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洋
(中國礦業(y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學院,北京100083)
內涵、特征和價值:奉獻精神的三維解讀
宋洋
(中國礦業(y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學院,北京100083)
奉獻精神是一種價值取向、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精神境界。縱觀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可以發(fā)現(xiàn),學術界對奉獻精神的研究成果較為零散,系統(tǒng)性不強,學理性有待提高。本文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探討了奉獻精神的基本內涵、特征和價值三個方面,為新時代背景下發(fā)揚奉獻精神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撐。
奉獻精神;奉獻特征;奉獻價值
十八大以來,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zhàn)略布局漸次鋪開,改革進入了深水區(qū)和攻堅區(qū)。在取得重大成績的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各種新問題、新矛盾也層出不窮。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我們黨提出了“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fā)展理念,這個新的發(fā)展理念是我們黨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又一次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為下一步的改革和發(fā)展提供了明確的指向。如果說改革和發(fā)展是為了做大利益的蛋糕,那么五大發(fā)展理念中的共享理念,則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分好蛋糕的要求。奉獻精神的標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改變,但是其核心是不變的,即“真誠自愿的利益讓渡”。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研究奉獻精神,既深化了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又符合時代的需求。
“奉獻”從辭源學上追溯,最早是“奉”“獻”二字獨立使用,“奉”在《辭海》中的解釋是“捧”“進獻”。例如,“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歷王”(《韓非子·和氏》)。《現(xiàn)代漢語詞典》則解釋為“給,獻給(多指對上級或長輩)”。“獻”,《辭海》解釋為“本謂獻祭”。例如,“獻,宗廟犬名羹獻”(《說文·犬部》)。段玉裁:“獻,本祭祀奉犬牲之稱。”《現(xiàn)代漢語詞典》則解釋為“把實物或意見等恭敬莊嚴地送給集體或尊敬的人”。
“精神”一詞,《辭海》解釋為人的內心世界現(xiàn)象,包括思維、意志、情感等有意識的方面,也包括其他心理活動和無意識的方面。馬克思主義視域中的“精神”與意識、思維有時是同義的概念,但三者又有所區(qū)別。一般而言,精神本身是一個有結構的系統(tǒng),從總體上看,它是知、情、意三者的統(tǒng)一。精神的外延是極其廣泛的,既包括人一切的心理現(xiàn)象,也包括人高級思維活動的成果。從精神的類別上劃分,精神既包括個體精神,也包括群體精神。
由上可知,奉獻精神古已有之,它是人類在長期實踐生活中形成的精神品格,最早表現(xiàn)為由下至上獻出某物的“犧牲”精神。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文明的進步,奉獻精神作為主體在實踐活動中體現(xiàn)出的精神風貌,反映了全體成員普遍認同和共同遵守、奉行的共同價值觀和行為傾向,表達了社會成員的共同理想追求和價值取向。從奉獻的道德性質而言,是對他人或社會一種積極的給予和付出;從奉獻精神在道德體系中所處的層次來看,它屬于高尚的情操和美德。奉獻從最初對祖先的獻祭和供奉,發(fā)展到下級對上級無條件的貢獻和付出,再到現(xiàn)代社會的志愿服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奉獻精神是“奉獻”和“精神”二者的集合,它以個體的奉獻意識為指導,以奉獻情感為支撐,以持續(xù)的奉獻行為為體現(xiàn)。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奉獻精神的基本內涵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豐富和深化。當前,我國社會正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各個領域的深化改革,既解決了歷史上形成的不符合時代發(fā)展的體制、機制問題,又因為改革必然要涉及到利益的調整,從而滋生出了一系列新的問題。因此,奉獻精神的基本內涵需要結合當下的現(xiàn)實進行豐富和拓展,才能夠深入人心,最大程度地發(fā)揮精神對物質的反作用。
事物的特征是一事物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顯著標志,是特殊與一般的關系。奉獻精神的特征區(qū)別于其他人類精神的不同之處,也正是其獨特的精神魅力所在。
(一)奉獻精神的層次性
奉獻精神既是一種高尚情操,也是一種平凡精神,是高尚情操和平凡精神的統(tǒng)一體。許多人對他人和社會的奉獻源自人類本性中互幫互助的傾向,并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而對于具有理論自覺性的奉獻,往往能夠在外部條件成熟時,升華為崇高的道德精神。第一種境界,可以稱之為一般境界;而第二種境界,可以稱之為最高境界,即無私奉獻。無私奉獻的先進性表現(xiàn)在:(1)無私奉獻在道德層次中所處的高度決定了它的先進性和非普遍性;(2)對黨員領導干部道德境界的提升作用,對社會風氣的凈化作用,對黨的偉大事業(yè)的巨大推動作用;(3)和共產主義道德發(fā)展方向的一致性,和無產階級政黨先進性的統(tǒng)一。
(二)奉獻精神的時代性
