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延紅
優質護理在控制普外科院內感染中的應用價值
許延紅
目的 探討優質護理在控制普外科院內感染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遼源礦業集團公司總醫院普外科收治的84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2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優質護理,比較兩組患者院內感染發生情況。結果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院內感染發生率為1.0%(4/42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8%(20/42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普外科患者實優質護理,能有效降低院內感染發生率。
普外科;院內感染;優質護理;應用價值
院內感染又稱醫院感染,是目前臨床對醫療服務質量進行評估的重要指標之一[1]。普外科急癥患者眾多,病情較復雜,院內感染發生率相對較高。相關研究顯示,良好的護理干預能降低普外科患者院內感染發生率,提升臨床治療效果[2]。本研究就優質護理在控制普外科院內感染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 84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 42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26例,女194例,年齡18~80歲,平均(46±14)歲;疾病類型:消化道出血120例,膽道結石108例,腸梗阻98例,闌尾炎68例,乳腺癌26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24例,女196例,年齡17~79歲,平均(46±16)歲;疾病類型:消化道出血122例,膽道結石106例,腸梗阻98例,闌尾炎72例,乳腺癌2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相關要求,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確保病房通風良好、溫濕度適宜、光線柔和等,為患者營
造良好的病房環境;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及時將標本送檢;以熱情、誠懇的態度向患者介紹普外科病區,并對其進行健康知識教育;加強與患者的交流與溝通,構建和諧護患關系,全面掌握患者睡眠、飲食、康復等情況;做好消毒隔離工作,控制感染源,以免出現交叉感染;根據普外科護理工作特點及患者具體情況,制訂危重病患者護理計劃,嚴格規范實施。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優質護理,具體如下。
1.2.1 提升護理質量
1.2.1.1 落實新護理理念 積極落實普外科臨床護理新思路、新模式,提升護理人員優質服務意識,將護理模式從以往的功能制轉變為當前的責任制。從而確保對患者從入院至出院所有護理流程中,護理人員均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嚴格按 照責任制,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宣教、針對性護理等。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全面掌握其一般資料與基本病情,以此評估分級護理,將患者分為特級、一級、二級、三級護理,并嚴格規范實施。對于特級護理患者以及劃分為二級護理生活無法自理的患者,護理人員需全權負責其基礎護理;對于生活能部分自理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協助其完成基礎護理;監督生活完全自理的患者完成基礎護理。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必須以高度負責的態度,認真完成每一項護理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院內感染發生的可能。
1.2.1.2 成立優質護理質量控制小組 成立優質護理質量控制小組,由護士長擔任組長,每日對病房護理工作進行檢查,一旦發現疏漏,及時予以糾正;各組員之間互相監督,互相補位,共同提升護理效率;每月應對臨床護理工作中存在的疏漏和隱患進行總結分析,鼓勵小組成員講述自己在護理工作中總結出的經驗教訓,針對具體問題展開討論,以便全體護理人員能從中得到警示;需定期安排考核,對護理工作進行客觀評價,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正確的改進措施,并要求護理人員認真落實。1.2.1.3 專業知識及護理技能培訓 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和護理技能培訓,并對其進行考核,確保護理人員均考核合格;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學習醫院各項院內感染管理及消毒制度,提升其無菌操作及消毒隔離意識,并促使其在具體護理工作中嚴格規范落實;要求護理人員必須嚴格執行手衛生制度,正確掌握洗手方法、手消毒等,必要時可在臨床治療、護理過程中佩戴專業手套,以控制感染率。
1.2.2 護理措施
1.2.2.1 心理護理 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全面了解其年齡、文化程度、理解能力等一般資料,選擇恰當方式向其介紹普外科病區規章制度,并針對患者疾病類型對其進行日常衛生及健康知識宣教,提升其對住院環境及自身疾病的認識程度,以消除其緊張、不安等不良情況;加強與患者的交流與溝通,認真傾聽患者的主述,以熱情、誠懇的態度安慰和鼓勵患者,提升其戰勝疾病的信心;護理人員還可以通過圖片及視頻重點向患者及其家屬傳播普外科院內感染健康知識,增強患者及其家屬對院內感染的重視程度,最大限度地阻斷院內感染發生途徑。
1.2.2.2 人性化健康護理 根據普外科護理工作具體特點及科室實際情況,在整個病區范圍內張貼人性化健康護理提示卡,提升患者安全防范意識,減少疾病傳播途徑;加強傳染患者管理,囑患者勿互相串病房,以免出現交叉感染。
1.2.2.3 醫療器械消毒護理 在對患者進行各項治療及護理前,護理人員應確保所用消毒物品滅菌合格率均為 100%,性能完好,運作正常,確保一次性醫療物品符合無菌要求;護理人員還需對各種衛生器材的有效期、包裝、質量等進行認真檢查,確保所用醫療器械均安全、合格;醫療器械使用完畢后必須嚴格消毒殺菌,并認真做好分類清除及管理工作。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院內感染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院內感染發生率為 1.0% (4/42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8%(20/42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院內感染不僅會增加患者痛苦,為其帶來巨大經濟負擔,還會導致醫療糾紛發生,影響醫院聲譽和形象[3]。普外科患者出現院內感染的影響因素較多,除患者數量多、病情復雜等因素外,普外科病區床位周轉頻繁、病種繁多混雜等也導致其院內感染發生率相對較高的主要原因[4]。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消毒、清潔、無菌技術、合理利用抗生素等因素是預防和控制院內感染的重點[5]。基于此,有研究提出,對普外科患者實施優質護理,將患者作為臨床護理工作的中心,實現護理模式從功能制到責任制轉變,強化基礎護理和專業技術服務,加強與患者的交流和溝通,構建和諧護患關系,最大限度為患者提供良好的人性化護理服務,可顯著降低院內感染發生率[6]。在優質護理實施過程中,護理安全是優質護理的核心,而護理人員是護理安全得以實現的關鍵。因此,護理人員必須不斷革新自身護理理念,積極學習專業護理知識和技能,提升對護理風險的識別和判斷能力,提高優質護理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院內感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優質護理能夠有效降低普外科患者院內感染發生率,減輕患者痛苦,提高其治療和護理的依從性。本研究局限在于病例數較少,因此導致數據結果可能存在不準確之處,今后應加大病例數,進行更為深入、精準的研究。
綜上所述,對普外科患者實優質護理,能有效降低院內感染發生率。
[1] 馬蘭.基礎護理在預防和控制院內感染中的作用[J].實用預防醫學,2012,19(5):783-784.
[2] 阮春香.加強護理管理在控制醫院感染中的應用價值及相關性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6):1272-1274.
[3] 王玉容.淺談影響普外科護理安全的因素及應對措施[J].當代醫藥論叢,2014,12(14):87-88.
[4] 米衛華.普外科護理風險管理方法及應用價值[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6):124-126.
[5] 徐火生,姜孝濱.80例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臨床分析[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8(S2):100-101.
[6] 曾海,蘇瑩,侯顯明.普外科切口感染20例分析[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9(2):318-319.
R473.6
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8.068
遼源礦業集團公司總醫院,吉林遼源 136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