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在鐸 向 玲 向尚元 田 瓊
中醫藥事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及對策
姜在鐸 向 玲 向尚元 田 瓊
發展中醫藥事業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加強各級中醫醫院的中醫重點專科建設,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治療慢性疾病中的獨特優勢,堅持中醫中藥并重,大力發展道地藥材,培養中醫藥互通型專業技術人才,走中西醫結合之路,才能促進中醫中藥協調發展,提升中醫藥產業發展水平。
中醫藥事業;挑戰;對策
【Abstract】TCM development must follow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to strengthen at all levels of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key subject construction,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in the unique advantages,adhere to equal emphasi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the vigorously development of genuine medicinal materials,Chinese medicine exchange type of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training,western medicine combined with the road,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enhance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Challenge;Countermeasure
中醫藥是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同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斷豐富發展的醫學科學,為中華民族繁榮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2015年,我國相繼出臺了《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和《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為我國中醫藥的健康發展創造了積極的政策環境。但目前中醫藥產業的發展并不盡如人意,中醫藥事業發展面臨不少問題,還不能完全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
隨著科技進步和現代醫學的快速發展,我國中醫藥發展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面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中醫醫院的中醫特色逐漸退化,服務領域趨于萎縮,中醫執業醫師比例持續減少,中醫藥專業人才嚴重缺失,后繼乏人[1];中醫藥特色優勢逐漸淡化,特色診療技術、方法瀕臨失傳[2];中醫藥理論和技術方法創新不足,很多名老中醫藥專家的學術思想和經驗得不到傳承;中藥產業創新體系不完善,基礎研究薄弱[3];中藥材質量參差不齊,影響臨床治療效果;傳統中藥炮制技術逐漸失傳,中藥炮制加工工藝不嚴格,影響了藥物療效和臨床用藥安全[4]。
2.1 堅持中醫中藥并重,多渠道、多途徑挖掘和培養中醫藥互通人才 自古以來,中醫中藥唇齒相依、密不可分,中醫辨證施治遣方用藥,藥工按方囑配藥,兩者協調配合,共同為患者服務。中藥是在中醫醫療實踐中產生的,是中醫藥事業傳承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中醫防病治病的有力武器。對于中藥專業技術人員,只有真正精通中醫藥理論,才能為患者釋疑解惑,更好地為患者服務;對于臨床經驗豐富的中醫師,只有真正懂得中藥的特性,才能把握用藥劑量,對癥下藥。因此,醫要通藥,藥要通醫,醫藥互通才能稱為高質量的中醫藥人才。同時,培養中醫藥人才,要按照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施教,制訂師承教育標準和相關政策措施,完善中醫藥師承和繼續教育制度,落實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培養,豐富中醫藥人才培養的方式和途徑。
2.2 吸取西醫長處,走中西醫結合之路 由于中醫診治手段單一,診病多憑感官經驗,主觀判斷成分較多,缺乏必要的現代醫學檢測手段,在當前患者健康意識濃厚、醫患關系緊張、醫療糾紛頻發的形勢下,傳統的中醫診治手段已無法完全滿足廣大患者的健康需求。因此,中醫在診斷疾病過程中要充分借鑒現代醫學的科學檢查技術和手段,堅持中西醫藥并用,走中西藥醫結合之路。只有這樣,中醫在臨床應用中才不會被邊緣化。同時,堅持中西醫結合要以中醫藥理論體系為主體,既保持中醫藥特色優勢又積極利用現代醫學科學診斷技術,取西醫藥之長補中醫藥之短,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共同為患者服務。
2.3 加強各級中醫醫院的中醫重點專科建設,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治療慢性疾病中的獨特優勢 近年來,隨著黨和國家對中醫藥工作的重視,對中醫藥事業的投入將不斷增加,各級中醫醫院得到了長足發展,國家支持建設了一批中醫藥重點學科、專業和課程,增加了中醫藥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中醫藥臨床療效確切、治療方法靈活、費用低廉,對治療慢性疾病(如乙型病毒性肝炎、偏癱、風濕、艾滋病和不孕不育癥等疑難雜癥)有獨特療效;在抗擊埃博拉、“非典”登革熱等傳染性疾病的過程中也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5]。今后國家應進一步加大對中醫藥重點專科的建設,擴大中醫藥的社會影響力,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治療慢性疾病方面的優勢[6]。2.4 加強中藥材野生轉家種的研究工作,擴大中藥材的栽培種植面積,大力發展道地藥材 道地藥材,是人們傳統公認且來源于特定產地的品種優良、療效確切、產量高、帶有地域性特點的名優正品藥材[7]。我國地大物博,中藥資源十分豐富,許多中藥普遍存在“同名異物”和“同物異名”現象。由于不同產地土壤和氣候條件差別較大,其有效成分含量也不相同。因此,要加強對瀕危、名貴中藥材的野生轉家種研究工作,擴大栽培種植面積,大力發展道地藥材,促進中藥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對確保中藥材質量穩定、保障中醫臨床用藥安全有效具有重要意義。
