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名鋼
(咸寧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咸寧 437100)
園林園藝類專業校內創新創業型實訓基地建設與管理研究
——以咸寧職業技術學院生物技術基地為例
李名鋼
(咸寧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咸寧 437100)
校內實訓基地作為高職院校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主陣地,對承擔創新創業教育有設備、場地等優勢。文章通過加強校內實訓基地的硬件和軟件建設進行探索和研究,使之成為能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實踐場所、設施設備、技術服務等支持的創新創業型校內實訓基地。
園林園藝;創新創業;校內實訓基地
校內實訓基地是高職院校培養技能人才的主陣地,是實踐教學的重要平臺,是培養學生實踐技能的重要場所,為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因此,各高職院校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往往注重滿足學生實踐技能培養、技能競賽、社會培訓、產學研一體環境、設施、管理機制、運營模式、師資隊伍等方面建設。在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之后,各高職院校又大力建設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卻忽視現有校內實訓基地設備、場地等方面的優勢,在建設與管理上適應創新創業教育的需要,將創新創業潛力發揮出來,建成創新創業型校內實訓基地,從根本上解決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不緊、與實踐脫節、平臺短缺、指導幫扶不到位等問題,使校內實訓基地成為高等職業教育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的重要場所合。
一是建設體現職業崗位需求校內創新創業型實訓基地,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進行專業技能訓練,讓學生提前適應職業環境,提高園林園藝類專業實踐教學質量,實現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二是培養園林園藝創新創業型緊缺人才的需要。要培養具有創新創業意識和較強實際動手能力及職業能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就要強化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在教學過程中,突現學生自主創新創業,帶動其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自發地進行技能訓練,為就業創業打下基礎。三是克服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基地(園)資源緊張和重復建設問題,改變創新創業基地(園)專業設備缺乏、創業模式單一、專業融合性不強等問題,實現專業能力與創新創業能力融合提升的目標。四是通過對現有實訓基地進行創新創業化的硬件、軟件改造、整合、優化,使學生在課余時間也能很好地使用實訓基地,提高實訓室和設備使用率,實現資源共享。五是促進專業群建設。創新創業型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有利于形成實踐教學優勢:完善實訓條件和創業設施、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創新實訓基地管理體制、降低實訓基地建設成本,提高教學質量,進而保持和加強園林園藝專業特色和品牌優勢。
校內實訓基地是學生實訓實習的主陣地,其建設和運行是通過實習實訓項目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學生實習實訓過程就是生產過程,學生通過與行業的“零距離”接觸,培養和提高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如何充分挖掘和發揮校內實訓基地潛力,在開展實習實訓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我們探索了以下幾種模式:
(一)工作室模式
以教師為主體,成立園林設計工作室、花藝工作室等“公司化”工作室,承接社會上相關業務,運用行業業務流程與課程實訓項目對接,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設計、策劃或制作,讓學生在完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通過項目化實訓培養專業技能,感受創業氛圍。
(二)技術應用型公司模式
搭建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實踐平臺,注冊成立以家庭園藝設計、施工、養護、技術咨詢為一體的技術應用服務公司。運用技術服務公司這個載體,獲取技術應用實踐培訓的案例及訓練條件,讓學生參與研發,為企業解決技術應用問題。
(三)校中廠模式
通過“請進來”的方式與企業或協會合作,建立校中廠。如我校與咸寧市盆景協會合作,由學校提供場地,建設盆景基地,由盆景協會會員負責經營和管理。盆景制作興趣小組與協會師傅一起挖樁、制作、創作、養護、包裝、銷售,開展盆景、樁景生產和營銷,盆景技藝課程由校內專業教師和協會會員共同在盆景基地授課。
(四)“大本營”模式
根據園林園藝類專業特色教學內容、相對較低的行業經營門檻和學生的經濟能力,在基地成立“創業孵化長廊”,鼓勵學生開創業孵化店,以基地為“創業大本營”成立創業團隊,基地給學生提供辦公地點、生產工具、生產場地,學生自負盈虧經營,自行在社會上洽談業務,開展花卉生產、租擺、零售等創業活動。在經營過程中,學校指定或學生自行聘請專業教師和創業指導老師,幫助解決創業過程中的技術、銷售和心理困惑等問題,讓學生以極低的成本開展創業嘗試,積累創業經驗。
(一)完善實訓條件和配套創業設施
