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
(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河南開封 475004)
公民網絡參與政府治理問題的分析
李冰
(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河南開封 475004)
公民網絡參與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作為一種新的參與形式,在政府治理中也發揮著作用。由于網絡的一些特性,使公民網絡參與政府治理的時候也出現一些問題。文章通過分析這些問題,并從物質和技術保障、法律保障等方面尋求解決公民網絡參與政府治理問題的對策。
公民網絡參與;政府治理;問題;保障與規制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0 億,半年共計新增網民2132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51.7%,較2015年底提升了1.3個百分點。網民的增長也推動了公民網絡參與政府治理的發展。2016年9月29日,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公開發布,“互聯網+政務服務”再次提速。2020年底,建成覆蓋全國的整體聯動、部門協同、省級統籌、一網辦理的“互聯網+政務服務”體系??梢?,國家十分重視公民網絡參與和政府網絡服務的發展,在不斷豐富政府治理的內容和手段,為公民更好地參與國家政治生活提供條件。
(一)公民網絡參與的概念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出現了一種新型公民參與方式——公民網絡參與。關于公民網絡參與的概念,學者們主要是從政治參與方面進行界定的。李斌認為:“網絡政治參與是指網民及虛擬團體通過網絡平臺影響和推動政治決策過程的活動?!鳖欫惷氛J為:“網絡參與指的是公民通過網絡途徑參與政府治理與政治生活,形成公共輿論和公共壓力,形成‘網絡民意’,參與并影響政治體系的構成、運行方式、運行規則,參與決策與政策的制定與執行的過程之行為,包括‘網絡問政’,甚而‘網絡擾政’等”。筆者認為,公民網絡參與是指公民通過網絡參與政府治理,表達利益訴求,并且影響和推動政府決策的政治行為。從以上概念不難看出,參與的主體是公民,參與客體為政府,參與途徑為互聯網,參與目的是促使政府作出正確決策,以增強政府治理效果。
(二)公民網絡參與的特征
1.參與方式的多性樣與直接性
在代議制民主下,公民通過投票選舉出代表,通過代表人參政議政來實現自己政治利益的表達和維護,這種傳統的參與方式屬于間接參與。如今,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大量新媒介和網絡互動平臺,人們可以通過微博、微信、博客、電子郵件、政府門戶網站等表達自己的意愿,參與方式的多樣,拓寬了公民與政府間的溝通渠道。會上網的公民,通過網絡直接參與到公共決策中來,在網上發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議,進行網絡投票和選舉,直接參與到公共決策活動中來。與傳統的政治參與方式相比,這種方式更加直接和迅速。
2.參與空間的開放性,參與成本的低廉性
網絡打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使整個世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暢通發達的信息環境,為公民提供了一個自由開放的輿論空間。公民可以不分地域、種族、年齡、性別等因素隨時隨地進行網絡參與。參與成本較低也是公民網絡參與的一個顯著特征。從成本和收益的角度分析,參與成本越低,收益越大,公民參與的可能性就越大;參與成本越高,公民參與的可能性越小。以往政府處理公民參與問題,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人力、物力和財力。例如,公民通過合法的集會、結社參與政府治理,需要進行上報、審批等程序,經過部門許可之后才可以進行,政府和公民雙方付出的各種成本較高?,F在有了各種網絡平臺,公民的利益訴求信息很快會被政府接收,直接降低了參與成本。
3.參與主體的隱匿性,參與行為的難控性
網絡為公民提供了一個平等、開放、虛擬的環境,也為公民網絡參與者提供了“隱身衣”。網絡這種隱身的功能,使公民的真實身份得以隱藏。公民匿名在網上參與政治活動,增加了心理安全感,減少了在現實中參加政治活動的精神顧慮,網絡為公民自由表達意愿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但是,互聯網的開放性、復雜性、虛擬性、參與者的隱蔽性都加大了網絡的監督管理難度。例如,由網絡謠言、網絡謾罵、人肉搜索、網絡詐騙等所引發的網絡犯罪、網絡安全和網絡道德問題,由于難以核實網絡參與者真實身份和其所發布網絡信息的真實性,給網絡監控和管理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一)推進民主化進程
“民主”一詞最早來源于古希臘,至今對世界各國的政治體制發展都有深遠影響。隨著人們民主意識的覺醒,公民廣泛使用自己的權利參與到公共決策、政府治理等公共事務中來。網絡參與使公民的責任感加強,公民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達到有機統一。如今,越來越多的公民通過微博、微信等媒介直接參與到政府事務的治理中來,和公務人員在線上進行“對話”,與政府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公民通過網絡參與對政府治理中的活動方案獻計、獻策,是民主化參與的體現,凸顯了政府治理中人民當家做主的本質。網絡參與不僅提高了公民參與政府治理的積極性,而且推進了民主化進程。
(二)有利于對政府行為的監督
網絡媒體正在取代傳統的媒介,成為民意表達的快捷渠道,同時也發揮著輿論監督作用。傳統的監督方式是一種間接監督,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監督,這種監督要經過多個中間環節才能完成,耗時較長,在此過程中,可能會造成信息失真和監督效力減弱。網絡監督省略了中間環節,直接對監督對象進行監督,增強了監督效力。此外,網絡問政、微博反腐等無不反映出公民網絡參與對政府行為的有效監督。
(一)公民素質差異大,參與主體不均衡