奉獻精神存在于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中,也存在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中。在漫長的人類歲月中,奉獻精神始終作為構筑人類精神家園的重要精神元素存在,閃爍著永恒的光輝。歷史和現(xiàn)實都證明,人類的實踐活動決定了奉獻精神的內涵,時代的變遷為奉獻精神增添了新的內涵。因此,奉獻精神是具有時代性的精神,它作為人類共同的價值觀和行為取向,不會因為人類文明發(fā)展程度而影響其存在,也不會因為時代的高速發(fā)展而被淘汰,相反,它恰恰是組成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先進文化的一部分。奉獻精神的時代性表現(xiàn)在:一是奉獻精神內涵的與時俱進;二是奉獻精神現(xiàn)實形態(tài)的時代特征。
(三)奉獻精神的實踐性
從精神與物質的關系來看,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決定精神,精神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二者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一方面,人們思想、意識、觀念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xiàn)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另一方面,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表現(xiàn)在一個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以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論述說明,奉獻精神的形成、發(fā)展來源于人類的物質活動和物質交往,奉獻精神的實踐性是由奉獻精神的來源所決定的。奉獻精神是一種活潑的實踐精神,體現(xiàn)在人類的一切活動中,它來源于人類實踐并在實踐中提煉、升華,同時又指導著實踐,內化為人們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強大精神力量,離開了人類的實踐活動,奉獻精神之花就會凋謝枯萎。
奉獻精神作為一種積極的精神力量,在我國當今的時代背景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奉獻精神有助于強化愛國主義思想。我國和西方國家的戰(zhàn)爭從未結束,從過去荷槍實彈、真刀真槍的戰(zhàn)爭發(fā)展,到現(xiàn)在意識形態(tài)的斗爭,西方文化和西方元素隨處可見,并且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據(jù)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生活實踐的變化,使崇洋媚外的思想潛移默化地弱化了人們的愛國心,向往西方文明、渴望國外生活,成為許多人盲目且非理性的追求。奉獻精神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一個耀眼的符號。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家喻戶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反映的是詩人們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情懷。人們的愛國主義是通過向社會和人民奉獻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所表現(xiàn)出來的,而奉獻則是一個人愛國主義思想的最好表達方式。在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的整體發(fā)展程度關乎著千家萬戶生活的幸福程度。堅持集體主義原則,積極奉行奉獻精神,是每一個生活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公民都有義務和責任去做到的。只有熱愛自己的祖國,才能更好地去愛自己的家庭;只有為國家的發(fā)展奉獻出自己的力量,才是真正的愛國主義。
其次,從國內看,奉獻精神有利于深化改革,破除改革堅冰。我國當前最大的任務就是深化各個領域的體制、機制改革。改革實質是利益的調整和重新分配,改革難就難在既得利益者不愿意放棄自己手中的既得利益,即使這些利益來路不明,通過非法手段取得。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我們所提倡的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tài)文明的科學發(fā)展觀,任何一方面的發(fā)展失衡,都會遭到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報復。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貧富不均更不是社會主義;物質匱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困更不是社會主義;制度缺失不是社會主義,法制難彰更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級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著眼當下,我們黨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改革,正是在做大蛋糕之后如何分好蛋糕的重要舉措。在社會上引領和發(fā)揚奉獻精神,有利于引導人們擺脫狹隘的個人主義的觀點,從國家整體利益的角度考慮,為更多人的幸福貢獻出自己的力量,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為分好蛋糕、實現(xiàn)共同富裕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幫助。馬克思認為,青年所從事的職業(yè),越是具有奉獻精神,越是能夠讓更多的人得到幸福,那么,這份事業(yè)的價值就越大,這樣的人生就越圓滿。我們的社會呼喚奉獻精神,國家的發(fā)展需要奉獻精神,深化改革、破除改革堅冰也需要奉獻精神。凝聚人們的共識,勁往一處使,從而為實現(xiàn)集體利益、長遠利益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
[1]夏征農,陳至立.辭海[K].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1154.
[2]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D6
A
1673-0046(2016)12-01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