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敏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
試論如何做好未就業高校頂崗實習生的職業指導
李兆敏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常州213164)
高校學生的職業指導工作是否成功,關系著人才培養質量,關系著學生整個職業生涯的發展,關系著高校就業率和就業質量。高校的擴招政策在提高整個國民素質的同時,也產生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嚴峻形勢。此外,國家對職業教育的大力投入,使高職院校學生數量猛增。如何適應社會現實環境,實現大學生的順利就業,成為當務之急。本文以離校未就業頂崗實習生這一群體為研究對象,結合本校實際,針對本校頂崗實習生在就職時出現的各種問題,分析了出現這些問題的背景與原因,提出對離校未就業頂崗實習生職業指導工作的一些思考和建議。
頂崗實習;未就業;就業指導;提高
頂崗實習階段是學生從學校跨入社會的過渡階段,從學生變為半個“社會人”,需要一段時間和心理的適應過程。近幾年,本人一直在校企合作辦從事頂崗實習學生的管理工作,走近學校的這個特殊群體,了解到了這些學生在就業中存在的問題。
進入求職季,絕大多數學生或通過學校的招聘會,或通過人力資源市場,或通過網絡,找到了頂崗實習的崗位。但是有少部分學生經過幾個月的苦苦尋求,還是未能實現就業。這些學生有的焦急萬分也無濟于事,有的干脆呆在家里,有的把希望寄托于老師或者親戚朋友的介紹等。
另外一部分學生雖然及時找到了工作,但是經過了短暫的工作時間后,卻馬上離職。問其原因,除了個別是因為公司經營不善倒閉破產的客觀原因外,大多是學生主觀原因。有的是覺得工作時間太長太勞累;有的是因為工資待遇沒有漲幅;有的是因為同事之間相處不融洽;有的是因為感覺沒有前途,未來沒有上升空間……種種原因使學生離職率高,跳槽頻繁,無法穩定。
在對頂崗實習學生進行一系列訪談和調研后,本人對結果做了一些分析,發現這些學生出現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不明自身能力,無法準確定位
求職階段,有的學生在招聘會上表現得迷茫與盲目,隨隨便便投遞幾份簡歷后就回家等待消息,這樣的后果肯定是石沉大海、杳無音信;進入職場后,公司一般要求從底層從基層做起,這讓有些學生覺得自己是大材小用,英雄無用武之地,殊不知“萬丈高樓平地起”,只有對一個公司產品的整個設計、生產、銷售等各個流程的了如指掌,才能事半功倍、勝任工作。
學生在找工作之前必須對自身專業方向、具備能力、性格特點等進行全方位的了解與定位。看到招聘信息上的要求,只有知道自己是否能夠勝任,才能有目的地投遞簡歷。進入公司后,也要從一點一滴做起,于細微處見精神。
2.貪圖輕松享受,缺乏吃苦精神
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是技能應用型人才。畢業生特別是高職院校的畢業生絕大多數從事的崗位為技術性“藍領”。傳統的觀念使家長和學生都偏好于腦力勞動,而對體力勞動持有偏見,都希望學生能夠坐在窗明幾凈的辦公室里從事體面的腦力勞動,而不希望在車間里滿手油污地進行零件加工。這一傳統的思想使學生渴望輕松的工作,時間上最好能朝九晚五,工作內容上最好簡單易做,待遇上最好豐厚滿意。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如此工作的確太難找。
年輕人必須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有句俗話說“年輕時吃多大苦,年老后就享多大福”。只有年輕時吃得苦中苦,以后才能厚積薄發、有所成就。
3.渴求立即成功,缺乏工匠精神
有的學生在自身崗位工作個一年兩年甚至一兩個月,得不到工資的晉升和職位的提拔,就覺得未來毫無希望,想離職尋求下一個有希望有未來的崗位。量變引起質變,工作經驗需要時間的積累,工作能力需要時間的打磨,工作水平需要時間的提升。現如今工匠精神第一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國家提倡全國各行各業學習工匠精神。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多為技術技能型人才,尤其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高潮嫻熟的技術,更是一種文化的熏陶。只有具備了工匠精神,學生在就業中才能愛崗敬業,在公司這個大家庭有歸屬感;才能嚴謹細致,注重對產品細節的精心打造;才能專注堅持,持之以恒地進行本崗位的研究創新。
鑒于學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我們對未就業學生進行職業指導就顯得尤其重要。
1.建立一支專業的職業指導隊伍,引導學生解決各類就業問題
現在各高校的職業指導教師主要為從事學生就業相關工作的人員,或為輔導員,或為校企合作辦相關人員,或為招生就業人員,這些人員被招入學校的初衷不是為了就業指導,因此專業也多種多樣,不具備專業的就業指導知識,只是經過簡單培訓后匆匆上崗,這樣職業指導的質量就得不到保障。