由于人們的受教育程度、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程度、運用網絡的能力各不相同,進行網絡參與的主體也不均衡。受教育程度高的城鎮公民能及時掌握網絡發布的動態訊息,密切關注或者參與國家政治生活。而在一些偏遠山區,文化程度低的人甚至沒有參與國家公共事務的意識,再加上網絡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較差等因素,人們通過網絡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幾率很低。公民都享有平等的參與權,由于以上因素,導致一部分人被邊緣化,不能通過網絡參與到國家治理中來,從而影響公民平等參與權的實現和網絡參與質量的提高。
(二)公民網絡參與缺乏行為規范
網絡是一個巨大的信息數據庫,公民發布和獲取各種信息非常便利,但是網絡信息眾多、真假難辨。有的人利用網絡散布謠言、歪曲事實并進行虛假宣傳;有些公民對這些信息并沒有進行理性分析,就貿然接受并盲目跟從,由于網絡的從眾效應,導致非理性參與和“群極化”現象的出現。其次,網絡的隱身功能為網絡犯罪提供了保護傘,運用網絡進行非法交易、伙同境外人員竊取國家信息等違法行為屢禁不止。正因為缺乏具體的法律規范,政府很難對公民網絡參與的行為進行約束,監管難度很大。因此,如何制定有效的法律規范,營造良好的網絡參與環境,對公民網絡參與行為進行規范和引導顯得尤為重要。
(三)政府與公民網絡互動程度偏低
作為政府治理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政府與公民的互動不僅是提高政府形象的有效手段,也是保障公民權利的重要方式。政府與公民互動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政府鼓勵公民參與公共事務;二是公民訴求表達與政府回應。與傳統的政民互動相比,政民網絡互動頻率和效率都有所增強,但總體而言,政民網絡互動程度偏低,實際情況不容樂觀。在很多地方政府門戶網站和政務服務平臺中,公民在交流互動一欄的留言很少被回復,即便是回復,也是簡單的搪塞之語,沒有后續的追蹤和反饋。
(四)政府網絡平臺設計不合理,信息化發展滯后
政府門戶網站和官方平臺是公民了解政府工作進展情況,查詢政策法規,了解行政部門辦事流程,及利益訴求表達的重要窗口。在我國各級政府中,絕大多數政府擁有自己的門戶網站,從整體上看,政府網站水平還處在初級階段,其主要功能是政策信息的發布,實用性不強,并不能滿足公民的需求。網站首頁各個欄目設計過于簡單,層次不分明,分類不合理,欄目內容重疊。有些政府職能部門網站平臺,打開頁面,只有簡單的各個部門業務介紹和電話,并沒有互動板塊和服務窗口,一些便民的舉措和服務流程根本無法查詢,公民在網上無法獲得想要的信息和資源,網上業務辦理更是無從談起。
(一)加大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公民素質培育
我國的“數字鴻溝”主要存在于地區之間和城鄉之間,表現為東西差距大,城鄉差距大??s小東西差距、城鄉差距,實現公民網絡參與均等化發展,需要國家加大對偏遠和落后地區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各層級政府對沒有網絡覆蓋的地區和鄉村進行統計,加大投資并進行信息化建設,借助社區的力量,對不會使用網絡的公民進行網絡知識普及和技術培育,提升公民相關知識素質和網絡使用能力,為實現公民網絡參與提供平等的機會。
(二)建立網絡法律體系,加強網絡監管
網絡環境的安全與健康發展,離不開法律的保障和規范。雖然我國也有關于網絡的立法,但是層次較低,不夠系統,比較零碎。2016年11月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毒W絡安全法》的出臺,對于我國互聯網信息立法和規范網絡空間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這部法律的出臺雖然彌補了一定的空白,但是很多制度還沒有完善,法律的實施還需要相關條例和制度的支撐。針對網絡特性所引發的網絡安全與網絡犯罪問題,必須加快網絡法律體系的完善,實行網絡實名注冊制度,加強網絡監管,切實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為公民網絡參與提供健康有序的法制環境。
(三)增強政府服務意識,促進政民網絡互動
新公共服務理論認為,政府的職能既不是“掌舵”,也不是“劃槳”,而是服務。公民不是顧客,而是政府的服務對象。政府應該尊重公民的權益,關注公民的需求,為滿足公民的需求而努力。在轉型期,我國提倡建立服務型政府,政府的工作重心是如何為公民提供更好的服務。網絡技術的發展為政府治理提供了新的平臺,豐富了政府為人民服務的途徑,但是在政府與公民的網絡互動中,政府的服務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公開信息的實用性較低、政府回應力較弱、在線咨詢無應答等。政府應當加強對行政人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培養,轉變其工作態度,增強其服務意識,主動為公民提供網絡服務,積極處理并回應公民的訴求,化解矛盾,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
(四)升級政府網絡服務平臺,加快政府信息化建設
隨著我國網民的不斷增加,公民網絡參與的不斷深化,當前的政府網絡服務平臺已經不能滿足公民日益增長的需求,公民對信息公開、網上辦公、政民網絡互動的要求越來越高,其功能的發揮落后于公民網絡參與的發展。因此,我們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升級政府網絡服務平臺,加快政府信息化建設。首先,加大政府網絡平臺運行的經費投資;其次,培養網站升級的技術隊伍;再次,重視網站的信息質量和應用功能;最后,加強公務人員的業務培訓,建立網站績效評估體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EB/OL].[2016-11-16].http://www.cnnic.net.cn/ 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P0201608033673 37470363.pdf.
[2]?;荽?“互聯網+政府服務”大提速:2020年建成全國體系[EB/OL].[2016-11-16].http://www.e-gov.org.cn/article-161601.html.
[3]李斌.網絡政治學導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148.
[4]顧麗梅.網絡參與與政府治理角色變遷之反思[J].浙江社會科學,2011(1):29-35.
[5]向航.網絡安全法解讀:開啟我國信息網絡立法進程[EB/OL].[2016-11-20].http://www.npc.gov.cn/npc/lfzt/ rlyw/2016-11/10/content_2002309.htm.
D6
A
1673-0046(2016)12-01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