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產品如何才能成為市場商品?
如今,不少中小企業遇到了發展的瓶頸,處在“上不去”和“下不來”的階段。產品越做越精,可企業的效益越來越差,投入與收益比,一年不如一年,企業缺乏持續的盈利能力。
當今時代,企業要在市場中取勝就必須從信息經濟升級到信任經濟,老板們生產內容和制造故事的能力也就決定了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大小。現實中,有許多企業在產品出來后,總覺得自己精心培育、悉心呵護的孩子會成為市場寵兒,卻沒想到正在日益成熟的市場,一個產品如果沒有品牌戰略指導下的實戰企劃和扎實執行,沒有集中優勢、聚焦資源去合理布局、科學規劃,那么,產品自身的價值體系是很難在消費者心目中迅速占位的,也就不可能和消費者之間建立良好的相關性,獨到差異賣點和核心競爭優勢也就無從談起。
產品是企業存在的理由,也是企業成功的根本,無論企業的競爭環境是處于成長期,還是成熟期,甚至是當市場處于衰退期,也會源源不斷地有新的產品出現,但只有為產品尋找到出路并成功進入市場,才是企業百年長青的基礎。
許多企業為什么會失敗?道理很簡單,因為它是單純的產品導向;有些企業為什么成功?因為它是立足于市場與顧客導向,兩者之間的差異,就形成了各自命運的不同。
當今中小企業失敗的5大基因:
1.不善于行業聚焦;
2.憑自我經驗主觀行事,缺乏應對變化調整能力;
3.品牌的核心價值、定位和主張不能清晰地得到表述并被目標消費者認知;
4.營銷上急功近利、宣傳上炒作透支;
5.跟風、模仿、追隨別人。
現實中的許多老板,對于產品的市場運作可以說基本上沒有什么戰略和規劃,就算是有,也僅僅是自娛自樂型的,每天似乎都在憑感覺做事,產品要么跟風,想照搬成功企業的營銷模式卻心有余而力不足;要么根據所謂祖傳秘方或自身擁有的某種特定優勢開發生產出的產品,憑主觀感覺總以為會在市場上順風順水。
結果,好產品不一定有好市場,好市場不一定是好產品的客觀事實與原先他們的心理預期和希望截然相反;市場是立體多元的結構,與他們想象中的只要好產品就會成就好市場的平面思維有著巨大的落差。關鍵在于策劃水平不行,營銷能力薄弱,不懂市場需求、不了解消費心理、不明白行業競爭特點,中國企業最大的悲哀就是產品的優勢成為不了市場勝勢,只憑所謂的技術、工藝、專利等等能行嗎?
其實只要是真正做過營銷,應該不難看出,世上最不缺的就是產品。而且,你的產品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讓消費者認為你的產品是什么,也就是通俗意義上講的關鍵要有好的方法,而好的方法往往能挽救和延長產品的命運。
互聯網時代,市場已不再是企業將產品交付給消費者的場所,而是雙方互動的價值創造之地。因此,中小企業關注的重點必須從內部流程質量和效率轉向與消費者互動的質量上。目前從總體上來看,市場營銷的理念已經逐漸被眾多的中小企業經營者所接受,傳統的銷售理念正在被新的營銷理念如體驗、內容、交互、場景、感知所代替,一些中小企業已經學會采用先進的營銷方式比如內容營銷來武裝自己。
內容營銷的前提,要么是迎合消費者的求知欲望,要么吸引消費者產生情感共鳴,要么讓消費者感到有趣。但是,許多中小企業這方面的市場開拓力度不夠、信息渠道不寬、對市場營銷的認識還比較片面,不明白現在已是需求決定生產的時代,他們往往把市場營銷簡單等同為一般推銷,這在現實的營銷發展過程中則具體表現為營銷手段落后。
例如,許多中小企業還不知道借助現代化的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工具來拓展市場,而僅僅依靠企業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自力更生。這顯然對營銷的理解是狹隘的,也是片面的,當然也滿足不了日益變化的消費者的口味和需求,中小企業何來發展?
因此,好產品如果沒有好的團隊進行精心策劃,從市場角度來說,那是不成其為好產品的,而如果這樣的話,它也不會贏得目標消費者的青睞,企業的命運也就不用說了。(作者于斐,摘自品牌中國網)C