隨著創新創業教育的不斷深入,各高職院校大力建設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園)。但由于創新創業基地(園)建設時間短,建設還不夠成熟,呈專業設備缺乏、場地不足等現狀。而對于需要專業設施和生產場地的園林園藝類專業學生而言,設備和場地的缺乏使其很難運用自己的專業技能去創業。而現有的實訓基地已擁有一批能滿足師生實習實訓教學、科研、生產的專業設備和場所,只是缺乏滿足創新創業教學實踐需要的配套設施。因此,應該在現有基礎上根據創新創業教育需要,改造實踐場所,添加生產設備,配套創業設施,為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提供軟、硬件支持。這樣既解決了新建學生創新創業基地(園)設備和場地缺乏問題,也提高了實訓基地使用率不足的問題,同時節省了建設資金。
(二)優化創新創業型校內實訓基地管理體制
1.創新基地規章制度
目前,我們的校內實訓基地已經有完善的實習實訓教學、生產和科研制度,而要滿足創新創業的教學需求,還需要向方便師生開展實習實訓、創新創業的“雙實雙創”制度保證層面上不斷地完善和創新。
2.創新基地運行模式
與實訓教學項目相比,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時間的不確定性,使現有的實訓室運行管理難以滿足創新創業需要。建立實訓室管理員和安全負責人共管、學生培訓上崗的管理制度,讓學生在通過專業培訓、考核后,參與實訓基地的管理與運營,甚至是代替管理人員對實訓基地進行管理,讓學生對生產性實訓基地管理、生產流程和模式有更深入的理解;學生在不影響教學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實訓基地的設備研發、生產相關產品,或利用基地的辦公場地開展相關業務,培養學生的獨立生產能力和創業能力;通過信任學生,讓其參與基地管理,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奉獻精神。對于基地而言,學生、指導教師、實訓管理員共同管理和使用實訓室,不僅節約管理成本、人力,還提高了基地使用率,增強了基地創業氛圍。
(三)注重校內實訓基地共享與互通
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培養復合型人才,既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教育適應科技進步的現實性選擇。建立校內實訓室的共享機制,能讓各專業學生學習專業崗位相對應的知識和技能,還可以提高專業設備的利用率。如園藝專業學生可以在物流實訓基地進行花卉、園藝器具等商品識貨、包裝、運輸技能的訓練;可在茶藝實訓室進行相應的實訓,使學生能夠熟練掌握茶葉品鑒、茶藝表演等技能;可在會計實訓中心學習網上報稅等會計基本技能。
(四)增強校內實訓基地創新創業氛圍
創新創業氛圍的營造,對學生創新創業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通過增強校內實訓基地的企業文化和創業氛圍,提高學生對企業環境的感知和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在建設校內實訓基地文化時,應把行業文化和企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讓學生更早進入社會人和職業人的角色。一是展示園林園藝類畢業生典型創業事跡和本行業著名創新創業人物事跡。二是邀請成功創業的校友、行業公司老總和校內外創業指導教師進行專題講座,通過現身講述他們成功的創業歷程,對學生進行創業指引。三是將園林園藝行業企業典型工作任務、產品技術規范、生產工藝流程、質量標準、制度規范等布置在校內實訓基地,使學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接受創業素質養成教育。四是在基地開辟創業孵化長廊,讓基地成為生產、辦公、策劃、交流、營銷的主陣地,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
(五)強化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
創業導師是幫助引導學生創業成功的重要力量,是為他們提供技術支持、決策咨詢、經營管理等指導的重要人力資源。組建一支具有專業知識深厚、高職教育理念先進、業務能力過硬、師德師風正派、創業意識突出的熟悉行業的創新創業導師隊伍,是創新創業型實訓基地建設的重要內容。探索專職創新創業指導師隊伍培養的長效機制,培養創新創業指導教師資源庫。校內請“楚天名師”、實踐經驗豐富和技能突出的專業教師,及有自辦企業經驗的專業教師擔任指導教師;校外從企業聘任工程師、技能高手,行業企業知名專家,有經驗的企業負責人、管理人員擔任指導教師。組成一支專家型、專業型、實踐型創新創業指導教師隊伍,為學生提供商機捕捉、產品開發、商業模式、營銷管理、投融資技巧、創業規劃與準備、行業概況、人脈資源、創業風險評估等方面的指導和幫助,為學生創業過程保駕護航。
校內實訓基地是高職院校培養技能人才的主陣地,也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載體,應該在提升創新創業服務能力、創造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落戶實訓基地提供條件。因此,應該根據創新創業教育的需要,改造現有實踐場所,添加生產設備,配套創業設施,搭建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平臺,提升校內實訓基地的學生創新創業服務能力,為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提供實踐場所、設施設備、技術服務等方面的軟、硬件支持。
參考文獻:
[1]葛高豐.創新創業教育背景下的高職實訓基地建設與管理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2(4):127-128.
[2]陳淑萍,余樂.園林園藝類專業創業教育模式與途徑的研究與探索[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5,9(5):127-130.
[3]葛寶臻.完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構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續)[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1):1-3,57.
G718.5
A
1673-0046(2016)12-0009-03
咸寧職業技術學院校級重點課題“創新創業教育背景下校內實訓基地建設與管理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編號: 2016A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