市企業、大型骨干企業,以及技術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的中小企業發展態勢較好,利潤也保持較快增長。但很多傳統行業的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正處于艱難轉型的“苦日子”中。
經濟新常態下,這種“幾家歡喜幾家愁”的分化局面可謂是一種“常態”。引用權威人士的話,“分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確實,市場力量驅動的分化反映了經濟發展階段的蛻變,有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有利于促進創新,有利于培育新動力??v觀歷史,經濟社會就是在這種分化—迭代的循環中螺旋式發展的。
分化既是必然,分化也是機遇。我們應該更多從積極、正面去看待分化,順勢而為,積極引導,使經濟盡快度過分化期,走上新的發展軌道。
首先,保持戰略定力,適當提高容忍度。在傳統經濟占有絕對份額而新經濟還挑不起大梁的格局下,分化必然帶來經濟下行的壓力,且會以L型走勢持續一段時間。對此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保持戰略定力,毫不動搖地推進轉型升級和深化改革,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維持一定增速的同時,注重把握重點、節奏、力度,不為一時一地的短期波動而重回對舊模式的依賴,保持宏觀政策的穩定性。
其次,尊重市場選擇,因勢利導主動推進分化。在高增長的繁榮期,巨大的市場需求使每個企業都可以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而生存下去。然而,俗話說“大潮退去方知誰在裸泳”,一旦經濟進入需求收縮期,那些沒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則會敗下陣來,成為僵尸企業,直至被市場淘汰;只有那些能創新、效率高的企業才能在不斷縮小的市場容量中“分得一杯羹”,顯然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擇優發展的結果。因此,權威人士指出,新常態下“二八定律”的分化普遍存在,是規律使然。對于這種分化,我們最需要做的事情,是要讓市場機制發揮優化資源配置、培育新動力、形成新結構的作用,主動推進分化,為經濟增長尋找到新的動力,為轉型升級節省時間,最大限度降低改革的社會成本,加快中國經濟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第三,突出結構性改革主線,毫不動搖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構性問題是當前全球很多國家都面臨的共同問題,必須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性調整才能走出困境。我國經濟當前的困難不僅有周期性因素也有結構性因素,主要還是結構性的,是從低水平的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過程中由分化產生的“陣痛”。為此,必須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我們的主攻方向,毫不動搖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落實“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在分化不斷加劇的形勢下,對于那些僵尸企業、過剩產能該“斷奶”的就堅決“斷奶”,該淘汰的就堅決淘汰,把有限的資源配置從失去競爭力的企業和行業退出,投入到新興的有競爭力的行業和企業中去,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鼓勵和支持那些更有創新活力的地區、更具國際競爭力的行業和企業脫穎而出,躋身到“二”中,爭取得到“八”的好處,以關鍵帶動全局、用重點帶動一般,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加快轉型升級,實現新舊動能順利更替。
作者為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副主任、《浙江經濟》總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