因此,建立一支專業的職業指導隊伍迫在眉睫。職業指導隊伍穩定、專業,才能保障職業指導的質量,才能推動高校的學生就業工作。首先,需引進專業的有經驗的人才進入高校從事職業指導工作。其次,注重對本校從事學生管理的班主任、輔導員與就業相關人員的培訓。比如參加高校就業指導職業資格各級證書培訓等,通過專業化培訓與服務意識培訓,引導他們樹立開展職業指導工作的思想意識,提高教師職業指導的能力水平。另外,培訓要有時間和質量的保障,不能流于形式,讓參加培訓的人員的確有所收獲。第三,聘請企業行業的人力資源師作為兼職教師,從事職業指導工作。企業行業的這些兼職教師能夠帶來就業的新導向、新訊息,為職業指導工作注入新鮮血液。
通過以上方式,力求使高校建立起一支高素質、高水平、高水準的專業、穩定的職業指導師資隊伍,推動整個高校學生的就業工作。
2.強化教師服務意識,保障信息渠道暢通
就業指導教師除了履行對內職責,即學生在校期間對學生進行職業觀的培養,也要關注外部環境的變化。在學生就職前,需多與政府、企業、行業、社會加強聯系與信息溝通,這樣才能充分了解社會人才需求趨勢,才能有積極性與主動性,并樹立服務意識,為學生提供職業生涯的指導與服務。在學生就職后,建立完整的學生動向追蹤系統,各個教師分片管理學生,以一定時間為單位,定期探訪學生就職單位,與單位人事、部門主管領導進行溝通,了解學生就職情況。同時與學生進行個別訪談,體察學生的思想動態,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及時、合理引導。這樣,不僅有助于幫助學生完成從學生到社會人的轉變,而且保障了學生人身安全,讓離校未畢業的學生有可控性。
3.職業指導需要過程全程化、對象個性化、方法多元化
職業指導不僅僅局限于求職就業階段,更存在于整個大學時代。因此,高校的職業指導工作要有全程意識。時間上,從大一學生剛進入學校到最后拿到畢業證離校,都必須貫穿著職業指導理念;空間上,從學校到學生家庭,從學校到社會,都要重視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傳授者上,不僅僅是職業指導教師的課上教授、言傳身教,更在于專業教師的專業指導上,在于班主任每一次與學生的交流溝通上,在于校領導一次會上講話發言上。因此,職業指導需要過程全程化,整個三年都需要注意從各方面對學生的就業意識、擇業觀、職業道德、職業理念等的思想的培養與樹立。對于大一學生,注重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樹立遠大的理想,對未來充滿憧憬與希望,為了實現這些目標,制定大學學習生活的計劃。在二年級時,注重專業知識與自身生涯規劃的結合與融合,修正和完善學生的擇業觀、職業道德、職業素質等各方面的體系。在三年級時,注重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的性格,評估自身的專業水平,定位自己的整體能力,對自身的從業條件與適合崗位有個準確定位。進入就業崗位后,注意對學生的思想動態進行追蹤與體察,對學生出現的就業中的問題要加以正確引導,做學生就業的強有力的后盾。
每個學生的性格、能力、興趣、觀念都不盡相同,在職業指導過程中要注意差異化、個性化指導。首先,就業指導者需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社會關系、思想性格、就業目標等多個方面,并對這些加以分析整理,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樹立符合自身實際的擇業觀,實現學生的順利就業。
總之,高校職業指導工作的順利推進,是實現學生就業擇業的保證,對于提高畢業生就業率、保證我國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及使我國成為智造強國等都有重要的意義。高校的就業指導,需要全校每個教師的共同努力。職業指導工作需要每位教師樹立服務意識,以就業為導向,與時俱進,不斷提高指導水平,建立起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專業、穩定的職業指導隊伍,使大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全面推進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
[1]阮海濤,王震.高校學生職業指導調查[J].教育與職業,2010(16):46-48.
[2]陳三俊.國內外大學生職業指導工作的比較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6).
[3]李孟君.如何加強高校畢業生職業指導[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7(459).
G718.5
A
1673-0046(2016)7-00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