2.5 推進實施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加強對中藥飲片生產質量和中藥材流通的監管 《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是對中藥材生產全過程進行有效質量控制,是確保中藥材質量及促進中藥標準化、現代化的規范性文件[8]。對中藥材實行 GAP管理的目的是:加強中藥資源動態監測與保護,建設中藥材追溯系統,建立優質、無污染、藥物有效成分含量明確、質量穩定的道地藥材生產基地,促進中藥材種植(養殖)的規模化、規范化和產業化,為中藥飲片提供優質原料。同時,要加強中藥流通市場的管理,嚴格執法監督,嚴厲打擊發布虛假違法中醫中藥廣告和制售假冒偽劣中藥行為,確保中藥飲片質量安全可靠[9]。
2.6 嚴格執行中藥炮制規范,使用炮制合格的中藥飲片,促進臨床用藥安全 中藥炮制是通過凈制、切制、炮制等工藝來改變或緩和藥物性能,降低或消除其不良反應,提高臨床療效,促進用藥安全[10-11]。不同的炮制方法對中藥的性、味、歸經、有效成分的含量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如酒炙大黃,其苦寒瀉下作用減弱,善清上焦血分熱毒;熟大黃經酒蒸后,瀉下作用和腹痛之不良作用減輕,活血祛瘀藥作用增強;大黃炒炭后,涼血化瘀、止血作用增強;大黃醋炙后,消積化瘀作用增強)。因此,在使用中藥前,要嚴格按照中藥炮制規范標準和要求進行炮制,針對患者具體情況,使用不同炮制品。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減輕中藥的不良作用,發揮最佳的臨床治療效果。
2.7 鼓勵中藥企業加強新藥開發和研究,提升中藥產業發展水平 中藥湯劑由于給藥途徑以口服為主,對于嬰幼兒、意識模糊、昏迷患者使用難度較大,同時煎煮耗時費力,不適應現代人們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不能完全滿足現代疾病的臨床用藥需求。因此,國家應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持中藥企業加強對中醫組方和中藥劑型的創新,加強新藥的開發和研究工作。研制出便于服用,攜帶方便的特色中藥制劑[12]。同時,加大對中藥行業著名商標的扶持與保護力度;加強中藥道地藥材原產地保護工作,將道地藥材優勢轉化為知識產權優勢,提升中醫藥產業的含金量和整體發展水平。
2.8 加大中醫藥知識的普及力度,將中醫藥理論和中醫藥文化教育納入小學文化課程 政府要在全社會開展中醫藥科學文化知識普及教育,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全社會尊重、學習中醫藥知識的氛圍,關心、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把方劑歌訣、中藥性味歸經、中醫基礎理論的陰陽五行學說等相關知識,改寫成耳熟能詳、朗朗上口的兒歌,代代傳唱;同時,將中醫藥文化教育納入小學文化課程,使中醫藥文化深深扎根于子孫后代心中[13]。
2.9 經常開展中醫藥基礎理論、方劑學、傳統炮制技術的知識競賽活動,激發中醫藥工作者學習中醫藥知識的熱情 通過多種形式的知識競賽活動,使中醫藥工作者在豐富趣味的競賽氛圍中增強中醫藥理論知識,激發中醫藥工作者學習中醫藥知識的熱情,共享中醫藥文化盛宴,使古典中醫藥文化在現代醫療衛生體系中煥發出青春光彩。
綜上所述,我國中醫藥事業既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又面臨著嚴峻挑戰。只有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保持和發揚中醫藥特色優勢,大力培養中醫藥專業技術人才,堅持中醫中藥并重,走中西醫結合之路,繼承創新,才能促進中醫中藥協調發展,從而不斷提升中醫藥服務人民群眾健康的能力和水平。
[1] 楊永生,鄭格琳,陳珞珈.2013年中醫藥行業情況分析提要[C].第一屆中國中醫藥信息大會論文集.北京,2013:6-10.
[2] 洪寶林.我國中醫藥事業現狀分析[J].中國中醫藥,2010,2(14): 277-279.
[3] 劉燕玲.中醫藥發展要迎難而上[J].中國現代中藥,2010,12(4): 10-11.
[4] 張健,臧傳軍,裴慧,等.中藥炮制工藝存在的問題文獻分析與對策[J].中國藥房,2013,24(39):3742-3744.
[5] 于國新,都本民.中醫藥的發展方向[J].中國醫藥導報,2007,4(9S):89-89.
[6] 陳春香,阮詩瑋.縣級中醫院發展現狀及研究進展綜述[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4,22(10):1585-1588.
[7] 肖小河,陳士林,黃璐琦,等.中國道地藥材研究 20年概述[J].中國中藥,2009,34(5):519-521.
[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局令第32號·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試行)[S].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2002.
[9]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國發(2009)22號·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S].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9.
[10] 時夢蓮,劉皓,陳玉文.談中藥材及其加工對中藥藥效的影響[J].中醫藥導報,2015,21(8):26-28.
[11] 楊彥春.對中藥炮制現狀的幾點思考[J].中國醫藥導報,2009,6(10):161-162.
[12] 胡玉娥,王珂玥.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思考[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4,22(1):11-12.
[13] 文玉玲,左煥肅.淺談中醫藥發展的現狀及對策[J].內蒙古中醫藥, 2003,22(6):43-43.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partment
Jiang Zaiduo Xiang Ling Xiang Shangyuan Tan Qiong
R2-03
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8.004
湖北省巴東縣中醫醫院,湖北恩施 444300
姜在鐸,本科學歷,副主任藥師。研究方向:藥事管理與臨床藥學
向尚元,E-mail:26470086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